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9-25孟震宇刘付军
孟震宇,刘付军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 山西 大同 037009)
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是腰部退行性的病变,也是导致慢性腰背部疼痛的常见原因,因此机体长时间腰背部损伤、腰肌劳损、腰椎小关节急性错位,导致腰椎小关节损伤,包括关节囊损伤、关节间隙软骨损伤,随着年龄增长,上述损伤造成关节骨质增生、对位不稳,引起腰椎小关节不稳定,进而导致腰背部慢性疼痛[1-2]。该病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2种类型,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导致的腰部疼痛,在发病之后出现机械性腰部疼痛,并延伸至下肢,但是症状缺乏典型性,对疾病诊断造成一定干扰,直接导致疾病反复[3]。目前该病以理疗、封闭注射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治疗效果均不确切。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内镜技术在疾病治疗中得到推广普及,通过内镜可以及时发现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对该区域进行损毁,消除引发疼痛的根源,实现疾病更加理想的治疗[4]。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 我 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 收 治 的90例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3.14±3.76)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51±1.12)年;试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88±3.64)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2.42±1.1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出现机械性腰痛,累及臀部和膝关节。排除严重精神障碍、智力低下以及未签署实验同意书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经皮腰椎关节突关节封闭治疗:治疗期间使用X线进行辅助,指导患者俯卧,在腹部放置软枕,选择患者自诉腰椎最为疼痛的区域,在X线透视下确定椎关节突位置,消毒铺巾后局部浸润麻醉,进行穿刺,针尖需进入小关节面,之后推入0.3 mL造影剂,后将5 mg倍他米松+2 mL2%利多卡因混合进行稀释后注入关节腔,注射结束后压迫止血,包扎,术后卧床1 d。试验组经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手术体位为仰卧位,需保持腰部稍微后凸,腹部悬空,使用C臂引导对靶点定位,并在横突附突、上关节突乳突之间、腰椎小关节顶部注射美兰,剂量均为0.5 mL,之后在上述区域注入浓度为0.5%的利多卡因。确定麻醉达到要求之后对上述位置进行穿刺,穿刺针为18 G,在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在针芯中置入导丝,后对导管和通道进行扩张,置入内镜,在内镜的直视下对查找损毁的小关节,并对美兰染色的区域进行检查,确定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对损毁的小关节顶部和内侧支区域软组织进行消融,横突基底背侧、上关节突外侧骨性结构完全暴露之后结束手术。在上述之后的1 d患者可以佩戴专用腰带进行活动,术后1个月不可进行腰部负重活动。
1.3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估,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疼痛(VAS)评分进行评估。疼痛(VAS)评分通过视觉模糊分析作为依据,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2)腰椎恢复评估: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JOA评分进行评估。JOA评分由日本骨科学会制定,分值0~29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疼痛(VAS)评估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及6个月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试验组45 7.29±1.06 2.78±0.99 2.91±0.87 2.87±0.92对照组45 7.32±1.02 3.43±1.21 4.45±1.32 4.67±1.26 t 0.137 2.789 6.535 7.740 P 0.891 0.006 0.000 0.000
2.2 两组腰椎恢复(JOA评分)评估
治疗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及6个月试验组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试验组45 13.45±4.11 20.54±1.86 21.76±2.15 22.18±2.75对照组45 13.41±4.21 17.34±1.76 18.39±1.83 17.87±2.54 t 0.046 8.383 8.007 7.723 P 0.964 0.000 0.000 0.000
3.讨论
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症是一种腰部弥漫性的疼痛,如果腰部向后伸展以及旋转的过程中疼痛会增加,并且出现膝关节以上位置的疼痛,透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腰椎退行性变化,需要对疾病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时对炎症进行干预,消除疼痛。传统保守治疗虽然可以实现疾病的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后期复发率高。而内镜技术的进步,通过微创技术进行手术,更好的实现疾病的干预和控制[5]。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及6个月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及6个月试验组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经皮腰椎关节突关节封闭治疗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炎症和疼痛进行缓解,但是因为神经的走形变异和神经自身的再生性特征而导致后期的复发,因此治疗效果不佳。自脊柱内镜技术出现以及发展以来,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可以在直视的状态下完成手术,对神经进行损毁,以提升疾病的干预质量[6];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主要通过但节段和区域损毁的方式进行治疗[7],损毁的区域集中在关节突关节的上半部,直接对上节段腰椎神经后内侧支远端分支神经进行阻断,并且消除小关节周围的痛觉神经,因此手术作用效果突出。手术仅对单节段区域进行损毁,因此手术时间也会得到改善,手术的安全性更高[8]。而通过内镜直视进行手术则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损毁的小关节,确定内侧支位置,对神经组织进行成段的损毁,使其再生困难,因此对疼痛的缓解作用更加突出,止痛时间也延长,同时对腰椎恢复质量进行提升[9]。
综上所述,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使用内镜下单节段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区域毁损术治疗疗效突出,可以对疼痛进行及时缓解,促使腰椎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