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反套路”
2021-09-24尹词
尹词
按照多年的经验,5月份必定有一个节日特别热闹——不,我说的不是劳动节,而是母亲节。每年在5月的第二个周日来临之际,总能感觉空气里的温情浓度直线飙升,但似乎有些人的亲情也就仅止于展示给别人看了。
在我上学的时候,母亲节可能会被语文老师要求写作文,甚至有一年学校还组织了母亲节演讲比赛……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写过的作文、做过的演讲,自然是真情实感的,但难免还是会套路化,会更多地关注“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母亲为我们家付出了什么”,这种套路化无关写作技巧,更多的是心灵和情感的粗糙,以及“母性神话”的惯性思维。
在这里不想谈写作方法,倒是想说说今年上映的两部和母亲有关的电影,一部是《你好,李焕英》,一部是《又见奈良》,兩部电影都很优秀,也都有些“反套路”。
春节档的《你好,李焕英》看哭了无数观众,这当然不是因为导演天赋异禀、特别擅长煽情,而是因为这部电影太真诚了。同时,它也是少有的把故事主题定为“我要为妈妈做点什么让她开心”的文艺作品,而且这个“让她开心”的动机并非“孝顺”这种沉甸甸的伦理要求,而是简单的“我爱妈妈”——基于母女平等人格的爱。贾晓玲一心要帮妈妈追求幸福,妈妈最终也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幸福。母女之间的爱和理解,让这部电影格外动人。
《又见奈良》讲的是一个“妈妈找女儿”的故事。当年日本战败后,留下了很多遗孤在中国,这些孩子最终被中国家庭收养。电影中的陈奶奶就收养了一个日本女婴,取名陈丽华。20世纪90年代,丽华回日本寻亲,突然有一年,她和陈奶奶的通信中断了。2005年,一直惦记着丽华的陈奶奶只身一人飞到日本,在二代遗孤小泽的帮助下,开始寻找自己的女儿。表面看来,电影的视角是陈奶奶寻找丽华,实际上它也在不断地还原丽华的视角。丽华给陈奶奶的信中,一直写她过得很好,让妈妈放心;而陈奶奶在寻女的过程中,才发现丽华的生活很糟糕,寻亲之旅也很不顺利。陈奶奶在听别人讲述丽华不会日语、没有像样的工作、被怀疑偷窃、屡次被驱逐的经历时,她的神情分明就是母亲对女儿的心疼和难过。这一条寻女之路,也是母女连结之路。
如果把《你好,李焕英》和《又见奈良》看成两篇“话题作文”,那么,它们的优秀绝不是因为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技巧,而是因为有着理解人、理解人的情感与爱的内核。真诚和共情的能力,往往能让我们超越一切技巧,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