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内涵新解
2021-09-26黄钰涵
黄钰涵
2021年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指出要“培育弘扬高尚师德”。思考“怎么做”的前提是要明确“是什么”,因此,进行师德内涵的界定是培育弘扬高尚师德的首要且必要条件。本文结合新时代特征,重新探寻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构建以 “三心三行” 为主的内涵框架,以期帮助高校教师充分理解师德的内涵并努力践行高尚的师德。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内涵框架的构建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理想状态是教师能将师德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心行如一,也就是,高校教师的德心要和德行保持一致。在笔者看来,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德心以“慎独之心、仁爱之心与奉献之心”三心为主,德行以“德教、德管与德研”三行为主。德心与德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德心影响制约德行。德心的有无决定了出于真心的德行的有无,德心如同航向标,为教师的行动指引方向。有德心的教师往往能够自主地表现出优良的德行,而没有德心的教师几乎没有出于真心的德行。另一方面,德行影响制约德心,教师通过点点滴滴出于真心的德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德心修为,有出于真心的德行的教师往往有一颗高尚的德心,而没有出于真心的德行的教师几乎谈不上有德心。由此,可以建构出以 “三心三行” 为主的内涵框架:
根据图1,德心主内,滋养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心灵;德行主外,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内涵建设为新时代高校培育弘扬高尚师德指明方向,最终促使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内涵的具体解读
1.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德心
以“慎独之心、仁爱之心与奉献之心”三心为主的德心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的一大重要主体,由内至外地影响着教师师德的彰显。
(1)慎独之心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中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本意为在独处时谨慎不苟,是儒家对个人最高道德境界的描述,与新时代对师德的高期待相契合。拥有慎独之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表现为:教师不需要他人的监督,表里一致,在人前人后都能保持自己高尚的德心。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具有思想、情感、性格等个性品质的复杂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有其特殊性。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心对心的交流。在这些互动、交流中,教师的为人往往有“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做到身正为范。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葆有一颗慎獨之心才能杜绝学生受到教师的不良影响。
(2)仁爱之心
所谓“仁爱”,可以理解成宽仁慈爱,是上对下的一种爱。拥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表现为:教师有宽宏大量的胸怀,懂得原谅、包容、理解、爱护学生。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先驱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如今,新时代的目标之一是要构建文明和谐的中国社会,这就要求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其群体要懂得文明和谐的相处,落实到学校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皆符合文明和谐社会的需求。教师以仁爱之心诚待学生,学生馈以教师敬爱之心,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造就文明和谐的校园,也必将为文明和谐的中国社会出一份力。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葆有一颗仁爱之心才能保障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3)奉献之心
奉献强调不求回报的给予。教师的奉献精神仍是新时代教师精神的主旋律。拥有奉献之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能够全身心地付出、怀有不求回报的爱。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职责的神圣,时刻做好付出辛劳帮助学生纠偏补正、纠弊补差的准备。陶行知认为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等等,从这些格言中可以发现,“教师拥有奉献之心”这一点早已跨越国界达成共识。教师不愧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另外,教师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也在汲取、升华与获得职业发展。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葆有一颗奉献之心才能实现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
2.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德行
以“德教、德管与德研”三行为主的德行是新时代高校师德的另一个重要主体,由外至内地影响着教师师德境界的提升。
(1)德教:以德促教
德教的核心在于以德促教。新时代我国踏上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应严格落实执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作为五育的关键一环也势在必行。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要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并付诸德教,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如何将德育融入教学;在课中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巧妙利用教学智慧,适时践行德教;在课后进行辅导交流时要因材施教,灵活实施德教:最终形成“以德促智、以德促体、以德促美、以德促劳”的全方位以德促教的和谐局面。
(2)德管:严管厚爱
德管的核心在于严管厚爱。德管不等同于不管,也并非放纵、包庇地进行管理,而是在严格管理学生的基础上施以厚爱、严慈并济。德管是一种有效管理的方式,最终目的是实现有质量地育人。我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学分的获得途径是学习课程并通过课程考核。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师与各个班级学生的相处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其中难免有教师丧失教学初心,抱着得过且过的教学态度,实施放任自流的管理措施,造成有效管理的丢失。而有效管理作为有效教学的前提,影响着教学质量。有效管理的丢失必将使课堂教学质量打折扣。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一定要重视且付诸德管,坚持严管厚爱,尽职尽责地指引学生迈过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
(3)德研:坚守底线
德研的核心在于坚守底线。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都是我国新时代的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依赖科研人员。高校教师除了履行教学和管理职责外,还应承担科研的重任。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坚持道德操守,把握科研伦理。以科技类相关研究成果为例,新成果带来的既有好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偶尔会出现坏的一面,研究人员要有意识地趋利避害,进行成果的转化。像核这项成果,若制造成原子弹进行使用则会让整个世界陷入危机;若进行核能利用,转变为一种新的能源,就是有利的。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一定要树立道德意识,进行自我约束,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
以“慎独之心、仁爱之心与奉献之心”三心为主的德心和以“德教、德管与德研”三行为主的德行共同构成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提高师德指明了方向,希望本文能为高校教师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