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
2021-09-27耿悦杰陈建张甜
耿悦杰 陈建 张甜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立德树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育人举措。最初牛津大学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要义是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密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而导师制在国内的推行则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激增、导师规模相对匮乏的困境。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例,探讨了“3+3”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依据、制度实践及实施效果,总结并指出还需继续在认识、组织、互动、考核等四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健全该制度。。
〔关键词〕导师制;社会传染;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6?0645?07
本科生导师制诞生于1400年的牛津大学,由魏克汉姆(Wykeham)教授倡导实行,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基于该校学院制模式,由各学院在学生入学时为其指派全程导师,负责学生课程指导和内在修养的提升[1]。导师制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源。一个学生有一位甚至几位导师,传统的导师制还会为导师准备一套房间以便于学生和导师的直接交流[2]。導师每周与学生见面,与学生一起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之后,被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众多国际知名高校所借鉴[3]。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先生率先将导师制引入浙江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导师制开始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全程导师制、新生导师制、学苑导师制等形式[4]。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导师制,这都是一项高成本的制度[2],需要导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也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源。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的今天,教育规模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现有教育资源增加的速度,所以现实中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物资等相关软硬件,都出现了滞后的情况。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当下全国本科院校的生师比为17.4:1,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仅仅依靠一位导师对学生人品德性、专业学习、科研训练、职业规划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也略显不切合实际[5]。这还导致了在一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着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各高校应因地制宜,从实践出发,创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本科生导师制政策才是当务之急。
面对上述困难,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下同)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社会传染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高校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较好地实现本科生导师制的育人目标。社会传染理论是管理与组织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传染”的概念与导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谋而合。近些年来,北科大在社会传染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3+3”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积极的进展。
一、社会传染理论与“3+3”本科生导师制的耦合
(一) 社会传染理论的内容
“社会传染”(Social Contagion)的概念是由雷德尔·弗里茨(Redl Fritz)于1949年最早提出的。他发现社会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几乎是自动地“发现”了扩散性行为。因为在社会网络中,行为发出的一方(发起者)和行为模仿并接受的另一方(接受者) 的互动,实际上就是行为或社会信息的影响与传递,而这就是“社会传染”。他还指出,与信息传染相比,行为传染需要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肯定或加强,单一的社会关系不足以引发行为感染。就群体因素而言,有证据表明,如果发起者的群体地位更高的话,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传染更有可能发生[6]。
(二) “3+3”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3+3”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导学模式。
在社会传染理论中,Centola和 Macy[7]研究发现,在行为传染过程中,结构多样性可以使人们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从而产生社会加强( Social Reinforce- ment)效应,增加了被传染的概率。“3+3”即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由“导师、导师指导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的社会网络(详见图1),丰富了导师制实践的结构多样性,这与以往学生仅能接触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单一制度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北科大为学生构建起“六位一体”全新本科生导师制组织模式,即“导师主导、授课教师主教、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8],建立了全新的“3+3”模式本科生导师制。
社会传染理论为本科生导师制“3+3”模式的有效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3+3”模式与社会传染理论具有内在理论上的统一性。“3+3”模式有效缓解了高等教育扩招为导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也为新时期本科生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就社会传染理论而言,这样的多样性的结构使个体行为改变的可能性更大[7],契合了“3+3”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的学术造诣与道德品行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实施初衷。
(三)基于社会传染理论的“3+3”本科生导师制特征
社会网络理论指出,个体在网络中的中心度越高、联结数量越多、影响力就越大[7],其中意见领袖更具有影响力。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北科大在选聘导师时“重量更重质”,“高层次、多元化”成为了选聘的根本原则。学校规定高职称的导师指导学生数须高于低职称导师。导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①。导师直接面对学生言传身教,不能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人品影响学生,形成独一无二的培养特色。
二、“3+3”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北科大“三全育人”改革的重要育人机制,是坚持“以本为本”的重要抓手。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北科大始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责主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9]。目前北科大已聘任由院士领衔的1503名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覆盖所有在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两年来,“一降二升三满意”[8]②的目标已取得初步成效,全校上下形成了师生同向、教学相长、科教融合、立德树人的良好育人氛围,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认可,还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广为报道。
(一) 推进高校“全员育人”工作格局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岗位都负有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加强工作协同,发挥育人合力,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初心使命就是构建“导师全程指导、团队协同育人、深化创新训练、师生密切互动、育教有机统一”的精英型本科育人体系,服务本科生的健康成长,培养一流卓越人才。北科大的本科生导师制以“3+3”服务模式为创新点,拉近了师生之间、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互动式的交流,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还能教学相长,给予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以启发[8]。而且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在帮助低年级学生的同时培养了自身“教”的能力,这是在原有的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的一笔意外的财富。北科大在班导师队伍中创新性的挑选了一批思想政治过硬、工作认真负责、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打造了立德树人浓厚的校园文化。
(二) 完善高校“全程育人”工作機制
“全员覆盖,全程指导”是北科大本科生导师制的突出特点,不同于部分高校开展的书院导师制、新生导师制等形式[3, 10]。北科大的每位本科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无论是普通本科生还是留学生、外校委托培养的双培生等,各类在校生都配备了导师。北科大各学院、科研院所的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从大一新生刚入校,甚至有的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就接到了导师电话,第一时间感受到母校的温度。而导师陪伴学生直至大四毕业,贯穿四年本科生涯,切实做到“全程指导”。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参与导师的教学、科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将“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核心要义立德于心,润物于无声。
(三)构建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而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分内之事。北科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打破了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单兵作战”的窘境,推进了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的落地。学校规定每位导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为学生解惑,还要在思想、生活、职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指导。导师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不仅可以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使理论更接地气,而且还能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之外,导师亲自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竞赛,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一些导师还会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学生的实习、就业等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锻炼智慧、锻造品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培育有知识、有温度、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现状分析
为了解导师制的实施情况,从学生视角发现导师在相关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2020年底教务处联合党办、校办和学生工作部(处)对北科大2017?2020级所有在校本科生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所有13个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覆盖普通本科生、留学生、双培生等所有类型共计14761名在校本科生。被调查学生自愿参与,采取网络调研的方式,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574份,其中大一3014人(31.48%),大二2361人(24.66%),大三2223人(23.22%),大四1976人(20.64%)。调查问卷分别从导师制执行情况、学生的收获、学生对导师制的意见建议情况等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数据收集工作。
针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调研组也进行了相关检验。其中,问卷的 KMO 系数为0.772,说明变量效度较好,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而同时测出来的α系数为0.776,也印证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一)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情况良好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导师制的满意度较高,师生沟通方式较为顺畅。大多数导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并且沟通方式多以导师主动联系学生为主。相反学生联系导师的主动性不够,只有遇到问题时,才会会主动寻求导师或学长的帮助,但是学长帮带的效果一般。
1. 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对导师制的实施较为满意,满意度高达78.06%,其中43.28%的学生对导师制非常满意,充分说明了导师制的实施在学生中得到了认可(详见表1)。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导师不仅会积极主动地联系学生,还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比较了解(了解及以上占59.48%)。导师会定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56.80%);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树立积极的学习、生活心态(66.87%);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43.40%),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1.10%),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48.50%),使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学业指导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外国语学院的导师对学生日常学习最为关注,73.38%的导师会定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材料学院的导师对日常学习的关注度最低。而文法学院的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更注重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提供一些参考书目、文章(42.54%)等供学生学习,这在13个学院中占比最高;机械学院占比最低。在吸收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方面占比最高的是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最低的是外国语学院。带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比例最高的是冶金学院,最低的是文法学院。可见,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方式与专业密不可分,工科学院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文科学院更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培养。由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学院应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更为符合学生发展的导师指导细则。
在接受调查的本科生中,64.20%的学生表示对导师制较为了解,有1/3以上的学生对导师制的政策了解一般及以下,1.68%的学生甚至對导师制完全不了解。而在随后进行的深入座谈中,却发现大多数同学更关注有关学业、团学活动等方面的政策、通知,而对于导师制的具体政策文件则缺乏仔细研读的耐心,了解的深度远远不够。因此,学校和学院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宣传手段和方式,使其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相关政策,理解导师在自己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 师生沟通形式多样。
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面交流是导师与学生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定期会面与不定期会面共占90.65%。53.29%的学生会与导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线上交流,10.4%的学生会参与导师的团队组会、学术沙龙,6.01%的学生参与了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3.9%的学生参与了高年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等(详见表2)。
虽然在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交流形式丰富多样,但更多同学希望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55.95%的学生希望定期会面。而且,大多数本科生都表达了更愿意通过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与导师建立沟通的意向。不过,就此次调查数据,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比例显然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本科生尚处于夯实专业基础的阶段,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大多是学科最前沿的探索,对项目组成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可行性不强,只有部分学业成绩优异或保研的同学才能有机会参与。
3. 导师的主动性较强。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大多态度热情,积极主动。调查数据显示,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69.75%的导师会主动联系学生,而学生主动沟通的比例仅为30.25%。可见学生在与导师的沟通过程中还存在比较被动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向导师汇报近况,但在遇到困难时,2/3的学生会向导师求助。在座谈中可以发现,学生们进入大学之前,大都处在比较被动的位置。有的老师督促学习,有的老师甚至逼着学生学习,就连日常生活也基本上以学习为主。大学校园则完全相反,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无论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需要学生更多来主动选择。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校门时,往往无法顺利地从被动转为主动。
在问卷中可以看到,91.93%的学生都认为导师在沟通时非常热情,只有6.88%的学生认为沟通时导师态度一般或较为冷淡。由此可以看出,北科大教师育人的热情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他们不仅对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更以育人为己任。因此,学生需要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联系导师,将自己的困惑和对未来发展的想法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积极与导师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使导师可以更精准地对学生展开指导。
(二) 导师制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院对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各学院的管理程度对导师制的执行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如外语学院,学院对导师制的监管力度较大,认为学院“经常了解”导师制情况的学生占46.70%;外语学院学生与导师的沟通“好”和“非常好”的比例达到了86.10%,其中非常好的比例高达45.00%。某些学院政策宣传监管力度不够,如冶金学院有16.11%的学生不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处在最后一位;其学生对导师制的满意度在13个学院中排名第11位,相对靠后。因此,导师制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投入,也需要教学机制的投入与支持,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制度建设、资源投入、质量监控等各方面[11]。长效机制的建设是导师制发展的重要一环,学院需加强对导师制的宣传、管理、监督、指导,使导师制落到实处。
其次,各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由于各学院师资水平与本科生人数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一些学院教师带学生的数量比重偏高。特别是为了保证导师的质量,北科大规定教授所带学生人数须多于副教授,副教授所带学生人数多于讲师。比如,本科生人数较多的自动化学院教授带学生的比例高达1:25,而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只有1:3。这就在无形中造成部分学院导师所带学生过多,指导压力增大,指导效果自然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指导学生压力过重的学院应该积极拓展导师范围,充分调动起科研院所及机关单位的专任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一方面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为科研院所提供潜在的研究生生源,提高北科大研究生质量,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学长帮带”的效果差强人意。导师带领的高年级学长是“3+3”本科生导师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学长帮带”的满意度并不高,仅为35.78%。由于“3+3”导师制是一个全新的导学体系,之前很少有高年级学生参与低年级学生指导的情况。加之高年级学生自身在学业、科研、就业等的重重压力,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帮带”低年级学生的发展工作中来。但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高年级学生认为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过程是对自身专业知识与多方面能力一次总结升华,有效助力自身学业与职业发展。并且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学生科研课题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帮助。所以,应调整“3+3”模式中高年级学生任务的方式方法。由导师主导,积极发挥出梯队中的高年级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关怀与“帮带”的正面意义及价值。
(三)学生对于本科生导师的期待与收获
此次全面调查的意义在于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导师实施路径提供参考。调查中,我们让学生将“目前导师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方面及希望导师对自己进行指导的方面”进行排序,结果显示目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基本一致。在学生意愿方面,根据多选排序分值,我们发现学生希望导师指导的前四位依次是专业发展指导(5.22)、当前学习指导(3.87)、科研项目指导(3.75),保研考研指导(3.70)。而在具体实施方面,学生认为获得指导最多的前四位依次为专业发展指导(5.78)、当前学习指导(5.62)、思想、生活指导(3.03)、科研项目指导(2.49)。可见当下北科大导师制实施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然而,在专业、学习之外则有一定的偏差。导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而学生更希望得到的则是导师在保研考研方面的指导。2017年發布的《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就指出当下大学生最困惑的主题第一位是学习,第二位是职业。本科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还存在着普遍的迷茫和困惑。他们更多希望与导师进行专业知识领域方面的交流,获得专业方向的指导。而遇到思想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则更愿意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辅导员进行沟通。所以,导师今后还需要在学生考研、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以便其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合理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为学习注入更多的动力。
四、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导师制实施以来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密切、感情深厚、立德树人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8]。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更好的落实落地,根据此次调查数据与分析,笔者认为今后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从认识上下足功夫?凝心聚力,提高认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北科大刚刚实施两年,目前已得到了北科大大部分师生的认可。但从调查结果看,有一部分师生还对导师制的具体实施细则不熟悉。因此要全员统一思想,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去完成。需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媒介,通过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师生的方式介绍本科生导师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通过选树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宣传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营造“以育人为荣”的浓厚氛围。组织不同层面工作交流研讨会,深入系所、基层开展导师制工作大讨论。“让学院讲做法,让老师讲经验,让学生讲收获”,提高师生共识。
第二,在组织上下足功夫?协同联动,合力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工作协同,发挥育人合力。这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北科大本科生导师制以“全员育人”为宗旨,要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岗位等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协同配合,全面提升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之间的“教辅结合”“教管结合”机制,形成各教师群体之间协同联动、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形成本科生导师抓“点”、班主任抓“线”、辅导员抓“面”、学工系统和教学系统抓“体”的“点、线、面、体”育人体系。
第三,在互动上下足功夫?多措并举,共同促进。北科大的本科生导师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建立以导师为中心的学习团队,要发挥团队中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团队合力。北科大实施导师制的时间不长,导师们需建立良好的“沟通生态圈”,从根本上改变“学长帮带”效果不佳的现状。要充分发挥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的导向作用,让他们将自己在大学校园中学习、生活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本科生,让学生感受到同门之谊。还应激励本科生做到“三个主动”,即主动联系导师,主动联系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主动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保障本科生培养质量。
第四,在考核上下足功夫?因地制宜,完善政策。学科特点是在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北科大有13个本科招生学院,50余个本科专业,各个专业有其专业特色和师资条件。各个学院、专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可行的指导学生方式和政策制度,确保导师制落地落实,使导师制不流于形式。院系应通过召开导师工作研讨座谈会等形式,以问题为导向,交流导师制的发展方向,逐步完善学院选聘、实施、考核等方案,使导师制真正实现“可持续、不可逆”。
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继续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和育人实践,不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使其真正成为独具北科大特色的育人模式,切实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MOORE W G.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M].New York: Pergaman Press, 1968.
[2]应跃兴,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87-91.
[3 ]ANILB. ReviewingtheeffectivenessoftheOxfordtutorial system in teaching an undergraduate qualifying law degree: a discussion of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a pilot study[J]. The Law Teacher, 2018, 52(2): 171-189.
[4]胡剑波.古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基于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9(4):74-79.
[5]扶雄,周恒洋,曾新安.研究型大学“三位一体”精准本科生导师制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58-62.
[6]BILGICER T, JEDIDI K, LEHMANN D R & NESLIN SA. Social contagion and customer adoption of new sales channels[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5, 91(2): 54-271.
[7 ]CENTOLA D & MACY M. Complex contagion sand theweaknessoflongties[J]. AmericanJournalof Sociology, 2007, 113(3):702-734.
[8 ]宋波,陳建,耿悦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1(3):82-85.
[9 ]武贵龙.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 1-5.
[10]朱虹, 许承光.立德树人新理路:“1+X”全程导师制?以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65-68.
[11]朱郴韦,邢鹏.创新教育下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特征与工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5( S2):361-362.
The Study on the“3+3”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ak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s an Example
GENG Yue-jie1, CHEN Jian1, ZHANG Tian2
(1.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tals and Material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an educational measur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llege Teachers in high morals molding and the people-oriented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essence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t Oxford University is to establish a close relation- 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n China is faced with the predicament of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ve shortage of tutors. Taking the whole-course tutorial system for un- 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system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3+3”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and puts for- ward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interaction and assessment.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 that the“3+3”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has a good effect.
Key words: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social contag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undergraduate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