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
2021-09-26何文法
罗 剑 何文法
1.湖北省监利市第五人民医院外科,湖北监利 433300;2.湖北省监利市人民医院外2 科,湖北监利 433300
结肠癌是一种消化道疾病中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疾病早期无典型症状,就诊时病情多发展为中晚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手段,辅以放、化疗、基因或靶向等药物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开腹及腹腔镜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术式,其中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较大,对于年龄较大及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慢,甚至并发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2-3]。腹腔镜技术利用微创理念的优势,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利用腔镜基础能够于狭小的盆腔空间内进行手术,虽增加了手术难度,但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4-5]。因此本研究选取湖北省监利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8 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9年11月湖北省监利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8 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4 例。研究组中,女18 例,男26 例;年龄45~79 岁,平均(62.38±3.79)岁;病程6 个月~3年,平均(1.18±0.62)年;病变位置:左半结肠20 例,右半结肠24 例;临床病理分期:Ⅰ期12 例,Ⅱ期19 例,Ⅲ期13 例。对照组中,女16 例,男28 例;年龄44~80 岁,平均(62.41±3.80)岁;病程6 个月-3年,平均(1.23±0.65)年;病变位置:左半结肠23 例,右半结肠21 例;临床病理分期:Ⅰ期10 例,Ⅱ期18 例,Ⅲ期16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湖北省监利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结肠镜活检证实为结肠癌;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可行手术切除;患者均可耐受手术。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易发生其他脏器或远端转移的患者;既往腹部手术史患者;存在严重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已出现并发症,或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病例资料缺乏患者;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所有术前相关检查,包括内镜、CT、胸部X 线、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评估患者各脏器功能、肿瘤情况、营养状况,对营养状态较差的患者,则需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术前3 d,服用益生菌制剂、肠内营养制剂,并于术前1 d 下午开始禁食,同时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液,术前30 min 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为了保证手术公平性,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
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足高头低结石位。经左侧或右侧缘腹直肌或腹中线做手术切口,长度为12~20 cm,逐层打开皮肤组织后进入腹腔,分离肠系膜及结肠两侧血管,根据肿瘤位置等情况对其周边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彻底清除肿瘤根部淋巴结及周围组织,随后切断并夹闭肠系膜下血管,最后依据患者病情及肿瘤位置选择手术方式。
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体位摆放及麻醉方法均与对照组一致。主操作孔设于脐下缘,观察孔位于麦氏点,左肋下缘做副主操作孔,为了明确肿瘤是否存在腹膜转移、种植等状况,需对患者的盆腔进行探查。切开骶骨岬处的乙状结肠系膜,沿着Toldt′s 间隙向上将十二指肠及胰头游离,充分暴露肠系膜动脉根部,清扫肿瘤周围淋巴结,包括胃网膜有血管根部、胃结肠干、胰头等组织,待完成所有清扫后将结肠系膜及周围网膜韧带切除,结扎并切断回结肠、右结肠、结肠中血管右支等肠系膜的供血管,随后沿着右半结肠外侧自下向上切开腹膜,从腹右后壁游离出肠管,吻合残端。术后两组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②术后病理结果指标: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数。③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④随访结果:术后采用电话或门诊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的比较(±s)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肛门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研究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159.84±20.33 142.06±23.64 3.783 0.000 87.93±15.05 220.64±34.39 23.450 0.000 194.85±60.19 310.58±65.38 8.638 0.000 3.16±0.85 3.34±0.81 1.017 0.312 13.81±4.92 16.98±6.33 2.623 0.010
2.2 两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各项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各项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各项指标的比较(±s)
组别肿瘤直径(cm)淋巴结清扫数(枚)淋巴结转移数(枚)研究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4.18±1.12 4.22±1.25 0.158 0.875 21.89±4.63 18.17±2.94 4.499 0.000 4.52±0.61 4.71±0.63 1.437 0.154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出现2 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4.55%(2/44),1 例肝转移,转移率为2.27%(1/44),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出现4 例复发,复发率为9.09%(4/44),2例脾脏及胰腺转移,1 例肝转移,转移率为6.82%(3/44),死亡1 例,死亡率为2.27%(1/44)。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0.262、0.000,P=0.398、0.306、1.000)。
3 讨论
结肠癌高发于中老年男性群体,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认为疾病发病原因与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生活水平及人口老龄化间存在密切联系。外科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传统开腹手术在结肠癌治疗中手术切口较大、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切口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导致远期效果不佳[6-7]。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作为临床治疗结合肠癌的新型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于腹腔镜下进行操作,有效的扩大了手术视野,术中对机体损伤较小,利于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8-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能够极大限度的清扫淋巴结、切除病灶组织,大大降低了疾病复发及转移的风险,另因该术式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较小,故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死亡率低。究其原因可知在腹腔镜下能够全面探查腹腔结构及各组织情况,加之镜头具有放大功能,有助于辨别病灶周围血管,充分游离血管根部并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有效保护了周围组织结构,减少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10-11]。由于结肠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淋巴结数目清扫越少,可直接对病灶的病理分期造成影响。本研究中腹腔镜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较多,有助于明确病理分期,对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具有重要作用[12-13]。此外,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中采用锐性分离的方式,组成分离脏层筋膜、壁层筋膜,能够完整的保留系膜,对中央血管行高位结扎,并在合适的范围性对区域淋巴结进行清扫,避免影响结肠系膜的完整性,于大范围内清扫淋巴结,较好的抑制病灶的扩散[14-15]。
综上所述,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结肠癌的治疗中效果确切,对机体造成创伤小,清扫淋巴结更为彻底,利于促进预后恢复,疾病复发及转移率低,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