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家乡文化生活》教学探索
——以苏州特色文化为例

2021-09-26沈靓靓

课外语文 2021年25期
关键词:太湖渔民苏州

沈靓靓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0)

《家乡文化生活》属于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我们生活的地方,积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基于我们学生生活的家乡苏州为地域标志,引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家乡生活中去,让他们回顾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树立家国情怀,从而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家乡文化中去。

本单元包括三个任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文化研究任务群属于活动课的范畴,我们可以在假期中布置学生去开展调查工作,并且需要一定的指导:比如在采访之前要了解自己所采访或调查的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合理地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阅一定的资料,学会分析鉴别。

我们先通过班级倾向调查(你想采访什么人或物?你对家乡哪种文化比较感兴趣?),大致明确自己要采访的人或物。我将我们班级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寻访手艺人,第二组寻访苏州的美食,第三组寻访“我”的村庄。明确分组之后,各组开始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初步记录我们需要了解的问题,讨论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采访的范围。另外,我们还尝试阅读了一些文章:人物访谈我们重点学习了方李莉的《费孝通:我的早年生活》,大概明确访谈文章写作的体例,访谈的方法;美食组我们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看看美食在电视里以解说词的方式怎么展示,我们还重点研读了梁实秋和汪曾祺先生对美食的文章;寻访村庄之前我们对费孝通的一些调查文章进行了仔细的研读,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理论借鉴等方式,我们对苏州家乡文化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基于以上的指导,我们通过以下三个寻访活动,展开我们的活动调查:

一、寻访手艺人——记录家乡的人

记录家乡的人有很多,可以是苏州的名人、自己的亲人、有特殊贡献的人等,我们这次重点把需要采访的人定位在手艺人,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手艺人在近些年地方非物质文化的兴起下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设计访谈记录:

对象: 性别: 年龄: 时间: 地点:1.你做这门手艺的历史?2.手艺的流程是怎么样的?3.手艺的历史你了解么?4.你对这门手艺的未来怎么想? ……

带着记录表,我们同学先在网上收集了一部分手艺人的资料,同时也结合平时的一些了解,比如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自己对哪一门手艺感兴趣,胡佳妮采访平江路上的棕编老人,王沈凡采访她的祖母刺绣师傅,贾子豪采访父亲园林雕花的匠人等,他们的采访主要围绕

访谈记录上的内容,也加入了一些自己新的思考。学生成果片段展示:

生1:“杨师傅(平江路棕编老人)你什么时候开始做棕编手艺的?”

“从儿时就开始了,但也不是一直在做,做做停停,停停做做。因为这个跟其他手艺相比,我做的都是一些小玩具,纯粹是自己的爱好。但是这么多年也一直坚持做。”

“这个能赚钱养家糊口么?”

“这个就太难了,一个小东西就5块、10块,买的人也不多,纯粹作为一个兴趣了,所以我不做这个就去厂里打工了。其实我已经好几年没做,今年因为疫情,厂里倒闭了,我又出来做做,真的赚不来钱。”

“那杨师傅打不打算将这门手艺交给他人传承下去啊?”

“这个就很难了,现在的年轻人,我感觉也无法教下去。有两个曾经跟我学过,学学停停,后来我就不教了。”

……

生2:我:阿婆,您是为什么绣苏绣的?

阿婆:我初中的时候,刚好遇上“文革”,学校停学,家里又没有多的活儿给我做,就只好送我去人家那里学手艺,绣刺绣。

我:那时候和您一样的人多吗?

阿婆:多啊,我们十几个差不多年纪的姑娘一起在一间大屋子里学。现在啊,学习环境好了,又没什么人学了。

我:那时候的苏绣与现在的成品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阿婆:以前的刺绣啊,都是人工一针针绣上去的,有时候我们为了赶着在工期前交货,晚上点油灯赶工。现在的绣品有的嘴上说是纯手工的,其实全是机器批量生产的,有的绣错还败坏了苏绣的名气。

……

就这两个同学而言,我们可以看出苏绣还是比棕编幸运一点,至少苏绣遇到了机器生产,还有市场,苏绣的名气也远远超过了小众的棕编。但是这些手艺,多少代多少年,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消失,那太可惜了。手艺人,传承着苏州的文化,他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少,我们的寻找让我们看到一种手艺背后的艰辛以及坚持的意义。

二、寻访美食——记录家乡的物

苏州的美食很多,比如苏式汤面、阳澄湖大闸蟹、水八仙等,我们可以研究的也很多。我们根据同学的兴趣,重点关注了苏州的小吃和苏州东西山的特产。

设计美食记录表:

美食名称: 传承人: 地点: 历史: 流程: 照片:现状: 意义: 想法:

美食的采访,学生兴趣非常高,他们深入到很多旅游景点,尝了苏州特色小吃:灵岩山海棠糕、木渎枣泥麻饼、山塘街的梅花糕、平江路的桂花糕等。美食的书写,学生的采访也借鉴了名家对美食的写作,同时学生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回望身后的繁华,忆昔过往的冷清,不同文化的碰撞,时代不断的更迭,传统小吃的流传与改变,这正是苏州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希望我们不要只被眼前的繁华的表象所迷惑,而忘记了其背后是一代一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美食唤醒了同学们的味蕾,让他们近距离考察美食,如果有一天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那念念不忘的苏州味道将会是他们甜蜜的乡愁。

另外,东西山的同学考察了自己家乡的特产,别具一番风味。我们班有两个同学,一个调查了西山的青种枇杷,一个调查了东山的白玉枇杷,发现东西山枇杷的味道、色泽、大小方面都有不同。虽然都生长在苏州,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枇杷有不同的样子、味道。在深入采访之后,我们还了解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原本量产的水果卖不出去,就有人做微商,将家中堆积的水果一销而空。其他人看见了网络的好处,也纷纷模仿。村中没了堆积腐烂的水果,其他地方的游客也可以在家中就吃到鲜美多汁的水果,一举两得;也有人开发出其他的卖水果方式,他们拉上游客,让游客自己去山中采摘,这让城市里的游客既感到新奇,又被乡下新鲜的空气环境所吸引,自己体验过后便推荐更多人来游玩。

从一开始纯粹是对美食的采访写作,到后来有同学深入到美食销售拉动一个地方经济的作用。这组美食的调查中,同学们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三、寻访“我”的村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

村庄的采访我们先阅读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些理论,接着又研究了他调查苏州的村庄——江村作为学生去采访自己村庄的灵感源泉。1936年,费先生来到江村调查后写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他的导师评价熟悉一个小村落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缩影。我们对村庄的调查也要基于时代的变化作为我们考察的依据。

设计村庄调查问卷:

1.你来自苏州哪个村庄?

2.你了解村庄的历史吗?有什么故事?

3.你们村有没有特别的物产?

4.村庄现状调查,不同年龄层次的职业是什么?

5.你的村庄近十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你的童年是在村庄里长大的吗?

7.你以后会回到你的村庄吗?

……

苏州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班级里很多学生是新苏州人,另外一部分同学从小就生活在城市,所以对村庄的调查最后分到的小组成员也只有十来个。在后期形成的文章中,下面这份调查报告引起了我的注意:

湖与人——对苏州铜鼓山的调查报告

采访者:宋苏彦 对象:母亲 时间:2020年10月3日

(一)过去的湖与人

妈妈儿时还没有开始养殖,靠的是捕鱼捕虾。在那时捕虾的工具简直出乎人意料之外——松树枝。听妈妈说是因为松树枝很香且多汁,所以才能引来虾的光顾。在冬天,妈妈就跟着外公外婆去向种松树的农民买整整一船的松树枝。回来后将买来的松树枝扎成捆。到春天,便将一捆捆的松树枝整齐地投入湖中,并在上面插上芦苇作标记。在这之后每一天,妈妈他们就带着三角形样饰的“操虾网”去收货“虾屋”(指松树枝)里的虾。等到第二年冬天来临,便将那些在水中泡了一年的松树枝捞起,看看有哪里变得稀疏了,就再插一些新的进去,就好似补衣服一般。再到春天便再次将这些补过的松树枝放入水中,开始新的一轮的捕虾。一年又一年如此循环。

(二)湖与人的变化——螃蟹的养殖

随着时代的发展,渔民们的生活也有了新的改变。捕鱼捕虾的工具不断地在改进,出现了名为“地笼”的工具。只要将其放在水里,第二天再去一看,便会发现里面多了几只活蹦乱跳的小可爱。

再后来慢慢地改为养殖,2000年以后便开始以养蟹为主。螃蟹每年冬至左右下苗,来年早春开始给螃蟹喂饲料。到清明时节,螃蟹脱第一层壳,以后大约每25~30天就脱一层壳。由于螃蟹喜欢待在水草茂密的地方,所以总能在水草丛发现比蛋壳更易碎的蟹壳。

四月中旬气温开始回升,水草也展现出其澎湃的生命力,疯狂地生长以至于水流难以流通。渔民们不得不将那些已经老了旧了的水草割掉,让其长出新的来,从而促进水流的流通。这个过程就如同割韭菜一般,割了长,长了割。一直持续到炎热的七八月份,湖水温度升高,水草老化,容易浮在水面上。这时候渔民们就必须承受着火辣辣的曝晒,将水草重新种回泥里或捞去。直到九月中旬伴随着金秋的到来,螃蟹上市。凝结着渔民们一年心血的螃蟹便会被“地笼”抓起,进行售卖。然而只有等到重阳节过后,螃蟹才真正成熟,也唯有这时候的螃蟹才真正称得上人间美味。螃蟹的每个毛孔都蕴藏着酣畅淋漓,雌蟹的黄、雄蟹的膏皆是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无一可以之上。

(三)湖与人的消失

直至2008年的规划,每户15亩水域。到18年以后,太湖之中不再允许养殖。2020年10月1日起,渔民不再允许从太湖中捕鱼捕虾。至此,太湖渔民便从世上消失了。

太湖渔民的消失是否是社会的退步?在有些悲观的人看来也许是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太湖从小陪我成长,我也依太湖而生,二者不可分割。而是作为渔民的生活也将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保存,成为我的一部分,不可抹去。这对许多沿太湖而生的子女来说是一样的。太湖渔民的消失并不象征着社会的退步,而更是时代在进步。不必悲伤,不必落泪,因为我们的祖国正不断强大,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做的,只需将怀念藏于内心,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

学生从母亲儿时谈起到2020年太湖禁捕这三十年左右太湖渔民生活的变化,通过一个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之后时代变化对百姓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再去关注太湖禁捕以后太湖渔民的变化,他们去了哪儿以及他们这一辈后来做了什么工作,这样的调查可以作为本次活动任务的后续。

太湖渔民的变化其实就是苏州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它是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变化的,以怎样的方式记录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乡土中国中描绘的熟人社会,很多变化就是在这一辈两辈中出现,我们可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记录它的变化,也可以尝试以乡土中国理论的方式写我们现代乡土的变化,可以记录的东西很多。

乡村是我们的原始故乡,如果没有故乡,没有身世,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们何以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如今的快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真正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记录它。

四、后期反思及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当代文化研究任务群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对家乡文化研究的任务考察之后我们也应该关注学习评价效果,深刻思考三个“寻访”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学生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去记录家乡的文化生活。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苏州家乡文化的反思,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民间工艺如何传承?

苏式美食如何传扬?

村庄如何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你有何建议?

……

民间工艺需要得到社会认可,赢得社会关注,我们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也可以有一些文创产品的设计。想要一种工艺源远流长,需要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工艺的个性,让一种文化传扬,需要做的事有很多。苏州成功的民间工艺有很多,比如镇湖刺绣以更加亲民的方式进入百姓生活,如何让本土文化的源头活起来,必须让这项工艺走入年轻人的世界中去,现在有一些民间艺人去学校上社团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苏式美食的传扬,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不同区域美食的融合已经出现。一种美食如何让它传扬,其实倒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当它的味道走出苏州在他乡出现,其实也是这个时代民族融合的标志,它的个性与共性在时代的浪潮中趋于平和,我们需要的是记录它,发现它。

村庄变化的记录是我们这一辈的使命。我们就算没有办法改变村庄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个时代的变化。村庄发展面临几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苏州一部分村庄可能因为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发展得越来越好,一部分乡村却没有那么幸运,比如一部分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村庄来苏务工人员租住的人口都比本地实地居民多,比如地理环境一般没有特色产业的村庄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也极有可能消失,引导学生做的课题有很多,可以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去探索。

后期如何参与到家乡文化建设中去,我们必须以小点切入,参与家乡的一些文化活动,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根据地方特色文化,以我们力所能及的力量弘扬家乡文化;以我们学会的写作技巧(如调查报告成果、倡议书、书信)给当地政府建言献策;关注家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以主人翁的姿态宣传家乡文化……

综上所述,“家乡文化生活”这样的活动单元收录在统编教材可谓意义重大,各地学生都可以结合各地不同实际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根据笔者生活的苏州引导学生去关注家乡的生活,在引导上必须注重知行合一,将一部分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家乡文化作为关注对象,观察体悟思考发现。本文只是做了一小部分的展示,根据每年学生的不同,将好的调查收集成册,或许也可以成为我们记录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如果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成为家乡的建设者,那我们的家乡肯定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太湖渔民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苏州一光
太湖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苏州十二忆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