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价值对比

2021-09-26保定市第二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北保定071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腹壁正确率影像学

保定市第二医院功能检查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王 超* 李 静 宋秀君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在肝内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由于肝内毛细血管出现迂曲扩张,导致了蜂窝状的出现,最高有20%左右的发生率,在肝左右两侧发生率大致相等,可多发也可单发[1]。其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患病,但以中年患者比较常见,而又以女性比较多见,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者可达数年以上。肝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大小差异大,有的只有几厘米,大的可达整个肝脏,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管腔内是单层扁平内皮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环绕[2]。在肿瘤梗死区会出现不同机化时期的血栓,陈旧病变内可见致密的纤维这组织以及钙化。在临床症状表现上,早期在患者肿瘤瘤体较小时,可无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瘤体增大,对周围的脏器造成压迫,患者可出现腹胀、上腹部闷痛以及嗳气等症状,严重会导致肝供血的中断[3-4]。因此,对于肝海绵状血管瘤及时地进行诊断,有助于患者早期治疗,减少病情恶化的可能[5]。在临床上常使用影像学方法对此种疾病做出诊断,因此,本文采用回顾分析,在2017年5月到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经腹壁超声和增强MSCT检查,探讨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6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26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为(53.89±7.12)岁。病程2~6周,平均病程(3.11±0.61)周。临床症状:大多患者无明显症状,多数在体检中发现,有10例患者出现上腹疼痛以及腹胀等症状。其中肿瘤直径≥4mm有33例,<4mm者有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经腹壁超声以及增强MSCT检查。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病理检查、手术等确诊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符合国际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标准[6];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会积极配合本研究;无碘试剂过敏患者;通过医学伦理会认可。排除标准:伴有其他心、肝肾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或影像学资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研究,未完成相关检查者;有其他肿瘤存在者。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菲利浦HD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2MHz。对患者肝脏部位进行检查,将患者肿瘤情况进行仔细检查。检查完毕后,有专业医生对所得声像图进行诊断分析。

1.2.2 MSCT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菲利浦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前准备:患者平躺于扫描床,选取平卧位,进行常规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常规为10mm,间距为10mm,重建为7mm,重点区域3mm薄层。扫描部位:患整个腹部。首先进行平扫,完成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后,进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为30s,门静脉期为60s,在延迟期固定对患者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域,进行延时3s扫描。在所有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诊断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所得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并以手术结果为基准,对比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以及对不同直径肿瘤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比较以手术结果为基准,经腹壁超声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正确率为84.12%(53/63),明显低于增强MSCT检查诊断正确率(9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比较

2.2 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不同直径肝海绵状血管瘤检出率比较在直径为≥4m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mm肿瘤中,增强MSCT检查检出率明显高于经腹壁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检查对不同直径肝海绵状血管瘤检出率比较[n(%)]

2.3 影像学表现

2.3.1 超声检查声像图表现 在超声检查中,有59例患者声像图为高回声型,边界清晰,肿瘤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有10例肿瘤较大患者,其边界有可见花瓣状、分叶状结构,内部有散落点状低回声,有小管道结构在病灶内存在。瘤体低回声强度与肝实质相比要小。

2.3.2 MSCT图像表现 在MSCT平扫中,可见病灶为圆形或椭圆形,58例患者均为低密度造影病灶,5例患者为更低密度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病灶均有不同强化程度,50例患者病灶为边缘结节状强化,5例患者为均有弥漫性强化,8例为弥漫不均匀强化病灶。在延迟扫描中,造影剂将病灶完全填充时间大部分为4min,最长有17min。通过三维重建,显示出病灶主要由肝动脉分支供血,小部分由腹腔动脉分支供血。

2.4 典型病例分析典型病例图像分析见图1~8。

3 讨 论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备受关注,是较为麻烦的疾病[7]。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生长,但是其生长部位较复杂,生长方式不同导致在临床治疗和手术中有较高的复杂性[8]。在早期诊断中,如果出现误诊或漏诊对患者也有很大的影响[9],而一些并发慢性肝病患者也会对此病的诊断造成困难。而此病早期无症状,在其有症状出现时,可在上腹部就触摸到包块,也会引起患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10]。在瘤体变得巨大时,会导致患者血小板减少、动静脉分流,对心脏功能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患者,男,54岁,体检发现肝左叶占位2d。图1~图2 CT平扫示:肝左内叶见团块状低密度影;图3~图4 密度欠均匀,大小约62mm×56mm,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边缘见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图5~图6)及延迟期(图7~图8)呈由周边向中心充填式强化。影像诊断:肝左内叶占位,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上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化验检查,大多数患者均为正常结果,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血细胞轻度减少[11]。在影像学检查中,经腹部超声检查,简单、经济、方便重复性好,可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在超声检查中,有患者声像图多为高回声型,边界清晰,肿瘤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但是在一些不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或是在较大病灶但位置在左外叶或者是右后叶的肿瘤,呈低回声结节,使用超声检查就会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而除了病变质地对检查的影响外,病变处离探头较远、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伪影产生等都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MSCT检查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多方位扫描,强大的后期图像处理功能可对病变部位进行清楚显示。在相关研究中报道,肝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液丰富的血窦组成[13]。在进行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强化,且与周围动脉强化程度较为接近。而MSCT在对其诊断中的特征性表现就是结节状强化[14],在门静脉期为向心性强化,延迟期病变部位为持续性强化。且病灶部位在肝缘靠近肝包膜多发,以肝轮廓线向局部隆起为特点[15]。在MSCT增强扫描中,肝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特点可为其与肝细胞癌鉴别提供参考。在本研究中,使用MSCT增强扫描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经腹壁超声检查(P<0.05),在直径为≥4m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直径<4mm肿瘤中,增强MSCT检查检出率明显高于经腹壁超声检查(P<0.05),提示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有着较高的正确率,对于较小直径肿瘤也有着较高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价值高于经腹壁超声,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腹壁正确率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腹腔镜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根治性切除加一期腹壁重建修复1例报告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近视认知的影响
科普一下腹壁疝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生意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