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Z世代”青年群体观察
2021-09-26王水雄
王水雄
【关键词】Z世代 人口年龄结构 青年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在美国和欧洲的流行用语中,有所谓婴儿潮一代、X、Y、Z世代的说法,主要用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生人群的划分,以便分析世代间文化上的差异,特别是他们各自青年时期文化上存在的差异。通常而言,“Z世代”指称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他们在当前的2021年正处在11-25岁之间,正是可能会对当今时代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及其演变趋向产生重大影响的年龄。作为与互联网相伴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Z世代在全球数量极为庞大,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影响,迥异于之前所有世代中的人群。世代间的差异带来了彼此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在老一代人看来,Z世代可以说是“浅薄的电子土著”,他们对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确立友谊、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相应的能力。不过,Z世代自身却极可能并不这么看,因为在他们看来,对科技产品的谙熟以及广阔的信息渠道,让他们能够保持更为开放的头脑,进行更具创意性的思考,勇于追求和尝试各种新生事物。
“Z世代”的辨析及其界定
关于Z世代,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值得重视。美国研究者、企业家汤玛斯·辜洛普罗斯和丹·凯德生所著《Z世代效应》一书,站在年龄的角度,将Z世代指称为出生在2005年前后不久的那些人,在某种意义上,2000年左右出生的“千禧世代”被认为不过是“Z世代”的测试版。更为重要的是,在该书看来,Z世代更应该被用来指称“一套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行为和态度”。除了出生的时间能让一定人群身处其中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理性选择来加入其中。由此出发,该书所特别强调的“Z世代效应”指的就是“科技的简单化和人人花得起,将世代团结起来而非分化之后所发生的状况”。换言之,“世代”一词应该被“微世代”所替代。所谓“微世代”,即每一世代间隔缩短为只有短短几年,甚至是两三年,但却成长在完全不同的科技经验之中。该书指出,正是因为微世代的出现,使得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思索Z世代之后会是什么世代”,“拥抱Z世代效应,你就成为Z世代成员”。
应该肯定地指出,该书的观点是有洞察力的,对未来的态度也颇为积极。的确,互联网的高连通性和触网的低成本,让对技术的操作和运用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普及。在手机话费贵而短信只能传输文字的时候,文字输入难题可能会让年老的一代对这类工具的使用望而却步。而到了现在,哪怕是个文盲,祖辈也完全可以通過智能手机和子辈、孙辈视频通话,并通过(短)视频来获取丰富多彩的知识,甚至进行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那些曾经将不同世代分开的“技术”现在又正在将他们联系起来。
但是,毫无疑问,维护Z世代作为一定年龄段群体性指称仍然是有其价值的。首先,尽管随着技术更迭越来越快,15年、20年一个世代的现象已被打散成5年甚至是更短时间即可成为一个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世代之间差异的消弭,相反意味着他们之间和内部可能差异的扩大。这也就表明,我们应该更慎重、更细致地对待Z世代问题。其次,世代之间因为技术便捷化、便宜化而可能建立起某种联系,却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真的进行了有效的联系,更别说他们切实地进行和谐沟通并达成某种基本共识了。最后,相对于行为和态度而言,年龄至今仍然是一个颇具甄别力的外显性指标,对人们的生理机能、行为能力、心理素质、社会定位、制度安排等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因此,根据年龄标准区分出一群人作为研究对象,至今仍然是颇具理论和现实价值的推进人文社科研究深化的策略。
基于上述理由,将“Z世代”作为特定人群开展研究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采取通常的做法,将“Z世代”指称为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群人。对应地,中国“Z世代”,可以界定为是1995年至2009年间在中国出生并成长的一群人,其数量为2.2亿多。尽管中国“Z世代”内部在更具体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模式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细分,但在总体层次上对其文化及其与其他世代间的差异加以把握仍然颇为重要。
理解“世代”差异为何重要
从高校学子身上不难感受到,尽管入校时一拨拨的大学生年龄多在18、19岁之间,这一拨与那一拨,只要相差两、三年,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还不简单是个体间的差异,而是指整个不同年龄群体间也有差异。对这类同一年龄段群体特性的研究,在社会学里被称为同期群或同龄群研究。根据一些共同经历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将年龄段从两、三年稍微拉得更长一些,比如说10年、20年,同龄群研究也就成了典型的“世代”研究。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是所谓“代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际间难以相互理解的重要原因。
理解“世代”差异极为重要,主要原因是:一是有助于正确地看待祖辈与父辈之间、父代和子代之间、年老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客观存在的冲突,分析其中的原因,抛弃成见,兼容并蓄,让不同世代之间形成更有效的互动关系和协调模式。二是有助于更好地分析文化价值、集体观念、群体倾向的形成原因、持续期限与演变规律,并在合理、合适的范围内,基于科学客观的分析,依靠和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对文化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干预。三是有助于从具体的、可观察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变迁,亦即从具体的不同世代人群的行为模式、生活日常出发,去理解技术创新、制度转型给社会乃至世代本身带来的变化,进而正确地对待这些变化,并规避风险。
中国“Z世代”文化的成因
当今中国“Z世代”与欧美等地方的“Z世代”有相似之处,原因在于他们面临着相似的、具有全球共通性的结构转型与变迁。当然,也需要注意到,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一些全球共通性因素落到中国“Z世代”身上时,自然有其特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