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韵胡风

2021-09-24宇文所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5期
关键词:胡饼胡人安禄山

宇文所

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在传承华夏文化的基础上,唐人积极吸收了大量异域文化的因子,形成了“胡汉交融”的文化景观。这种“胡风”,体现在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将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外国人统称为“胡人”,由胡人传入中原的物品,都会被冠以“胡”字,以示区别。

“胡风”对唐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日用器具上,其中以胡床为代表。一般而言,华夏民族的传统坐姿是双膝跽(jì)地,即席地而坐,臀部坐在双脚脚跟之上。东汉后期,来自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大为流行,上至皇帝下至民间百姓都在使用。这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现在的小马扎。人坐在胡床之上,双脚着地,两腿下垂,比起传统的跪坐姿势,更加自然而舒适。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指睡床,而是胡床,李白写诗的时候,应该正坐在门外的马扎上,如此,才能抬头望见明月,思念故乡,如果是睡在卧室的床上,“举头”便不能望见明月了。此外,毡帐,一种用毡子(兽毛蹂压而成的厚片状制品)做成的圆顶帐篷(近似现在的蒙古包),也广受唐人的欢迎。唐太宗的废太子李承乾就曾在宫中“設穹庐自居”,这里的“穹庐”就是毡帐的古称,后来这个词语也用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其次,体现在唐人的饮食方面。在唐人的餐桌上,菠菜、苜蓿(mù xu)、黄瓜、茄子、莴苣等蔬菜,葡萄、波斯枣等水果,胡椒、蔗糖、香菜等调味料,都是由西域传入的“胡食”。其中,面食类的“胡食”尤其多。以“汤饼”为例,刘禹锡曾作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这里的汤饼也叫“长命面”,唐人生日时经常食用。后来,在“长命面”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陕西一带的传统小吃——臊子面。此外,长安的街市上还随处可见卖“胡饼”的店铺。胡饼是一种中间有馅的烤制芝麻烧饼,类似今天新疆的馕。大诗人白居易不仅爱吃胡饼,还喜欢自己动手做。他在给万州刺史杨敬之的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寄胡饼与杨万州》)新鲜出炉的胡饼面脆油香,光是看白居易的描绘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了。

盛唐的“胡风”,更体现在歌舞方面。譬如,盛唐乐坛流行“胡乐”,由异域传入的琵琶、羌笛、筚篥(bì lì,一种管乐器)等乐器大放异彩,唐玄宗还曾亲自将西凉进献的《婆罗门曲》改编为《霓裳羽衣曲》。时人也流行“胡舞”,其中又以“胡旋舞”尤其风靡,粟特人安禄山便十分擅长。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以至于走路都不太方便,但“至玄宗前,作《胡旋舞》”,依然“疾如风焉”,非常灵便。

如果要感受强烈的“胡风”,还可以去“胡姬酒肆”瞧一瞧。这类酒肆多由胡人开设,其中不仅有进口的西域美酒,还有地地道道的胡姬。她们除了充当服务人员,也常以轻歌曼舞娱乐宾客。文人墨客身处其间,或感受浓厚的异域风情,或品尝西域美酒佳肴的滋味,往往雅兴勃发,陶醉其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就是这种肆意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唐有兼容并包的开阔胸襟,异域文化传入后,作为新的元素与活力注入本土文化中,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胡饼胡人安禄山
杨国忠的预言
破山剑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塞翁失马
略论胡人在南方丝绸之路民间艺术交流中的价值
《全宋词》中的胡人文学形象分析
胡饼、麻饼与烧饼
靠跳舞发迹的安禄山
别让钱卷走快乐
中秋佳节话“胡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