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真问题”,让学生乐于提问
——从讲错一道习题的事说起
2021-09-26王逸卿
文|王逸卿
(作者地址:浙江省平湖市广陈中心小学)
一节练习课上,我与学生分析《数学作业本》上一些与“可能性”相关的习题。最后分析的是一道掷骰子的题目(如下图),一位学生认为:小白赢的可能性大。小白有6种赢的可能,分别是2、3、4、10、11、12;小米只有5种赢的可能,分别是5、6、7、8、9。其他同学听了,都表示没有不同的意见。我补充道:“因为两颗骰子掷出的点数之和最小是2,最大是12,一共有11种点数和。小白有6种赢的可能,小米有5种赢的可能,所以小白赢的可能性大!”
下课后,有位学生跑过来,笑着对我说:“王老师,小米自己制定规则,为什么却让对方赢的可能性大?小米有点傻!”学生这么一问,我也开始疑惑了:小米为什么定一个对自己不利的规则?难道我讲错了?我告诉这位学生:“这个问题老师暂时回答不上来,让我回去先想一想吧。”
回到办公室,我立马开始查阅资料。这一查才发现:小米一点不傻,倒是我真的讲错了!2颗骰子同时掷,掷出11种点数和,但每种点数和出现的可能性是不相同的。比如点数和是“2”的只有一种可能:“1+1”;点数和是“7”的则有6种可能:“1+6、2+5、3+4、4+3、5+2、6+1”。这样算下来,一共有36种可能。小白虽有6种点数和可以获胜,掷到的可能性却只有;小米只有5种点数和可以获胜,掷到的可能性反而有。小米聪明得不得了,用一个看似吃亏的规则迷惑了我们全班学生,连我这个老师也一同上当了。
第二天一上课,我首先表扬了提问的学生,并向全班学生表示了歉意。随后,我重新讲解了这道习题。下课以后,又有一位学生跑过来笑着说:“王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我吓了一跳,难道我又讲错了?学生指着习题最右边的骰子接着说:“王老师,你看这个骰子,上面抠掉了6个点,旁边抠掉了2个点、3个点,这样轻重就不同了,最轻的应该最容易在上面,为什么每个数朝上的可能性会一样呢?”我又被问住了:“这个问题,让老师想想再告诉你,好吗?”
“每个数朝上的可能性会一样吗?”我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棋类游戏等很多场合都会掷骰子,一般骰子上的点都是凹进的。但是,我们都认为掷骰子是公平的。在查找资料中,看到这样一些零碎的论述:因为每一个面上的点数不同,下落时发出的声音会有差异,据说有高手能听骰子判断点数。但没有查到抠去的点数不同,是否会引起数字出现的可能性也不相同。我将查到的资料告诉了这个学生,虽然没有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但学生依然显得很高兴,感觉对我的回答十分满意。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一线的教师也逐渐开始关注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往往期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教师自己要问的问题,对前文所述那样“旁逸斜出”的问题视若不见,甚至直截了当地给予否定。因为,这些问题大多与课本知识关系不大,教师又可能因为答不上来而十分尴尬。但事实上,让教师觉得“尴尬”的问题往往是“真问题”,教师预设之中的问题,反倒未必是学生真的想要问的问题。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某份试卷上有这样一道检测题(如下图)。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小军每分钟走多少米?第二个问题是:小军和小兰同时从一个点出发,3分钟后他们相差多少米?显然,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都符合要求。但我们细细思考:从学生标注的“一步”和“两步”这样的词来推想,学生在提问之前应该知道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当然,即便没有标注,也可以推想出学生会解决这两个问题,否则,怎么判断出是“简单问题”还是“有挑战性的问题”呢?所以,这时候学生提的问题,并非一定是真正想要问的问题,更像是学生自己当了一回“小老师”。
学生千奇百怪的“真问题”,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呵护这些“真问题”,我们不妨这样做:
一、全方位接纳“真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有自己的道理。他们都认为自己提出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意思!”“这个问题不是刚刚说过吗?”诸如此类的答复,容易让学生失去提问的热情,甚至不愿再提问。教师首先要淡化对问题的价值判断,全方位去接纳学生的“真问题”。
课堂上,学生若提出与教师预设不一致的问题,教师也要把这样的问题在黑板上简单板书一下;课间,学生若来提问,教师应该认真记录每一个学生“稀奇古怪”的问题;放学后,教师可以用设计《课后提问单》的方式,让学生书面写出自己的问题。总之,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喜欢学生提问,提问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二、有差异回复“真问题”
提问之后,学生最在乎的是自己的问题能否得到教师的回复。教师只回复符合自己需要的问题,对其他问题置之不理,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若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会揣摩到教师需要怎样的问题而去迎合教师,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个个“假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并有差异地给予回应。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当前学习相关的,教师或将问题作为教学的资源,或个别给予耐心地指点;提出的问题是后续要学习的,但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一时又无法解决的,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并告诉学生以后会学到;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解决不了的,也要坦诚告知。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请教他人或是保存问题,待长大以后再来思考。教师不惧“尴尬”,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多角度评价“真问题”
从问题本身来看,学生的问题确实存在“好坏”之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真问题”进行评价,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但是,评价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符合教师的需要为标准。教师要多一些评价的角度,努力找寻到这些“真问题”的亮点。
评价时,我们既可以关注问题本身的价值。比如:“这是一个好问题”“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可以关注提问的学生,比如“你敢于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很勇敢”“你又提出一个问题,真是一个会提问的同学”……教师恰当地进行评价,既能激起学生提问的热情,又能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的问题“旁逸斜出”,接纳和回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只有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提问环境,呵护学生的“真问题”,学生才会提出类似前文中“小米自己制定规则,为什么却让对方赢的可能性大?”这样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纠正了错误;才会大胆质疑“为什么每个数朝上的可能性会一样呢?”引发了我们在无疑之处生疑。学生乐于提问弥足珍贵,教师需要倍加呵护。学生乐于提问了,就会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提问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