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入作者的深心去探索

2021-09-24李安全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5期
关键词:探春贾府曹雪芹

李安全

中学研究员(正高级),重庆外国语学校教科处、课程中心主任,重庆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智慧语文》《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怎样读经典》等。

如何阅读《红楼梦》?前面我们讲了四个小专题,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四个艺术典型为例,重点介绍“读懂细节”“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比较中辨析”“读懂人物的语言”等阅读方法。

一些权威学者如胡适、俞平伯、周汝昌、高语罕等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或许,我们现在未必认同“自传”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认同作者就是曹雪芹,我们大体也会感觉到,这一部《红楼梦》就是作者感情、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所以,读红楼,自然也会去琢磨,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部《红楼梦》,为什么要写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这样曲折的故事,以及这样众多的人物。

本期,我们结合探春的人物形象,探讨曹雪芹在这一艺术形象中融入了怎样的感情和理想。

一 阅读策略

“进入诗人们的深心去探索”(唐湜语)是我们解读文本、发现作者内心隐秘的基本通道之一。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陆机《文赋》)。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披文以入情”“得其用心”,不是简单地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解释作品,而是要从作家具体的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中去透视,真正地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特定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具体而微”地进入“诗人们的深心去探索”。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作品,不能忽视了作者的“用心”“匠心”。得作者之“用心”就是要尊重作者的本意,要以意逆志,走进作者的心灵;得作者之“用心”,就是要透过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曲解作家,也不能误解作家;我们不能贬低作家,也不能抬高作家。所以,徐复观先生认为:“若说到文学欣赏的过程,乃是一种‘追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指作者创作时的心灵活动状态。读者对作品要一步一步地追到作者这种心灵活动状态,才算真正说得上是欣赏。”(《徐复观说中国文学欣赏的一个基点》)

当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一回有言:“……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莫泊桑也说过:“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也就是说,有很多的作家常常并不在作品里將他们的内心隐秘暴露出来,甚至是相反地将其内心隐秘隐瞒起来。于是作为读者就常常需要寻找另外的“通幽”的“曲径”来“进入诗人们的深心”。真正有灵性的读者还要善于透过文本,在发现作家“所欲表现什么”之外,悉心体味“作家所欲隐瞒什么”,将隐藏在“潜意识”和“无意识”中的“意图之外的意义”发掘出来。

再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现代诗通过象征、意象、暗示、隐喻等种种艺术手段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追求在一种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的艺术效果中,吐露自己隐秘的灵魂”。(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其实,恰如现代诗一样,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常常是运用象征、意象、暗示、隐喻等种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来形象化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智慧”。因为作者运用艺术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意义”显得含蓄、朦胧甚至晦涩,自然也使读者可能产生更多的理解,产生与作者的本意不一致的理解,而且这也是合理的。但是,另一方面,文本解读不可能不受作者和文本的制约。我们解读文学作品其实也就是要通过文本来与作者对话,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要尽量透过文本得作者之“用心”,通过“追体验”去追寻作者的内在精神,从而“复原作者的经验”。而且,我们对于文本的阐释也只有最大可能地与作者所要传达的“经验”一致,才可能最尊重原著地进行阐释。

二 文本梳理

1. 人物名片

姓名:贾探春

别名:三姑娘,玫瑰花,蕉下客

性别:女

生日:三月初三

排名: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四位

身份:贾府三小姐(庶出)

园内居所:秋爽斋

花名签:杏花

祖父:贾代善

祖母:贾母

父亲:贾政

嫡母:王夫人

生母:赵姨娘

同母弟:贾环

异母兄:贾珠、贾宝玉

嫂子:李纨、薛宝钗

异母姐:贾元春

堂姐:贾迎春

族妹:贾惜春

表姐:林黛玉

丈夫:周家公子

2. 人物词典

贾探春,《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室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宝玉及“三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林黛玉进贾府后搬到王夫人住处,元春省亲后住大观园秋爽斋。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有“玫瑰花”之称,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忌惮她几分,抄检大观园时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她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改革者。(整理自百度百科)

微思考

关键词:庶出,玫瑰花,精明能干,工诗善书,建立海棠诗社。你能结合原著来解释这些对探春的评语吗?

3. 与探春相关的故事情节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只有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的题目中出现了“探春”。但是,在第三回、第五回、第二十七回、第五十五回、第六十三回、第七十四回等章回中都写到了探春。

三 赏析示例

理想主义者心中的理想主义者

无疑,《红楼梦》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环境、人物、故事都和“现实”有着血肉的关联,贾、史、王、薛,贾府、官府,金陵、苏州、扬州等,构成的广阔图景堪称“社会”的缩影,甚至有诸多学者以考据为正事、为能事,或者“按图索骥”,或者“移花接木”,或者“穿凿附会”,而且,常常也竟然会有所“发现”,也竟然能引起普通读者无穷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红楼梦》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比如,在真实叙述的过程之中融入神奇的虚构和想象,开篇的神话故事“木石前盟”,给故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情怀和理想,虚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赋予了故事深刻的隐喻意义。还有,作者虚构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警幻仙子这类概念化的人物,以及幻想的太虚幻境,以及“正邪”“真假”“色空”“梦幻”等一些抽象的理念,都具有浓厚的哲学意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探春。我们姑且称之为“理想主义者心中的理想主义者”。第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指作者曹雪芹,第二个“理想主义者”是指探春。这就是说,曹雪芹在探春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探春是曹雪芹理想的寄托。

探春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典型呢?

探春是一个美女。“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注意,“俗”的反义词是“雅”,“见之忘俗”,可见其优雅、高雅、典雅、风雅。雅不只是外貌,还是精神气质,因为“相由心生”,外貌是内在精神的映射。第二十七回,探春烦宝玉到庙市上去买的小玩意,都是民间工艺,趣味盎然的小品杰作,可见其审美情趣之高雅。第四十回写探春秋爽斋的陈设,也是“以高旷开阔的气象来反映出探春的独具胸襟”和不俗人格。第六十五回,曹雪芹借兴儿之口来赞赏探春:“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探春是一位改革家。她有才华,有理想,有远见,她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可惜,探春不是男人,是一個闺女,而且还是“庶出”。(第五十五回)

探春也有振兴家族的行动。贾府面临经济危机,寅吃卯粮、入不敷出。“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王熙凤语)面对危机,探春在大观园里实行联产承包,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出息。(第五十六回)

探春对贾府的日渐衰落有清醒的认识。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探春对凤姐们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对于抄检之事,探春持坚决对抗。只有她知道,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这种预演,这种“自杀自灭”,比“外头杀来”更可怕,更能致己于死命;这是贾府走向“一败涂地”的必然结局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危险的征兆。所以她义正词严、无所畏惧。好个探春!果然如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对她的评价:“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

探春的命运很不幸:一是改革最终不能挽救贾府的命运,二是她自己远嫁海疆。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画的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涂瀛有评:“可爱者不必可敬,可畏者不复可亲。非致之难,兼之实难也。探春品界林、薛之间,才在凤、平之后,欲出人头地,难矣!然春华秋实,既温且肃,玉节金和,能润而坚,殆端庄杂以流丽,刚健含以婀娜者也。其光之吉与?其气之淑与?吾爱之旋复敬之,畏之亦复亲之!”(《读花人论赞》)王昆仑先生说:“探春是黑暗腐朽的统治层中的一个‘有志、有为、有守的开明人物,作者无法违反客观事实和社会规律,写出她挽救贾府的命运,但也不忍心使她埋葬在那坍塌下来的大厦中。”(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蔡义江先生认为,“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探春本是颇有英气的女杰”。(《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我们可以说,这探春就是作者曹雪芹的理想的寄托,甚至可以说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化身。因此,曹雪芹才在探春身上寄托了很多的美好品质。王昆仑先生在赏析探春形象时,以“政治家风度的探春”为题,并且用了大量的褒义词来赞赏探春的才能和美德,如“大观园唯一具备政治风度的女性”“行将没落的侯门闺秀中的一个改革者”“律己甚严的正派人”“积极有为”“才能出众、不同凡响”“坚毅明确、有胆有识、言行中肯”“不庸俗、不纤弱,无脂粉气”,等等。这样的解读,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作者曹雪芹的“内心”,“参透”了作者的“用心”,理解了作者创作的“深心”。探春的出生,探春的远嫁,探春的改革失败,都是作者曹雪芹心中的深深的遗憾。

曹雪芹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呢?对于探春判词中“生于末世运偏消”一句,脂评云:“感叹句,自寓。”“自寓”,蕴含其中的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叹。这是最简洁最精练的“答案”。

点评

人们对“探春”的评价是比较高的。比如,涂瀛、王昆仑、蔡义江等人的“评语”就是明证。还可以查到王希廉、姚燮、洪秋蕃、脂砚斋等人的评价,其中有“探春有才”“才能、见识超出诸姊妹之上”“锋利可畏”“主意老辣”“有春則赏之,无春则探之,不肯虚掷春光,故其为人果敢有为,长得春气,非葳蕤自守者比,且明于事理,腹有阳秋,皆探讨之功也,故曰探春”“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等断语。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是论证的焦点,白盾先生的评论是:“探春果断地舍弃赵姨娘、贾环这样的生母胞弟,而坚决地站在王夫人、宝玉一边,这既是合乎封建宗法之‘理,同时又合于舍恶就善、舍非就是、舍丑就美的这个‘理。”较为辩证,较为精当。曹雪芹以包含深情的笔墨刻画探春,其实蕴含着他的期待与理想,蕴含着“美的事物被毁灭”的悲愤,也隐含着自伤自悼。所以,我们说探春是理想主义者(曹雪芹)心中的理想主义者。

四 问题设计

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下面的问题中选择一两个来完成。

1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中,探春为什么要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探春的改革为什么没有能够使贾家复兴?

/提示/

探春为什么要改革?贾府面临经济危机,寅吃卯粮、入不敷出。探春在大观园里实行联产承包。探春的改革之所以不能使贾家复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贾府的没落是必然,这并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物就能力挽狂澜的,探春改革节省出的银子,对于贾府巨大的开销来说不值一提,另外改革措施也为后来下人的钩心斗角埋下了伏笔。

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原来奶奶不知道。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他的浑名叫“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我们家的规矩又大,寡妇奶奶们不管事,只宜清净守节。妙在姑娘又多,只把姑娘交给他,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这是他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说事不管。只因这一向他病了,事多,这大奶奶暂管几日。究竟也无可管,不过是按例而行,不像他多事逞才。我们大姑娘不用说,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四姑娘小,他正经是珍大爷的亲妹子,因自幼无父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也是一位不管事的。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1)“这位寡妇奶奶”是谁?她的“善德”又有哪些表现?

(2)“多事逞才”的“他”指的是谁?其“才”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三姑娘”是谁?为什么说她是“玫瑰花”?她的“又红又香,无人不爱”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他“刺戳手”?为什么又“可惜不是太太养的”?

/提示/

(1)“寡妇奶奶”指李纨。从李纨的浑名“大菩萨”可知,她是一位大好人。她清净守节,这便形成了她那如同“槁木死灰”一般的性格。王熙凤病了,她与探春理家,也能“按例而行”,性格温和宽容,待人处事,讲规矩,有礼节。

(2)“多事逞才”的“他”就是王熙凤。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详见本刊2021年4月号《读懂〈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以王熙凤为例》。

(3)“三姑娘”是探春,她是一朵带刺儿的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在贾府“四春”中,探春目光犀利,头脑清醒,善于审时度势和杀罚决断,富有理家的才干。可惜,她庶出的身份不完美,如果是嫡出,她应该会有更好的命运,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嫡庶制度。

3 王昆仑在《关于曹雪芹的创作思想》(《红楼梦人物论代序》)中提出:“作者还创造出一个聪明能干的探春,她以封建统治阶级革新派的姿态出现,作者揭发出她精明严厉的统治手段和刻薄无情的性格。”你认为探春“刻薄无情”吗?为什么作者要写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提示/

这里需要辩证地分析。探春说,“我只管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从常情常理看,探春是嫡母王夫人养大,自小与赵姨娘没有生活在一起,没有多少感情;第二,探春是“庶出”,这是她内心的痛,是她“先天的不幸”,她不认赵姨娘,其实就是要回避这一事实;第三,赵姨娘是一个在明里欺凌下层人物,在暗里阴谋毒害上层人物的“半奴才”,其品性十分恶劣,常惹纠纷,为众人所不齿。再从探春的“政治风度”来看,她不认赵姨娘,一面看是“六亲不认”,另一面看是公正无私,特别是舅父赵国基去世,只是循例赏银二十两,这更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为什么作者要写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我们要从作者曹雪芹的写作动机的角度去分析,要结合原著来理解,曹雪芹写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的意图。一方面,封建宗法社会,“妻妾不分则宗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探春是庶出,这“庶出”就是卑贱和低微的同义语。探春不偏袒生母,才可能得到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人的认同和喜爱,才可能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心志,是有些“刻薄无情”。另一方面,探春不“认”(偏袒)生母,也是她正直无私、谨守封建文化,遵从封建道德的具体表现。

4 结合以下材料,联系原著,分析探春“远嫁海疆”有哪些伏笔?

【材料一】正册判词之三(第五回)

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材料二】红楼梦曲·分骨肉(第五回)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材料三】春灯谜(第二十二回)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材料四】花名签(第六十三回)

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

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材料五】探春的诗(第七十回)

《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提示/

在《红楼梦》里,探春远嫁海外做王妃,有多处伏笔和暗示。探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分骨肉》隐探春之结局。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情节中,探春抽签之后,众人笑说“我们家已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段伏笔,暗示探春将来远嫁海外当王妃。第二十二回的灯谜,以断线风筝暗示贾探春远嫁不归。第七十回更直接写探春放风筝,在空中和另外兩个风筝绞在一处,最后风筝线断飞远,暗示探春将来去海外做王妃。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七“青冢怀古”,以王昭君出塞比附贾探春远嫁。同学们还可以继续阅读原著,分析是否有其他情节包含探春远嫁的隐喻。

五 拓展阅读

1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中华书局,2017年版)

蔡义江,1934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等。1978年筹创《红楼梦学刊》,成立红学会。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红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论红楼梦佚稿》《〈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红楼梦丛书全编》《唐宋诗词探胜》《唐家传奇集》(全译)、《四季风光》(古诗选)、《稼轩长短句编年》《辛弃疾年谱》《清代文学概论》《〈宋词300首〉详析》《宋诗精华录》(译注)等。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蜚声海内外,自1979年问世以来印刷已逾百万册,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列为汉文必读参考书。《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即是以其为基础改编而成。书中收录了各种版本《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歌谣、谜语、酒令、联额、对句等形式的文字。作者对每篇文字都做了细致的解读,包括说明、注释、评解等。其中既有精确严谨的文字诠释、真实可信的背景介绍,又有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艺术分析。书中还附录了对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生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其中《红楼梦版本简介》一文,吸收了《红楼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们了解《红楼梦》版本及其流传极有帮助。本书既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值得一读。

2 焦俊梅等《红楼梦图谱》(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图谱”是按类编制的图集,是通过图像更好地了解事物的一种形式,通常根据实物描绘或摄制而成。

一部《红楼梦》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气势恢宏的府邸、花柳繁华的园林、珍奇异草、锦衣华服、珍玩雅器,令人叹为观止。《红楼梦图谱》以《红楼梦》中人物居所、花木配置、古玩陈设、人物装扮为视角,对《红楼梦》做出形象新鲜的解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新颖的窗户。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居住在贾府中的人物,如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秦可卿等,解读他们的居所、衣着打扮、室内陈设的特色之处。下篇侧重介绍居住在大观园中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探春、惜春等,解读他们的居所、花木配置、服饰、室内陈设的精彩之处,并剖析其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其中有一段王熙凤的外貌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光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写了“金丝八宝攒珠髻”“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等服饰,这些东西一般的读者都没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而在《红楼梦图谱》中,既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还有彩色图片,让人更容易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猜你喜欢

探春贾府曹雪芹
你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样子,很帅
贾府的“吹哨人”
浅析焦大之骂
你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样子,很帅
曹雪芹邀棋
玫瑰花探春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探究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
谨小慎微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