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2021-09-26马照泽
摘 要:本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总结了目前高校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现状,并讨论了于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中融入“有德为尊”“个人修身”“言传身教”三种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分析上述三种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希望对高校道德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教育思想;高校德育;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090-0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应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社会形势复杂,多种价值观交替冲擊以及社会竞争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倘若高校德育工作不够深入,将会出现主流价值观引导缺位、学生人格与心理错位等情况,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工作成效。因此,高校德育应积极融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多举措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举措,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实效化。
一、高校学生的传统道德文化素养现状
大学生作为兼具知识与文化的群体,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但是,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并且尚未形成正确、成熟的价值观,因此也难以抵御社会不良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侵蚀以及信息时代大量国外错误思潮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不够重视,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等现象,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道德观念冲突
市场经济注重自我利益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学生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淡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道德观念,对于自我过分强调,主体意识过于膨胀,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利己主义、缺乏大局观念、没有集体意识。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之下,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大学生精神世界日益复杂,人格特点和道德观念同我国传统道德要求背离,也有部分大学生思想被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占据,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道德行为背离
现实生活中,多元化价值取向、传统道德缺失等现象,使得学生的具体行为出现问题,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奢侈浪费之风、攀比之风等,导致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关于高校学生的负面新闻。在学习中,部分学生目的性较强,只关心自身成绩,对于其他事情关注较少,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认为进入高校后,人生前途成为定局,难以改变,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自由宽松,可利用大学时间弥补中学缺失的“自由时光”,出现网游成瘾、精神懈怠、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心理较为敏感脆弱,而自身又不够成熟强大,一方面希望能够独立处理与思考问题,一方面又难以真正面对自身在成长中的挫折与不足。而这些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为学生解决的问题,以确保大学生能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顺利成长成才。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有德为尊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有德为尊”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出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面对政令刑法与道德教化关系,应坚持以德育为主;学校教育中,面对德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关系,也强调以德育为主原则。正如《礼记·学记》中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以此可知,古代教育中,道德教育属于核心内容。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认为“君子怀德”,主张“以德教民”,反对“不教而诛”,要求对百姓庶民广施教化,古代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修己治人”的人才,要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君子应当常思考道德,专注于道德教育和修养,树立人道之德,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1]。
(二)个人修身
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要求个人“修身”,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对于道德教育内容而言,古代道德主要是针对个体、家庭而言,提出了“仁”“孝”等思想,《大学》中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方面的层层递进,表达对个体逐渐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道德要求中,个人修身作为重要内容,也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几方面出发,前两者为学生积累知识,后两者则为提升道德。对道德修养方法而言,应通过“内悟”“内省”达到最终目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思、学作为相伴过程,高校德育中,既要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也要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反思[2]。
(三)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我国从古至今都普遍流传和信仰的教育真经,其放大到社会治理中也同样具有深刻的道理。例如,对于如何治理社会,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其中就说明了当权者、统治者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孟子也指出:“教者必以正!”很明显,他的言外之意是“不正非教”,这是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根本要求,即教师不仅应能够说到,更应该做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师者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3]。
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一)有德为尊的启示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为调和阶级矛盾所服务的,自身存在阶级性与时代局限性,但是传统道德同样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情感与智慧。正如传统道德教育中,“有德为尊”的思想启示现今高校的德育应当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并将其放在首位,避免形式化教育。只有将其严格执行下去,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才能够明确德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构建道德发展目标、完善自身人格。因此高校德育应当将育人放在首要位置,遵循道德教育规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明确以“培养什么人”为教育核心与灵魂问题,为伟大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4]。
(二)个人修身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党的号召使得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提出了多样化的加强德育教育内容的方案。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这些传统思想仍然能够挖掘出对今天高等教育有所助益的内容,面对倡导德育的土壤,高校德育教学需借鉴传统德育的思想特征,特别是面对现有学生群体,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部分高校学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在思维、行为等方面个性特征鲜明,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修身”理念贯穿于德育全过程,使学生在养成道德行为前,先拥有一定道德知识理论。传统道德教育理念更为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强调提升个体自我价值,属于主观修养理念,历史上诸多伟人事迹也证明该理念的价值。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学生发展阶段性与个体差异,面对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达到德育目的。教师应采取科学教育方式,在学生面前重现历史,选择生动实例加深学生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修养,通过引导与鼓励,使学生能够以感性结合理性方式,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
(三)言传身教的启示
在《师说》中,教师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以“传道”为先,以“授业解惑”为后,该定位和我国传统的“德者,才之帅也”理念相吻合,深入人心,被有识之士推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也充分说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言传身教的思想对于高校德育仍有启示意义,特别是部分教育者存在言行不一、学术腐败的情况,高校应通过培养发展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品德敦厚的教师,发挥他们的榜样力量,引领學生学习德育有关的知识、内容并且能够将其彻底内化。教师应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充分发挥教师育人职能[6]。因此,教师一方面需保证对传统道德的坚持与信仰,方能保证高校德育教育时效性,借助课余时间、研讨会等机会,丰富知识、传播理论,以独特鲜明的方式感染学生,强化道德品质,净化心灵、涵养气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教师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拥有高度事业心、责任心与奉献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与严谨治学的作风,以获得学生爱戴与信赖,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另一方面,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道德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诸多道德教育资源,对于当代德育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因此,高校面对学生存在的道德观念冲突、道德行为背离的问题,应当积极融合以德为尊、个人修身、言传身教等道德思想观念,将德育放在首位,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的作用,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秦茂森. 新常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的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探索,2020(05):60-63.
[2] 郭雅琼,齐惠. 传统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教育评论,2019(10):107-110.
[3] 李立坚.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启示[J]. 文教资料,2019(09):100-101+146.
[4] 王琴. 论儒家“以德育人”思想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8):177-179.
[5] 裴珮. 基于优秀传统道德的高校德育工作[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11-14.
[6] 李建萍. 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6):23-24.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课程思政融合研究——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例”(项目编号: 202047S)。
作者简介:马照泽(1986—),男,硕士,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