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时代青年工作意义贫困的根源及对策分析

2021-09-26朱健刚

人民论坛 2021年25期
关键词:内卷新技术

朱健刚

【关键词】“内卷” 意義贫困 新技术 “机器换人”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随着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的发酵,2020年曾被热烈讨论的“内卷”“996”等议题再次进入公共舆论的视野。这种舆情似乎显示出工薪阶层(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正弥漫着一种普遍焦虑。即使是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里工作、收入不错的年轻人,也存在着这种焦虑,其心理和生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连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学生也受到了这种焦虑情绪的影响,他们看不到未来工作对自己的意义,感到迷惘和无力。正如人类学者项飚所提到的,对于当下的“打工人”来说,工作似乎是为了解决物质的贫困,但是它本身却呈现出“意义的贫困”。

这不由得使我们思考,在最近十年中,人们的工作条件、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和劳资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至于工作的无意义感成为人们重要的心理感受。在笔者看来,新技术的兴起是关键的颠覆性因素。技术、资本和权力的叠加,在成倍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了工作意义的丧失。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内卷”“996”“打工人”等概念的内在意涵,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动力机制,探讨青年人作为能动者改变工作意义贫困状态的可能方向。

工作意义贫困的表现:内容的内卷化、过程的时空压缩与打工人的无组织化

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看来,人类生活和自然世界的区别在于人类生活是有意义的,意义使得人类的行为选择具有和动物不同的前提。而所谓意义则是指与人们认可的价值相关联的某种时间结构。换句话说,人类生活的每一刻其实都承载着对过去的觉醒和对未来的参与,这样的时间结构组成了包括感觉、经验、思想、情感、记忆和欲望等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所有这些便形成了生活的意义。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当人们通过彼此的互动来共享这些意义的时候,社会才得以形成。毫无疑问,工作是人们最重要的追寻意义的行动方式。人们通过工作来获得食物、财富、成就感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当前,许多人认为工作除了谋生外已经没有更多的意义,工作呈现出意义贫困的状态,这是劳动异化在新技术时代的典型表现。

首先,工作意义的贫困表现为工作内容的“内卷”。公共话语中的“内卷”主要是指由工作的某种非理性竞争导致的内部消耗和停滞。“内卷”一词本来是借用生物学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的某种停滞状态,最早是由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经济生活时提出。中国学者黄宗智借用这个概念来描述14世纪到20世纪漫长历史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棉花种植情况。在一些历史时期,棉花种植的边际报酬几乎为零,但是人们仍然大规模地种植棉花,仅仅是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的生存。在黄宗智看来,“内卷”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用“内卷”的概念来描述当下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就是指在特定结构中,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对于工作目标的突破和自我的提升并没有太多意义,工作者只是因为越来越强烈的竞争而不得不去做这些工作内容。这样的工作内容只能给予人最低的谋生意义,而无法赋予更多的创造性价值。

其次,工作意义的贫困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时空压缩。所谓“996”“715”,表达的就是现在工作者的大部分生命时间都被限制在工作场所的格子间内,从而失去了闲暇时间以及从事其他活动的可能。这是卡斯特尔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工人阶级的“时空压缩”的极端化表现。其实,工作者时间和空间被极大压缩是资本主义工作的典型状态。但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工人受到更完全的控制,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精确测量。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了激励员工更多地留在工作场地,还特别设置了篮球场、健身房、台球室以及食物丰富的食堂等,使得员工的时间和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这种极端的工作安排导致的最糟糕状况是:工作者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生活和工作的意义,也更难以进行某种与工作无关的宏观议题的思考,他们对公司以外的事物没有更多关心和了解的兴趣。此外,工作意义的贫困也带来了生活意义的贫困,高强度的工作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婚姻观、家庭观,导致不婚主义流行。

最后,工作意义的贫困表现为工作关系的碎片化。过去,劳资关系虽然不平衡,但面对资方,产业工人还可以通过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工人组织以及集体行动来建立自己的集体认同和社会归属。但是在新技术时代,工厂呈现为扁平结构,即工作者通过项目和任务进行连接,工作部门之间很难建立密切的联系。许多工人是以类似散工的方式和企业发生联系。例如,快递、快车等行业,工作者之间很难建立如同过去产业工人那样因为在同一生产线上工作而产生的团结和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工人自组织难以有效实现,使得工人失去了对工厂的组织归属和认同,甚至也失去了对工作的认同。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而成为了丧失主体性的“打工人”,极端地甚至会出现“三和大神”那样“佛系生存”的零工者。从这个层面来说,整个产业工人逐渐碎片化,工人的自我认同和集体意识难以建构。因为无法联合,工人的阶级意义感消散,甚至工人的标签都被褪去,代之以“打工人”这样一个“孤独的大众”的概念。

工作意义贫困的根源:新技术、资本和权力的叠加

导致上述工作意义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新技术的应用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要素。新技术主要是指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结合,这种结合产生的信息革命已经使得机器可以在许多情况下代替工人,从而成倍地提高工作效率。技术由此成为生产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正如纪录片《美国工厂》片尾所体现的,相比于中美两国制度对劳资关系认知的差异,更值得关注的是“机器换人”对于工厂和工人的深刻影响。当下,“机器换人”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将工人解放出来,实现工人的技术升级。相反,“机器换人”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人类工作意义的贫困,让劳动异化走向极端。

猜你喜欢

内卷新技术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内卷不是便利贴,别在矫情中用过了头
身处活力时代,别拿“内卷”泄气(讨论)
大热WOB发型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新技术让我们不断接近新闻真相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