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的构建
2021-09-26仇效东
李 锐 刘 俊 丁 坚 仇效东
(1.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0;2.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0;3.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00)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专业相对应的生产一线技术岗位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线技术岗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求对“准岗位”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能够适应职业需要的职业体能也提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体育课程作为中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的主要途径,在发展中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课程是中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身体状况、体育需求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着眼学生未来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1],在充分利用已有体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和满足未来工作岗位职业体能要求为主要目标的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构建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课程在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显现。
1 构建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课程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体能是劳动者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从事职业相关活动的各项身体素质的总和,主要包括重复性的操作能力、对特定劳动活动的适应能力、承载静态力的能力等。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课程构建的基本内涵就是围绕中职学生未来岗位要求、岗位文化以及岗位运行方式建立其一个能够体现未来岗位要求、提升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具体到体育学科,构建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课程的内涵就是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同时还能够借助体育课程学习到与岗位相关知识、发展与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体能,进而实现中职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构建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中职体育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体育课程体现中职教育本质与职业性特色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包括中职院校在内的职业院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办学理念,并且要求职业教育中课程教育要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中职体育课程,实现了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的本质和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特色。
第二,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中职体育课程是中职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毕业去向是一线工作岗位或者是升学后的专业再深造,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同样要营造与一线工作岗位相似的工作环境。如电子类专业学生在校内相关课程学习以及实际岗位工作中经常要在生产流水线上进行作业,要求学生能够具备长期承受单调、枯燥的耐力;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内相关课程学习以及实际岗位工作中经常要在复杂的室外环境中进行生产,要具备强健的体能和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中职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校内课程学习,更好地实现未来职业发展。
第三,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中职体育课程是彰显中职院校体育特色、建设特色校园的需要。中职体育教育具有校园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能教育的双重属性,既要承担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健康体魄的核心任务,还要承担起对学生开展职业体育知识教育、职业体能储备、运动技能储备、职业病防治等教学任务[2]。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中职体育课程,一方面可以彰显出中职院校体育特色;另一方面,职业性是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基于职业体能的中职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中职院校职业性校园文化的建设。
2 中职院校学生所需职业体能素质分析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职业门类越来越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中职院校作为直接面向一线岗位的职业院校,所设专业也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不同社会职业门类、不同专业工作的岗位环境、所要求的学生职业体能也各有差异。
2.1 中职学生生理发展特点分析
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一般是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招生范围一般以省内生源为主。有调查显示,各地区中职院校三年制中专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5~19岁之间。此阶段学生从年龄分布来看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正在从少年后期向青年期过度。参照运动生理学的相关教材,中职院校学生在15~19岁阶段中身体各器官的生理特征的主要表现,见表1。
表1 青春发育期学生生理发育特点
青春发育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职业体能基础的关键时期。笔者所属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学生开展年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虽然在身体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结果尚好,属于正常范围,但是身体素质方面还有待提升。如耐力、柔韧以及力量类项目中表现“非常一般”,肺活量表现仅达到及格标准,速度、灵巧类项目成绩也仅为“一般”,勉强及格。
2.2 职业体能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人类在体育活动中由各个器官系统机能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成为体能,主要包括人体的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支撑、爬越、走跑、悬垂、攀登、投掷等)[3-4]。职业体能是人类在职业岗位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体能,同样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主要表现为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劳动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职业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主要表现为重复性的操作能力、维持工作姿势的身体协调能力等)。
通过职业体能概念可以看出,职业体能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个体综合身体素质能力。体育锻炼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实现人体不同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的提升。对于职业体能来说,可以结合具体的职业体能要求,采用有目的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实现某一方面职业体能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职业体能某一方面的不足,或者是由于职业原因造成身体某一方面的损伤,课题通过实施运动处方诊疗,从而实现职业体能的提升以及职业病的防治。体育运动除具备提升个体职业技能和防治职业病之外,还起到培养职业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作用。
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分工使得职业体能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但是决定职业体能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之改变。影响职业体能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肌肉机能类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运动神经类的运动灵敏素质和身体的柔韧性、身体机能类的心肺功能等。结合文献资料和数据库中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是依据劳动者所需要保持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职业体能分类,主要分为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厂操作姿态类和特殊岗位类五种类型[5-6],其主要身体素质要求与对照职业,见表2。
表2 职业体能类型与对照职业
2.3 职业体能归类与职业体能需求分析
当前中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比较多,笔者在对所在地区中职院校所开设专业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首先对所开设专业中的相似专业进行统一简化,然后分析本地区所开设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依据对应的就业岗位,将中职院校所开设专业进行职业体能归类,具体的归类结果,见表3。所开设专业对应职业体能类型的职业体能需求以及所需防治的常见职业病,见表4。
表3 中职院校开设专业职业体能归类
表4 中职院校开设专业职业体能归类
3 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的构建
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指首先将具有大致相同运动功能和锻炼效果的体育运动项目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特定锻炼效果的“课程包”。“课程包”内的体育项目作用大致相同,但是在训练强度方面有差异,就如同“菜单”一样;“课程包”组合完成之后,中职院校体育教师可以按照不同专业未来就业岗位和需要的职业体能类型在“菜单式”课程包中选取适合的运动项目,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进行课程实施。“菜单式”课程包的构建,有利于中职体育教师按照学生所学专业有的放矢、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中职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职业体能,发展综合职业素养。
3.1 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课程体系框架构建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中对于中职学生体育与健康发展的目标,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明确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对接、与学生专业岗位建设相对接,结合学生专业所对应工作岗位的职业体能类型和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再一方面,在课程体系框架构建过程中,体育与健康发展的相关课程内容和职业体能发展的相关课程内容之间并不冲突,但是需要中职体育教师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设置。
当前中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2+1”模式或者“1+0.5+1+0.5”的教学模式,在校教学时间为四个学期。准备采用以下方式构建中职体育课程体系框架: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入学,以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质的教学内容为主,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基础教学模块;第二学期,在第一学期发展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专项运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体育运动强度,在进一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体育道德和合作意识、改善心理状态培养坚强意志[7];第三学期,以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素质的运动项目为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第四学期,主要结合专业职业病防治,开展部分如太极拳等拓展选修类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技术和方法。具体的体系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课程体系框架
3.2 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构建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帮助学生实现长期发展是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同时也是中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构建同样也要以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在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全面、科学、生动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到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构建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课程包学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在课程包中融入思想教育、品质品格培养的内容,再一方面要在课程包中加入职业病防治、健康保健的内容,帮助学生实现长期的身体健康。
二是职业性原则。职业性是包括中职院校在内的所有职业教育院校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对于中职体育课程来说,构建“菜单式”课程包同样要以职业性作为课程包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构建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将《纲要》中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纳入课程包中,发展学生基础的身体素质[8];另一方面,还要依据学生专业职业体能类型的职业体能需求、所需关键身体素质、常见职业病,选择恰当的并能起到锻炼和预防效果的体育运动项目纳入课程包中。
三是实践性原则。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是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对于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构建同样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构建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中职学生的胜利发展特点,切忌与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体育运动能力相背离;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在课程包构建中加入一些有利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发展、个人品质意志提升的体育运动项目。
3.3 基于职业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的构建
在所构建的中职体育课程体系框架中,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体育课程属于基本运动模块,第三学期属于职业技能模块,第四学期属于预防保健模块。第一、第二学期基础运动模块主要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开展。构建的基于职业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主要是面向职业技能模块和预防保健模块。
为了“菜单式”课程包中的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匹配,笔者围绕最喜爱的体育项目、适合职业发展的体育项目、有利于未来生活的体育项目三个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篮球、羽毛球、足球、游泳、健美操。参考调查结果,结合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实际,依据不同体育项目所产生的运动和锻炼作用,构建了中职体育课程包,见表5。
3.4 基于职业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的实施
基于职业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构建完成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不同专业所属的职业体能类别和专业职业体能的具体要求,在职业技能模块和预防保健模块两个教学环节中进行“点菜”,也就是在课程包“菜单”以及课程包体育项目“菜单”中所提供选择适合的课程包以及相应的体育项目。
表5 中职体育课程包构建
如旅游类专业,属于流动变姿类职业体能类型,要求较强的下肢力量和耐久力、能够承受长时间运动的耐力,可以选择A3、F1、I2项目;会计类专业,属于静态坐姿类职业体能类型,对颈、肩、腰背部静力性耐力要求较高,可以选择C2、F3、H3项目;电子应用专业属于静态站姿类职业体能类型,对腰背肌肉力量、下肢力量和耐力有要求,可以选择A1、D1、G1项目。
4 结语
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也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进行改革。构建基于职业体能提升的中职体育“菜单式”课程包,有利于中职院校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彰显中职院校职业性特色;有利于中职体育教师按照学生所学专业有的放矢、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构建具备职业特色的中职体育课程;有利于中职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健康与预防保健知识、培养职业体能发展综合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