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博尔赫斯《沙之书》作品“纯洁性”的浅陋思考

2021-09-24南希圣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5期
关键词:纯洁性博尔赫斯主旨

南希圣

尽管这样做毫无道理,但在本书如一颗轻盈的子弹透过我的头颅的时候,我已打定决心不去知晓任何有关该书作者的信息。此外,“纯洁性”是我努力拼凑出的短词,意在表达作品超脱叙事直击主旨的纯粹简洁。

——小记

《沙之书》既作为本书的书名出现,又以本书末章的章回名独立存在,在博尔赫斯的精心安排下,最为直观地概括了本书的特点——无穷无尽的“沙之书”。引博尔赫斯在后记中的语句为证:“‘沙之书是一部有无穷无尽页数的书。但愿我匆匆口授的这篇后记并不是这个集子的结束,希望它的幻想在刚刚掩卷的读者的丰富想象中滋蔓。”

为了在这短短一百来页的书中写下无穷无尽的思想与内容,博尔赫斯近乎神奇地消去了每一篇故事的叙事特征,把毫无反抗的读者带到故事的情感与主旨跟前。请允许我用略显不雅的比喻说明,那就像是把一位尘世奔波的旅客麻醉得通透淋漓,忘去旅程的疲惫累苦,携到最空旷的草原……迷蒙之中,看到一双毫无羞涩的赤裸的眼。

博尔赫斯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地抛弃一切的背景,不去把先于此刻的事细细讲明,把它埋葬在他一贯使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虚无之中;也不去把后来于此的事指点一二,留给读者一片平静。在时空上,尽可能地汇集在一点,就如小小的一瞬,在它之前的事情自由它平静地发生,过了这小小的仅存的一点,也顺随它平静地延续。

若是在写法上举例,它的开头可以是简单的:“我是樵夫。姓甚名谁无关紧要。”(《圆盘》)也有经典的场景放缩与转移的:“没有两座小山是相同的,但是世上任何地方的平原都一模一样。我在平原的一条路上行走。”(《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毕竟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可能不会太去纠结它的开头,一个本身就可以超脱现实的故事不需要多少的现实背景,需要时在不同的场景里绕上几个来回,《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场景回旋式开头,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那段里已经大显身手。

一个好的结尾才是一个故事真正要达到无穷无尽的关键。

如果非要将博尔赫斯的“无穷无尽”与其他某些小说结尾处的“戛然而止”联系到一起,估计博尔赫斯会极不乐意,他最好的反驳就是《乌尔里卡》。因为这篇文章的特殊性,我没有办法仅展示它的结尾来表现它的无穷无尽。它实则写的是“我”与一位名叫乌尔里卡的少女同去酒店约会的片段,它以回忆的方式起头,最后也停笔在“我”与乌尔里卡一舞红尘的前刻:“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乌尔里卡肉体的形象。”它一直以平淡的语调叙述到末尾,尽管笔者在一开始就已有暗示,但文中不曾有过一点波折,也无从知晓是什么结束了这一段爱情。它就像是在表达:这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刻,也会平平常常地延續下去,它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段,更是无穷岁月中的一点,后文是一定有后文的,只是我不愿再述说。

点、线与空间的比喻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作为独立章节的《沙之书》中就有作者的明言:“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小说中的“沙之书”有无穷无尽的页码,它可能象征着一条直线,每一页作为独立存在的一点,这些点是无穷的。博尔赫斯当然知道他不可能笔耕不辍地写下一本无尽页码的书,那么或许他就用了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地对一点进行提纯,使它像是一个极短暂的点,但又通过它的短暂,表现出它是一条无穷直线上的一点。借一短暂的点去映射一条直线,这是在叙事结构上对无穷的探索。

到这里,本应继续对小说的末尾进行举例,再次论证这种故事的延续性,但或许又可以暂时从另一点进行假设与讨论——那就是情感与主旨的独立性与无限性。

博尔赫斯或许同样热衷于提纯情感与主旨,使其拥有最精确的概括性。同样以沙为喻,只不过与先前点与线之间的关系相反:假想主旨情感为一点,一微小的沙点,而后使其尽可能地放大,它又成了球体——球体自然又包含了无数的点,无数的线与面。

如果博尔赫斯要做的正是这样一项工程,那么他的手段就是通过精确的概括使之成为典型,使它与同类情感具有共同的特点。他要用一枚樱花,表达所有曾经、正在、将来开放的粉红。

《乌尔丽卡》的片段里,它选择了爱情最纯真的一环,也便是在恋爱化作动物本能前的微弱朦胧:对拥有美好的期待、对失去美好的担忧。这朦胧的一点,是爱情踏入世俗的前夕,是那数万年来人类不断进化的微弱成果,使我们有了与动物相比多一点的自豪:爱。

博尔赫斯对情感的提纯与对叙事的简化是完全一体的,但又或许与其他叙事小说不同,即不同于以往追求叙事来达到的情感展现,它往往是首要地抓住情感,而后以满足抒情写意为目的填补对应的叙事。

假使一个人读了博尔赫斯的作品,他的梦境或许是有不同的。当他平身地躺在床上,以往的他本可以幻想自己处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再依据自己的后背对床的触感来与躺在草原上的幻觉融合。而现在,他大可省去对无尽草原的幻想,仅仅梦见自己所需的一块刚好能容自己躺下的草地,除此之外——虚无。

当然,这里并没有什么人会有这样诡怪的梦,只是以此为喻而已。《阿韦利诺·阿雷东多》也许可以算作《沙之书》中对此类手法运用得最典型的一篇。这是一个有关革命与复仇的故事,讲述一个刺客在刺杀政敌前一个月里的思想煎熬。尽管人物与刺杀都的的确确在历史中存在过,而博尔赫斯却仅仅是寥寥几笔带去了时代的背景,专注于人物内心的煎熬,以至于不到最后的时分恐怕都不能知晓主人公思想斗争的原因。当然,这也许是因为我对那段历史缺少必要的了解。

尽管以我对马列主义的微小且浅显的认知,不得不怀疑这样抛开政治背景去谈历史事件的行为是需要批判的,它或许带有政治欺诈的嫌疑。但博尔赫斯选择避开当时纷纭扰乱的政治斗争,集中于对人的描写,无疑收获了革命的纯洁性和对个人革命精神的高度升华。

在《阿韦利诺·阿雷东多》的末尾,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同朋友和情人都断绝了往来,以免牵连他们;我不看报纸,以免人说我受谁唆使。这件正义之举由我一人承当。你们审判我吧。”

博尔赫斯对爱情与革命的续写,都尽力地使其毫无杂质。他对主人公近乎清教徒似生活的展现,也使读者从思想上感受到了那不可被玷污的革命忠诚。

写到这里,我已经不能再继续述说,对这本书的思考,仿佛并没有随着写下来的文字而减少,却是的的确确像沙点一样:掂量的时候只有手里的一捧,细细分开辨别,竟是无穷无尽的微分。“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指导老师:王艳)

猜你喜欢

纯洁性博尔赫斯主旨
对话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进入时间的神秘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列宁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探析
提升大学生党员纯洁性建设的路径探析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