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

2021-09-26郑明志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7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

郑明志

摘  要: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思政选修课的地位也得以凸显。本文对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的开发与实践进行探索,提出艺术院校需明确思政选修课育人目标,还需明确,学生的价值观基础已经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价值观从理想主义转向眼前主义、奋斗文化到丧文化转变的思想现状,理清当前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开发和实践面临的选修课制度、学生“知难而退”、学生个性发展的难题。艺术院校可以从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教育框架、教师以身作则、打通思政课和艺术课的壁垒、在教学活动中展开思政渗透等几方面入手,促进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的开发与实践。借此为提升艺术院校思政教育质量贡献力量,进而提升高等院校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开发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140-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开展好思政选修课,致力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三观和人格,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当前,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如何开发、如何有效宣讲、如何贯彻落实仍是需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育人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艺术院校开发的思政选修课主要涉及教学政治、法治、人文、社会等方面内容,教材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和人格,要让学生具备思想、道德、文化、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众多素养,为社会培育出优秀人才。

二、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现状

(一)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

大学生强调自我价值,本位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发展非常迅速,虽然极大部分学生仍有较强的社会价值观念,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思潮影响,价值观多元发展。

(二)价值观从理想主义转向眼前主义

部分大学生以前能从长远利益出发思考,现在更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以前能怀着崇高理想,投身国家建设,现在唯利是图、唯钱是图;以前去边疆、去基层、去最艰苦的地方的“老三去”,现在去政府机关、去外国、去三资企业的“新三去”;以前量入为出,现在提前消费[1]。

(三)奋斗文化到丧文化转变

丧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往往容易“知难而退”,没有创造、奋斗精神。对于艺术学生来说,则是从追求工匠精神转变为急功近利,艺术需要工匠精神。这是一种精神特征体现,是对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严格把关,如此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产品,而现在的部分学生在丧文化影响下,随便应付,难以造就伟大的艺术作品。

三、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开发与实践面临的难题

(一)选修课制度

部分学生轻视思政选修课,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思政选修课流于形式。基于此,还需要教师在思政选修课上严肃要求,保证质量。

(二)学生“知难而退”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艺术院校学生有很多参与演出的机会,课程比较消耗体力精力,同时大部分艺术院校的生源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他们对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有不错的学习能力,但对于偏理论、较为抽象的思政课程学习能力不足。因此,他们往往在思政课上知难而退,一次两次在课堂上放空之后,再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就难了[2]。基于此,如何让思政选修课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成为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问题。

(三)学生个性发展

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偏移,这一点也是思政选修课开发与实践所面临的难题,教师需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和了解学生价值观的差异,寻求教育契合点,不能生搬硬套。

四、艺术院校开展思政选修课的策略和建议

(一)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教育框架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优秀指导思想,指的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同样适用在艺术院校思政选修课的开发与实践中。

全员育人需要构建“辅导员思政+思政课程思政+文化课课程思政”的全员参与育人体系,各教师应密切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挖掘日常生活中或教材蕴含的德育元素,及时交流学生状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实现协同育人。除此之外,更提倡多院校齐聚一堂,为艺术院校上好思政课出谋划策,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学校间的壁垒。

全过程育人指的是持续关注学生的思政教育现状,重点了解问题学生,制定学生个人档案,及时关注、了解、更新学生档案,在全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加强思政教育。

全方位育人指的是不仅要日常口头说教,更要教育活动育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持续提升思政选修课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教师以身作则

思政选修课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向学生展现积极向上的一面,不断促使学生进步,分享具有正能量和积极意义的事情,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能感染学生,提升学生优秀的品性和认知。

(三)打通思政课和艺术课的壁垒

1.挖掘艺术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果单纯开展思政教育,形式较为枯燥,而将思政课与艺术课相融合,则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在思政课程中融入艺术课程知识,挖掘艺术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美育、艺术、人生之道融入课堂,增强教学实效,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迅速形成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观念,提升其思想观念水平,如凝练、解析戏曲资源。如有艺术院校设计出《戏曲传统教化功能的思政课借鉴》《从认识论视角看近代京剧名家成名与成角》等戏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宝莲团队开发的“一画一课”已成思政课品牌项目,该课程带领学生鉴赏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思想或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分析这些美术作品的背景、其中蕴含的思想、反映的社会人文,鼓励美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从赏析这些名人名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4]。

2.名师名家上讲台。艺术家们更善于从艺术领域挖掘贴近学科、学生感兴趣的思政素材,能从艺术角度拓展到思政角度,因此若把思政课的讲台交给艺术家,从内容到形式会有更多可能性。此做法彻底打破了艺术和思政的壁垒,能够更接地气地给学生讲授艺术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以“艺术者”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目的性,更具说服力[5]。例如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在题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复兴——音乐中的家国情怀》的授课中,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年的贾湖骨笛讲到民乐演奏,梳理了民族音乐与中国情怀、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使教育更具有创造性,教学意义更加深刻。

3.思政和职业规划相融合。思政教育的本质是教导学生成人成才,而职业规划则和学生未来要从事的艺术领域息息相关,挖掘艺术从业领域的政治、经济、法制、社会等各要素,从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让思政教育更加具体形象,引导学生思考要成为怎样的人,实现怎样的价值。此过程中应结合经典案例,避免空谈,引领学生积极加入对到公共事务的探讨中,提升学生作为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

(四)在教学活动中展开思政渗透

教师应根据课程安排,尽可能开展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学活动可以与艺术相关,也可以单纯偏向思政内容,比如开展“工匠精神制造和现代工业流水线制造的优劣”辩论赛,或“未来生活”主题演讲,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要创造多大的价值,怀揣着理想编撰成文,并上台演讲。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优秀认知[6]。

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表现优秀、思想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适当奖励,严肃批评表现较差的学生,督促其養成优秀的三观和人格,引导学生多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和道德社会观念。

五、结语

总的来说,思政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在艺术院校中重视思政选修课的开发与实践,能够让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后成长为更优质的艺术性人才。对于艺术院校而言,要做好这一项课程开发和实践工作,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明确学生的思想现状,认识到当前选修课在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胡艳,龚晓伟. 教书与育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会[J]. 西江教育论丛,2008(01):11-14.

[2] 林照华. 三全育人背景下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大众文艺,2020(21):204-205.

[3] 张力.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1-134.

[4] 陈云,潘昱州,彭荔. 关于民办艺术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7):74-76.

[5] 刘宁. 艺术院校思政课课程育人的路径分析[J]. 科技资讯,2019,17(01):253-254.

[6] 曹菲. 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需求及实践构架[J]. 时代报告,2020(10):108-109.

(荐稿人:孙颖,吉林动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新形势下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浅析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互联网思维视角下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探析
以学科资源建设促进馆藏建设改革的实践探讨
试论艺术院校的人文精神培养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