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方式分析
2021-09-26刘黎明徐训航余京飞于鸿妲
刘黎明 程 薇 谭 曦 徐训航 余京飞 于鸿妲 鲁 云 郎 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研究生作为一个群体,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值,有很强的成就动机。数据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呈线性上升趋势[1],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心理上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而医学院校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的重要组成[3],其心理压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目前对于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相对薄弱,如何缓解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哪些应对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关注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应对方式,为其身心健康的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不含境外研究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各个学院进行问卷调查,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问卷填写起止时间为2020 年11 月11 日至17 日。利用现有量表和问卷测量其心理压力源、压力反应特征和应对方式。共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150 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24 份,问卷有效率为82.67%。
本研究样本中,学术型学位90 名(72.58%),专业型学位34 名(27.42%);男22 名(17.74%),女102 名(82.26%);年龄(25.27±2.72)岁;硕一32 名(25.81%)、硕二29 名(23.39%)、硕三27 名(21.77%)、博一20 名(16.13%)、博二7 名(5.65%)、博三9 名(7.26%);有恋爱伴侣56 名(45.16%),无恋爱伴侣68 名(54.84%);与导师、师门接触频率在每周>3 次34 名(27.42%),每周1~3 次60 名(48.39%),每周<1 次24 名(19.35%),其他情况(包括每个月1~3 次或不定期)6 名(4.84%);与同学、朋友接触频率为每周>6 次96 名(77.42%),每周3~6 次13 名(10.48%),每周<3 次15 名(11.64%)。
1.2 调查方法
1.2.1 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量表(2006)此量表在国内已被多次使用,信度和效度良好[4-5]。量表包含36 个题目,采用5 点计分法,从“没有”“较轻”“中等”“较重”“很重”5 个方面进行评价,依次记为1、2、3、4、5 分。
1.2.2 压力反应特征问卷 由国内学者自行编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问卷共70 个题目,同样采用5 点计分法,从“没有”“偏轻”“中等”“偏重”“严重”5 个方面进行评价,依次记为1、2、3、4、5 分。
1.2.3 应付方式问卷(1996)该问卷在国内已被多次证明信效度良好[7-8]。量表共62 个题目,包含6 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若干个条目组成,除19、36、39、42 为反向条目外(选择“是”记0 分,选择“否”记1 分),其他各个条目均为正向条目(选择“是”记1 分,选择“否”记0 分),各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各分量表条目数。另外,考虑到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及问卷题量较大,设置了两道规定答案选项的问题,以判断问卷的有效性。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1的指标纳入多元回归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压力源情况
2.1.1 心理压力源得分现况 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量表为(1.90±0.53)分。压力源在学业、人际交往、就业和前途、家庭关系、婚姻爱情、经济和其他得分分别为(2.36±0.72)分、(1.44±0.55)分、(2.52±0.82)分、(1.65±0.63)分、(1.29±0.51)分、(2.11±0.94)分和(1.94±0.74)分。来自就业和前途的心理压力平均分最高,其次为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平均分最高的条目为总体就业竞争激烈,其次为发表学术论文困难。
2.1.2 不同特征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学位性质,性别,年龄,感情状况,与同学、朋友的接触频率的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级、与导师、师门的接触频率的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单因素分析(分,)
表1 不同特征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单因素分析(分,)
2.1.3 不同特征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性别(1=男,2=女),年级(1=硕一,2=硕二,3=硕三,4=博一,5=博二,6=博三),与导师、师门的接触频率(1=>3 次/周,2=1~3 次/周,3=<1 次/周,4=其他),与同学、朋友的接触频率(1=>6 次/周,2=3~6 次/周,3=<3 次/周)这4 个分类变量分别编码并赋值后纳入自变量,将年龄作为连续变量纳入自变量,以心理压力源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导师、师门的接触频率,性别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的相关因素(P <0.05)。
2.2 压力反应特征现况
研究生压力反应特征量表得分为(145.00±61.30)分。平均分最高的前十个条目为内心感受到的压力程度、体育锻炼量更少、阅读课外书或杂志更少、觉得自己没有想象中优秀、当紧张之后放松一下又觉得内疚、对学习生活担忧过多、学习无规律、对学业或就业的成功没有信心、思维没有以前流畅、学习效率降低。
表2 不同特征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 应付方式现况
应付方式问卷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 个分量表,各量表因子得分分别为(0.86±0.16)分、(0.42±0.35)分、(0.71±0.19)分、(0.54±0.28)分、(0.54±0.29)分和(0.55±0.25)分。解决问题分量表的因子分最高,其次为求助分量表,自责分量表因子分最低,整体上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高于消极应对方式。平均分前5 位的应付方式为理智应付困境、希望困难已经解决、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
3 讨论
3.1 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和学业方面
结果显示,心理压力主要源于就业和学业,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9-11]。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不断严峻[12],调查显示半数研究生对自身心理素质表现不太满意[13]。而医学生学制较长,除基本的知识学习外还需要临床实践,与其他专业院校比较学业负担较重[14],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5]。建议对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工作应从就业和学业多着手,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缓解学业压力的有效手段和活动平台[16]。
3.2 不同特征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存在差异
研究生男女比例约为1∶4,与样本学校男女比例情况一致[17]。而男性心理压力高于女性,与以往研究一致[18],原因可能是社会对于男性的期望值较高[8],也有研究显示心理压力性别差别不显著[19],或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20]。有恋爱伴侣与无恋爱伴侣的研究生比例约为1∶1,与前期研究相符[21]。另外,有无恋爱伴侣者心理压力的差异较弱,而相关研究显示,未婚状态研究生的心理状况优于已婚状态研究生[6,10]。大部分研究生与导师、师门接触频率为1~3 次/周,与同学、朋友接触频率为>6 次/周,而前期研究一致[10],与导师师门、同学朋友接触较多的研究生,其心理压力得分较低,相关研究也证实,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密切相关[22]。建议深入研究不同特征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导措施[23]。
3.3 与导师的联系是研究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与导师、师门接触频率和性别是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显示,人际交往是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9],与导师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护因素[24],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重要作用[25]。心理压力主要源于就业和学业,而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学业的开展,可见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对研究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可能起到双向促进的作用。医学院校研究生应主动加强与导师和师门的沟通交流,在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的同时在学业方面取得进展。
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整可以从就业和学业方面多着手,根据研究生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研究生应主动加强与导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心理压力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