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图像叙事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探究

2021-09-26简爱史晓眉冯小卫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

简爱 史晓眉 冯小卫

摘  要:图像叙事是图像时代教育叙事的主力军,也是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有效载体。本文从什么是亲和力、为什么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为什么图像叙事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如何以图像叙事提高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四大层面,对高校思政课的具体开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图像叙事

中圖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152-03

随着世界进入图像时代,图像叙事已成为教育叙事的主力军和衡量教育认同的重要维度,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图像叙事的迫切需求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未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及期待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导致思政课教学亲和力不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将亲和力提升和图像叙事作为新时期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工作着力点,搞清楚什么是亲和力、为什么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为什么图像叙事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如何以图像叙事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四大问题。

一、何谓“亲和力”

“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和途径。“亲”在新华词典里指关系密切,与“疏”相对。“和”即温和,协调、亲睦、和谐。“力”指的是气力、力量、效能。从词典中可以得出“亲和力”指的是一种亲密、和谐的力量。“亲和力”这一概念原指化学领域中物质原子或分子间的关联属性[1],后被引入生物学、心理学领域,并逐渐被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本文认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指思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情感力量。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积极互动、自主趋近、主动融合、相互认同的趋势,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模式、课程考核等一系列教学要素的肯定、喜爱、认同。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要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育人方式。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聚焦时代,聚焦问题,以提升亲和力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着眼于图像时代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切实有效地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图像时代的与时俱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随着思政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希望思政课程能与时代发展、学生生活习惯、学习特点、接受方式及其今后的就业相结合,期待思政课程能在德育与美育、德育与智育的高度融合中,以文育人,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理论活起来,以创新活泼的方式,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赋能,为他们的生活技能加分。

(三)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必然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理性教育,其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思辨性、理想化等特征。思政教育的特征加之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在教学内容上大多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板僵化、教学评价学生“缺席审判”,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学习实践兴趣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从而导致思政理论教育接受性不足,思政课因此失去市场[2],学生陷入对思政课排斥的恶性循环中。

三、“图像叙事”何以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图像叙事”就是将图像作为叙事的主要载体进行叙事表达。“思政教育的图像叙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它指教育者以图像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运用图像的话语表达优势和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借助图像叙事构建情境体验,还原、再现教学内容,将晦涩、枯燥的思政教育内容外化为通俗易懂的视觉化表达,引导学生在“自学——教学——理解——创作——修改”的学习轨迹中,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完成思政教育图像叙事图本的开发和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从价值观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传播者的蜕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理念上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人是思政教育的起点、基础和载体,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和中心线索[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思政教育“图像叙事”从理论的构建到具体实施,均“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展开,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实施和落实,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体验中创作—创作中创新—创新中出彩,在教学理念上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二)教学话语的转化和编码、解码图像信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图像作为语言符号,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进行意识形态表达的主要载体,它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话语,推动了教学话语从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文本叙事转向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优势互补,实现了传统思政教学以静为主的学习状态向动静结合的转化。思政课程图像叙事图本的开发创作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内化理论—应用理论,使学生在自学、教学、应用创作中认同教材观点,消除对思政教学的情感障碍,从传统图像叙事的解码者变为编码者,从受教育者变为价值理论的传播者,实现了人性化、人文化、情绪化、审美化与思政教学的完美结合,增强了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推动了思政课的入脑入心,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4]。

(三)“思政+艺术” “思政+专业”两融合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思政+专业”“思政+艺术”两融合,即把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不同艺术样式融合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认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以乐于接受、可感可知的形式表达出来。“思政+专业”的方法是对西方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符合期望-效价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接续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高度结合。“思政+艺术”的方法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理论的具体实践,他认为,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效应的真正实现,在于美学与各学科的融合,使美学原则成为各学科的教学灵魂。教师应在思政教学中借助图像叙事,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绘画、视频,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主题的绘画、诗歌、视频等作品创作,在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中强化美育的内驱力,消除教学中教育者的话语霸权,使师生在协同联动的创作中,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形成共同视域,在教学方法上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5]。

(四)思政课图像叙事图本的跨院系协同创作,在学生创作中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思政课图像叙事图本的创作目的是实现各个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较强的思政教育的聚合力。例如,面对同一个大事件的创作主题,教师可以让中文专业的学生写故事、让英文专业的学生翻译故事、让动画专业的学生绘出故事、让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讲述故事、让戏文专业的学生拍摄故事、让传媒专业的学生制作网页宣传故事……从而打破了传统的院系孤岛,在跨院系协同创作的动态轨迹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场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四、如何以“图像叙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一)高校思政课图像叙事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普通高校思政课程的开设和设置情况的调查,本研究认为,高校5门思政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高校思政课程的图像叙事应以这5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为图像叙事的主要内容,开展教学和图本创作。

(二)高校思政课图像叙事的构建

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本研究认为,思政课图像叙事的构建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理念为指导,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事两大部分,以高校5门思政公共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图像叙事内容,以“思政+专业”“思政+艺术”两融合为图像叙事方法,以“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融合(思政+专业、思政+艺术)、三评价(结果评价+过程性评价+成果评价)”的教学结合CTPF模式为图像叙事的教学模式。整个设计应以“趣”为起点、“学”为焦点、“做”为重点、“行”为终点,在叙事手法上体现点面结合,在叙事风格上注重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动态图像与静态图像、诗歌和图画、表演和音乐、图像编码和解码交互展现,在叙事策略上体现“视觉+听觉+触觉+动觉”之间的互动融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思政课图像叙事的构建,其重点和终点在“做”和“行”,这就要求思政教育的主体做好后期图像叙事图本的开发和创作应用,把工作落到实处,借助图像叙事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璇,周其明. 论思想政治课“亲和力”的理論内涵[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2] 孙其昂.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6.

[3] 冯克诚.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论著选读[M]. 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1:68.

[4] 唐运昆,刘懿翀,吴国天,等.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2021(06):34-35.

[5] 余仕伟. “课程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研究[J]. 拳击与格斗,2020(07):94+96.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重点项目 “基于亲和力提升的高校思政课图像叙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简爱(1981—),女,硕士,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教学;史晓眉(1955—),女,学士,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教学;冯小卫(1971—),男,硕士,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建研究所副所长,思政课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