APP下载

基于 ROST 内容挖掘的国内外生态语言学研究动态及热点分析

2021-09-27常远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研究热点

〔摘要〕研究利用 ROST CM 6.0软件对2020年国际、国内两场生态语言学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摘要手册进行了内容挖掘,分析国内、国际生态语言学界的当前热点和研究特点。通过对两场会议的横向对比研究并结合国内已有成果,发现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生态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国外研究体现了超学科属性,豪根范式发展更好,研究热点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等社会因素对生态的影响,但韩礼德范式的研究和生态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国内研究的重点议题为生态话语分析、生态翻译学和外语的生态化教学。其中,生态话语分析是“重中之重”,分析对象来源广泛,并形成了相当规模与一定深度,但也存在方法单一、学科间交叉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范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分析中可以看到,未来国内研究应坚持本土化研究的同时更加关注多学科融合和传统范式之外的研究,这也是未来的潜在热点。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研究热点;内容挖掘;超学科属性;生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6?0583?09

自 Haugen[1]明确提出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起至今,研究者在世界多个地区形成了很多专业化的研究团体,他们主办的生态语言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也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审视生态问题,影响力逐年扩大。2020年,中国和尼日利亚的生态语言学会分别主办了“第五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2020年8月22?23日) 和“第一届国际生态语言学线上研讨会(1st Interna- tional Conference Virtual)”(2020年12月7?9日)。这两场学术会议分别是国内、国际范围生态语言学界最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吸引了国内外从事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这两场会议均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突破了实际空间限制,在未来必将吸引更多致力于此的研究者,有助于扩大生态语言学的学术影响力。会议聚集了中国和国际生态语言学范围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当下学界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发展。对两场会议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可以总结已有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将来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作出预判。

針对此类会议,以往也有一些述评类的文章以综述[2?4]或简介[5]等方式介绍会议梗概,从中我们可以探析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阶段性概况和成果,但此类研究存在如下两方面的局限性: (1)对会议成果缺乏深入细致的介绍,不利于我们准确把握该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2)论文大多单纯介绍中国或国外会议情况,没有对同期国内外会议论文、选题或摘要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这种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差异与最新发展动向,同时有利于中国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国际研究接轨,从而推动国内研究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利用 ROST CM6.0软件对会议手册进行内容挖掘,分别研究国内外的热点问题、领域,判断我国最新研究相关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提供范式。

一、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概况

尽管有一些生态语言学研究关注生态学原理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将其看作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但目前学界普仍遍倾向于将其看成一个“独立发展的学科”[6],或将“生态语言学”看成一个“概括性术语(umbrella term)”[7],认为它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7]。这种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生态语言学研究体现出的“超学科属性”[3,5,8],从而导致了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发展。虽然学界曾普遍接受 Fill[9]的观点,将生态语言学归纳为豪根范式(Haugenian paradigm)和韩礼德范式(Hallidayan paradigm),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这两个传统范式之外的研究路径,并逐渐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和传统。如 Le Vasseur[10]认为还有“生物语言学传统(bio-linguistic tradition)”;黄国文[11]认为还有“认知范式”。可见,当下生态语言学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和多样的研究方法。

在已有文献中,有学者分析了国内外生态语言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试图找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并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Chen[7]研究了1991?2015年来自 LLBA 、CMMC 和 SSCI 数据库的76种国际期刊,分析了所有的生态语言学文献,发现国外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 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2)理论建构与综述;(3) 语言政策与规划;( 4)语言接触;(5)话语分析。其中,阶段性的研究热点为语言政策与规划,在这个领域文献数量最多,二话语分析和语言教学与习得也处于上升趋势。总体来讲,国外生态语言学研究呈上升趋势、成果数量稳步增加,但也有发展不够均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方法不均衡,思辨性研究多,定量研究较少;( 2)范式发展不均衡,为豪根范式研究处于强势地位,韩礼德范式和生物语言学范式有待进一步深入;(3)地域分布不均匀,刊文载体以北美和欧洲(尤其是荷兰)为主。

其实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李玖、王建华[12]和林美珍[13]分别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 CNKI 收录的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文献,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流行语、语言的生态环境、语言多样性、语言的生态化教学模式(尤其是大学英语)和生态话语分析等方面。与国外研究相同,国内研究也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视野也日趋多元化。不过也存在研究层次较低、理论构建缺乏,与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 ROST CM 6.0软件的词频统计、社会语义网络分析等功能,分析参会论文摘要的高频词汇;通过对比国内、国外会议成果的研究内容,分析生态语言学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并探索国外生态语言学界最新动态对我国研究的启示。研究拟分为数据准备、热点分析和中外研究热点对比等三大步骤进行,研究技术路线详见图1。

在数据准备阶段,需要先对材料进行爬取和整理。数据爬取指将两本会议论文摘要集转换成软件可以识别的 txt 文件格式,继而进行文件校对以确保在爬取后与原文件内容不变。然后,将论文作者信息和非学术类词汇删除(如“的”“于”“以”“of”“the”“in”“on”等)、选择 ROST 软件可识别的ANSI 格式编码并保存文件。然后对中文文本进行分词操作(英文摘要可以直接利用软件的英文分析功能),即依次点击“功能性分析”“分词”,选择待分析文件,并输出分词后文本文档。接下来进行词频统计,在“分词后待计词频文件”中选定分词后的 txt 文件,输出初步分析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步骤只得到初步结果,并不能进入下一步分析。因为该分詞结果仅仅是基于 ROST 软件自带的词频数据,很多生态语言学术语被拆分成多个词汇,就不能保证最终得到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所以,在此基础上需要再次进行分词归并操作,来更新软件词库。需要梳理初步分词结果,并利用“新词归并”功能更新分词词库,使之能够准确识别生态语言学相关术语,从而建立适用于本研究的个性化词库。此步骤由“工具”“自定义文件”功能菜单中的“分词自定义列表”工具完成。在打开列表后,在最下方输入新词并保存即可更新适合本文研究的个性化词库(待归并新词详见表1)。新词归并步骤可以进行多次,以保证所有学术专业词汇不被拆分,并能够被准确识别。

接下来是数据分析阶段。本阶段主要利用词频分析、共词矩阵和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功能分析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热点。同时,利用英文词频分析等功能分析国际生态语言学研究热点。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对比研究国内外生态语言学研究发展的特点和重点关注的领域。

三、结果分析

(一) 国内研究成果热点分析

在分词后,分别勾选“启用过滤词表”“启用归并词群表”“启用保留词表”和“不输出单字词”保证统计结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统计结果中的“研究”“视角”等关键词过于笼统,分析时舍去;“生态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出现频率较高是正常的,但同样不能够反映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析时同样略去。此外还有一些分词可以进行合并,如“话语”和“语篇”,二者虽有一定差异[14],但对于本研究而言二者同属一个研究大类,故而合并。经过对分词结果进行删减与合并,得出前十位高频词统计表(详见表2)。另外,利用软件的社会语义网络功能,得到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热词聚类关系图(详见图2)。

从表2、图2中可以看出,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在生态话语、生态翻译学和生态语言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生态课堂的构建)三个研究主题聚类,说明这三类主题受到了国内生态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生态话语分析词频最高,说明该议题是当前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议题。从会议手册的内容上看,生态话语分析的对象话语文本来源广泛,涵盖了广告、新媒体、新闻、教育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我国在生态话语分析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深度,其影响力也在迅速提高。尤其是和前几年相比[13],学界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关注有增无减,该议题已从一个研究热点发展成为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中心话题。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仍将是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此外,对象话语内容除了常见的话题(如气候变化、动物身份构建等)之外,增加了当下的热点话题(如新冠疫情、澳洲森林大火等)。可见,国内从事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还具备了相当的学术敏感性和社会责任[15?16],积极尝试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审视当下热点问题,并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有益的尝试。

理论视角方面,参会论文多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其中更是以及物性理论居多。可见,目前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是韩礼德范式,研究内容主要是及物性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虽然参会论文中也有少量研究运用了其他理论(如视觉语法、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但相关关键词的词频偏低,说明运用这些方法开展的生态话语分析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尚未形成主流,研究方法上仍是及物性分析“一家独大”、方法论上的争鸣局面尚未形成。实际上,“意义的生成、传递、解释以及再生是由众多交际资源实现的”[17],“语篇的多模态性是当今世界人们交际中使用各种语篇的一个主要特征”[18]。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弥补传统研究窠臼于语言单一类型的缺陷”[19],将多模态的方法应用于生态话语分析中有助于延伸研究中对象话语的范围,克服传统上只注重单一模态话语的局限性。另外,语料库作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和工具,“其高速便捷性与普遍兼容性非常适合进行更多关于现实生活语料素材信息的存储”[20]。所以,语料库运用于生态话语分析研究中,可以发挥计算机高效、便捷的优势,对真实的生态话语语料展开定量分析,揭示话语背后的生态观念,在方法上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

生态翻译学是学界普遍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21],主要研究内容有“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范式”等[21]。结合表2、图2

对会议手册内容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在生态翻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主要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其中,译本的评价类研究居多,此外也有少量研究涉及翻译风格和译者的身份研究。这说明,我国生态翻译学研究正在努力促进中国优秀作品走出国门,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但研究大多在及物性理论框架下展开,研究方法略显单一;而且没有生态翻译学理论构建、探索与争鸣的成果出现,说明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语言的生态教学研究方面,学界普遍关注生态语言学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促进作用,试图为改革外语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这方面的研究触及到了生态课堂的建构、大学英语教学、教材建设等内容。可以看出,生态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触及面较为广泛,有着一定的系统性;但相对前两年(见林美珍[13]),研究热度有所回落,尤其是“大学英语”这个关键词,在研究热词表里所占比重不大。此外,研究多以引用生态学术语或概念为主,将生态学原理与外语教学活动结合并探讨其科学有效性的研究不多,也几乎没有系统地构建外语生态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生态语言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环境观”“互动发展观”和“能动观”等三个新的外语教学观[22],带来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视角。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外语的生态教学模式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外语教育的改革也可以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找到突破口。所以,研究热度的回落并不意味着该课题已经失去了研究价值,相反它值得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关键词在会议手册中有着一定的词频,说明国内生态语言学界开始关注中国语境下的一些研究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纵观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史可以发现,最初引起学界注意的是一些国外研究的理论简介[23] 和译介[24];而自从黄国文教授[25?26]多次提出中国语境下的和谐话语分析,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开始出现本土化转向,研究中开始注入中国元素。具体来讲有两大方向:第一,生态话语分析方面,具体表现为以和谐话语分析为代表的中国语境下生态话语研究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二,理论建构方面,中国古典价值观(如天人合一)与生态语言学融合、探索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的新发展方向。本届会议中,“中国”作为一个高频词则印证了本土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深入,说明国内学界开始摆脱研究初期对国外研究的效仿和跟从,转为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并出现了本土化转向,体现了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者的家国情怀,即“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和生态语言学本土化研究,肩负起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推动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27]。而随着国内对生态语言学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中国特色生态语言学研究一定是未来的一个研究焦点。

(二) 国外研究热点分析

ROST 软件的英文词频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发掘国外生态语言学界的重点关注课题。依次选择“功能性分析”“英文词频分析”,选中待分析文件并点击“统计”,即可生成词频统计表。在该表的基础上,去掉“of”“and”“in”等非学术词汇,得到国外研究热点词频表(详见表3)。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其他有机体和物理环境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关系”[28],学科的目标是“保护好生命可持续关系”[29]。如表3所示,国外学界普遍关注的关键词有 environment(al)、nature、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等,这些关键词与大自然紧密相关。国外生态语言学研究比较关注与语言直接互动的自然环境,更直接地尝试寻找通过语言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或语言与环境的直接互动方式。而且,society 、sustainability、tourism、economic、oil 等关键词也有一定的词频,说明国外学界较为关注可持续发展、经济、文化、旅游等社会因素对生态的影响。

由于会议是由尼日利亚生态语言学会主办,自然有较多尼日利亚本国学者参会。从表3中可以看到,Nigeria\Nigerian 是词频最高的关键词之一、in- digenous和 region 也具有一定的词频。这说明国外学界特别是尼日利亚生态语言学研究,也呈现出本土化的研究特点,致力于通过此来解决本国或本地区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如 farmer-herder conflict)。

此外,国外生态语言学研究超越了传统上韩礼德范式\豪根范式二分法的研究思路,理论视角多样。在 ROST 自动生成的英文词频结果中选中linguistics、ecolinguistics和 language 關键词,可以查看其共现词汇并分析研究的理论视角。在梳理上述三个关键词的共现词汇之后,发现理论视角包含三个大类:(1)语言学类,如 morphological 、semantic 、prag- matic、erasing 等; (2)社会科学类,如 social se- miotic 、music strategy 、ecosophy、ecopsychology 等;(3)自然科学类,如 mathematics 、capacity (即生态学中的“生态容量”)等。可见,国外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总体上体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特点,与其他学科趋于融合,学科间界限愈发模糊。这一发作趋势印证了学界目前的普遍共识,即生态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超越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或科学)”[30]而发展的,彰显了生态语言学的“超学科属性”[5]的特点。

对比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国外研究也有如下不足: (1)关键词 discourse 的词频较低、且热词表中没有系统功能语言学术语,说明韩礼德范式、特别是生态话语分析的成果数量有限;(2)热词表中没有翻译类关键词,说明会议论文中几乎没有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成果,该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3)教学类只有一个关键词(即 teaching),但作为一个研究主题,该关键词的词频偏低,说明生态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数量有待进一步积累、研究尚未形成体系,这也与 Chen[7]的发现类似。

(三)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生态语言学会议论文摘要集,分析了国内、国际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有如下特点:

1.生态话语研究是目前国内最受关注的研究议题。该领域的研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且语料形式广泛:包括传统单一模态语篇,如书面化的教育语篇、新闻语篇;也有少量的多模态语篇。生态话语分析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理论视角较多地集中在及物性分析方面。“生态话语分析处理的是语言行为和自然生态系统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者不可避免地需要逾越语言学的藩篱,寻求跨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至少需要分析者不能把视野局限于语言学领域”[31]。所以,目前我国生态话语分析采取的理论视角就显得有些单一了。其实,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这三大元功能都可以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理论工具。在现有研究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利用及物性分析之外的理论工具展开的生态话语分析研究成果,如杨阳[32]从态度资源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卫报》中有关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议》的报道,揭示了西方主流媒体的生态意识;李淑晶、刘承宇[33]基于评价理论分析了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议》的演讲,发现其演讲中大量充斥着破坏性话语。除此之外,黄国文和陈旸[34]、牛耀方和张庆彬[35]也都从三大元功能角度对诗歌进行了立体化的生态话语分析;常军芳、丛迎旭[36]构建了“生态话语多层次分析模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之外,也有从其他理论视角展开的研究,如语料库[37]、视觉语法[38]等。但从会议手册的情况看,这些研究为数不多,说明这些理论视角尚未形成规模;非语言学领域的理论在生态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几乎没有,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以突出生态语言学的“超学科属性”。

2.各个研究范式发展不平衡。通过上文分析发现,我国韩礼德范式的研究是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参会论文中,虽然有豪根范式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的生态状况和对语言规划的启发意义),但总体看来成果数量有限,表现为研究热点词频表的前十位中没有豪根范式的关键词。这可能是由于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的田野工作和跟踪调查所致。语言规划、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等课题离不开本土化的豪根范式成果,因此在这个方向上我们仍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除此之外,我国生态语言学界已经意识到除了传统模式的研究范式之外,“近年来生态语言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范式与相关理论建构”[8]。在已有研究成果中,“认知范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39?40]并有构建“认知生态语言学”[41]的呼声。因此,其他范式、尤其是豪根范式和认知范式的研究是我国生态语言学界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

3.生态语言学的超学科属性有待进一步发展。这个超学科属性体现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模糊的学科界限使得生态语言学可以从其他学科门类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发展。上文分析发现,国外生态语言学研究体现了这个超学科属性,至少有来自哲学、语言学、数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应用于生态语言学中,超学科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而国内学者普遍关注两大传统范式的研究,生态语言学的超学科属性尚未充分发展。其实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存在一些试图突破学科间界限、融合了数学[42]或生态学[43]方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为小语种的保护及其生存状况监控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同时为生态语言学超学科属性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因此具有相当的研究意义。但此类研究也只是零星的散论,会议手册中也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这都说明了超学科属性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国际、国内生态语言学界都较为重视本土化的研究,只是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国外的本土化研究侧重解决与现实相关的区域性生态问题;国内的本土化研究侧重于和谐话语分析、汉外翻译的译本评价和与改革外语教学相关的议题(如生态课堂的构建)。Cowley[44]认为:“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要素塑造了一个群体的生物生态认识,生态语言学研究者应基于这些认识,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思考其存在的生态问题,先从本地(local)进而在全球(global)范围内带来切实的改变。”可见,“本土”研究是全球“大生态”的基础;地区性的生态语言学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它可以推动全球层面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多样化发展并为全球生态改善提供独特的思路和视角。因此,中国特色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一定会汇入全球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洪流之中。

四、结语

通过与国外研究热点的对比不难看出,当前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有如下热点:(1)生态话语分析。较大的规模、广泛的对象文本来源和多樣的话语内容是此类研究的特点。( 2)生态翻译学。该领域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了当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 3)外语的生态教学。此类研究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系统性且涉及面广泛。( 4)本土化研究,特别是和谐话语分析研究近来发展引人瞩目。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以“本土化”“生态教学”“生态翻译学”和“生态话语分析”为核心研究内容的“四核时代”;与曾经的萌芽阶段相比,不论研究深度还是影响力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这是非常可喜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研究中仍然存在理论视角单一、研究方法固化、缺乏理论建构等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我国生态语言学一方面应该继续保持现有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的思路,在“四核并举”的同时关注更全面的研究路径。第一,应该重视非传统范式的研究、发展多方法多理论视角的研究,大胆尝试将非语言学领域的理论应用于生态语言学研究中,促进学科间深入交叉融合、使我国生态语言学体现出超学科特点并焕发新的生命力。第二,大力开展本土化的豪根范式研究,在探索理论建构的同时开展实证研究,努力为少数民族语言、濒危语种的保护以及语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与自然生态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也是生态语言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  HAUGEN 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C]// DIL A S.The  Ecology  of Language: Essays  by  Einar  Hauge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325-339.

[2]  魏榕,何伟.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第一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4):38-41.

[3 ]  高然,刘佳欢.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与超学科属性(Ⅱ)?“第二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6):50-55.

[4]  陈旸.生态语言学研究从这里走向世界?第四届国际生态语言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外语, 2020,17(1): 104-111.

[5 ]  刘佳欢,高然.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与超学科属性(Ⅰ)?Andrew Goatly与Stephen Cowley教授生态语言学新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6):43-49.

[6 ]  COUTO  H. Ecological  approaches  in  linguistics: ahistorical overview[J]. Language Sciences, 2014(41):122-128.

[7 ]  CHEN  S. Language  and  ecology: A  content  analysisof  ecolinguistics  as  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J]. Ampersand, 2016(3): 108-116.

[8 ]  何伟,魏榕.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J].国外社会科学,2018(4): 113-123.

[9 ]  FILL A. Ecolinguistics: state of the art 1998[C]// FILLA & M?HLH?USLER P.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London: Cont- inuum, 2001:43-53.

[10]   LE VASSEUR T. Defining “ ecolinguistics?”: Challen-ging  emic  issues  in  an  evolving  environmental  discip- lin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 Sciences, 2015, 5(1):21-28.

[11]  黄国文.导读: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8,35(5):449-459.

[12]  李玖,王建华.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概况的科学知识      图谱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8,35(5): 544-558.

[13]  林美珍.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的计量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31-39.

[14]  黄国文,徐珺.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1-6.

[15]   HALLIDAY M A 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C]// FILL A & M?HLH?U- SLER P.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London: Continuum, 2001:175-202.

[16]  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研究者的社会责任[J].暨南学报,2016(386): 10-14.

[17]  孙毅.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44-47.

[18]  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31-34.

[19]  陈风华,弗朗西斯科·维勒索.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分析?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154-166.

[20]  朱启慧.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3): 109-113.

[2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22]  王勃然,赵雯.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生态建构[J].外国语文,2020,36(6):134-140.

[23]  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53-57.

[24]  艾尔文·菲尔,范俊军,宫齐.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04(6):5-10.

[25]  赵蕊华,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和谐话语分析?黄国文教授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2017(4): 15-18, 25.

[26]  黄国文,赵蕊华.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现代外语,2017,40(5):585-596, 729.

[27]  黄国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生态化取向[J].中国外语,2016,13(5): 1, 9-13.

[28]  ALEXANDER R & STIBBE A. From the  analysis  of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 course [J]. Language Sciences, 2014(41): 104-110.

[29]  黃国文,陈旸.作为新兴学科的生态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7,14(5):38-46.

[30]   STEFFENSEN S V & FILL A. Ecolinguistics: The stateof the  art  and  future horizons[J]. Language Sciences, 2014(41):6-25.

[31]  辛志英,黃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3,34(3):7-10, 31.

[32]  杨阳.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0(1):33-45.

[33]  李淑晶,刘承宇.基于评价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演讲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5):65-76, 149.

[34]  黄国文,陈旸.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狄金森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为例[J].外国语文,2017,33(2):61-66.

[35]  牛耀方,张庆彬.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华兹华斯《咏水仙花》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40(2):81-87.

[36]  常军芳,丛迎旭.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建构?以中国环保部长报告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4):27-32.

[37]  刘姝昕.绿色语法:基于COCA的oil搭配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6):27-32.

[38]  刘珍珍.生态语言学视角下WWF环保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3):24-25.

[39]  王馥芳.生态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互借鉴[J].中国外语,2017,14(5):47-55.

[40]  常远.论语言的心理生态环境?基于三元互动论和生态位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3-76.

[41]  王寅.认知生态语言学初探[J].中国外语, 2018,15(2):22-30.

[42]  苏剑.语言Q值与小语种语言存亡边界?基于语言经济学的模型[J].西部论坛,2011,21(1):52-57.

[43]  肖自辉,范俊军.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J].语言科学,2011,10(3):270-280.

[44]  张瑞杰.言语行为与生态文明:与生命科学的融汇和贯通?“第四届国际生态语言学会议”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5): 17-25.

An Analysis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Ecolinguisticsat Home and Abroad

? Based on 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

CHANG 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Chongqing Metropolit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2167, China)

Abstract :By applying the ROST CM 6.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ference brochures of ecolinguistic confer-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2020.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ntent mining, this paper aims at find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e features in the academic field, and by horizontal contrast analysis and resorting briefly to the cur- rent literature, trying to identify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is study finds that both Chinese and interna- tional research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omestic topics;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shows great trans- disciplinary features, and focuses more on the Haugenian paradigm of ecolinguistics, whose heated topicsin- clude ecologicalsustainability, economy, etc. But Hallidayan paradigm needs further academic attention. In China, the heated topics for research ar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eco-translatology, and an ecological paradigm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the first topic being the center of ecolinguistic research in China, this study has show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Chinese ecolinguistic research. And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oints out future studies in China should persist on domestic features but in the meantime, trans-disciplin- ary research and other paradigms than traditional ones are potentially heated topics for research.

Key words :ecolinguistics;heated topics for research; content mining;trans-disciplinarity;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研究热点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