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数学思考力,奠定核心素养之基

2021-09-24朱汉强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朱汉强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基于此,教师通过对创设思辨情境,催生数学思考;把握有效落点,推进数学思考;基于数学活动,提升数学思考等策略进行探索,以此推动学生数学思考力的生长与发展,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考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73-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是重要的任务。所谓数学思考力,就是基于数学思维方式展开思考的能力。弗赖登塔尔认为:当前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被视为数学思考活动。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而学生所需的数学思考力应当指向更深层面。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使其能够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为发展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一、创设思辨情境,催生数学思考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提问策略,创设情境,导入有效的问题,以实现激趣的目的,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在此之前,学生还要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有对内容有一定的认知,才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深入思考,培养思考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1.创设故事性思辨情境

虽然小学生接触数学的时间较短,但对未知常常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导入学生熟悉的充满趣味性的数学故事,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笔者在情境中导入了动画片《喜羊羊》的故事:慢羊羊和喜羊羊在去隔壁村拜访朋友时,带了一捆草作为食物,由于路途遥远耗费体力,才走到半路,他们就把这些草全吃完了,所以后半段路程他们只能饿着肚子。这个故事能帮助学生对数字“0”有更直观的认知。

又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笔者创设草原运动会的情境:在运动会上,参加长跑比赛的小动物很多,为了体现比赛的公平性,针对实力最强的老虎,要求它沿着方形跑道跑;针对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动物,则要求它们绕圆形跑道跑。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使其能够置身其中,对周长的计算有更深的理解。

2.创设生活化思辨情境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育应回归生活。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习效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度挖掘生活化的数学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便能改变原本对数学的看法,能够自主将数学知识与比较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由此对数学知识形成更直观的认识,并充分调动思考动力。这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效益,也能够使学生理解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笔者首先介绍了去年某商场的服装销售情况,然后分别根据羽绒服以及短裤的每月销售量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再设计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哪张图是羽绒服销售量统计图?哪张图是短裤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这两幅折线图的走势,你能发现什么?如果你是这个商场的经理,你会如何调整进货方案?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个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还能让学生初步树立数学学科观念,使学生自主联想到数学知识及方法,联想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二、把握有效落点,推进数学思考

1.找准思考支点,让思考有章可循

要想促使学生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数学素材,并进行结构化的推进,所架构的支点要有机串联零散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呈现出有序性、有向性。如果缺乏这一支点,就有可能出现数学策略应用不当等问题,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以设置练习: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包含了若干个梯形,哪个面积最大?有很多学生认为需要计算出所有梯形的面积,再比大小;也有学生认为只要比较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即可,这种方式更便捷。笔者要求学生写下梯形的面积公式,再带领学生展开分析和比较。这种方式对学生而言更直观,更能精准地了解决定梯形面积大小的关键因素。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并及时捕捉其中的关键点、困境点、错误点,以此对学生进行启发或者点拨,不仅能将学生的想法进行串联,也能给学生有效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

2.弥合思维断点,让思考有劲可扬

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困惑,原因在于其思维存在断点,只要能够成功弥合这些思维断点,他们的数学思考便能够有劲可扬。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展开更深入的交流以及思考,这样才能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去伪存真,使他们始终处于挑战、冲刺状态,具备充足的动力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具体的教学思路是首先探究物体的对称性,然后过渡到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因此笔者在给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形等图形之后,要求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时,学生的观点并不存在争议。然而,在笔者给出平行四边形之后,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有些学生认为对于平行四边形,可以借助直線将其分为两个形状及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因此它是轴对称图形;而有些学生认为,它并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理由是在将其对折之后,折痕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通过学生的辩论,笔者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思维混淆点,也是学生的思维断点。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展开思辨: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依据应该是对折之后图形是否完全相同,还是对折之后图形完全重合?如果图形完全相同,是否能够说明它们完全重合?如果完全重合,是否可以说明完全相同?在这一连串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展开了思辨,也从中意识到:在对折之后,如果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则说明完全相同,但是如果完全相同,却不代表能完全重合。这种思辨以及操作过程,不仅能为学生建立丰富且直观的表象,也能使学生深入触及轴对称图形的本质以及判断依据。

三、基于数学活动,提升数学思考

1.基于数学探究,引导“过程性思考”

具体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且是有自主性、有能动性、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样才能使数学知识的发生更自然、更真实、更有价值。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出示了一组小棒,其长度分别为8厘米、5厘米、4厘米、2厘米,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1)每次选3根小棒围成三角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2)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成功围成三角形?(3)如果选出的3根小捧中的2根小棒的长度之和与第3根小棒的长度相等,又是怎样的情况?学生们在经历了实践操作之后,发现只有2种围法,然后针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存在某种关系,并对此展开更深层的探究。学生亲历了一系列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自然又高效地完成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推理。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严谨的推理,也落实了动手操作,而且规律的揭示与归纳也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触及了数学知识的本质。

2.基于数学总结,引导“开放性思考”

学生不能只做学习者,还要做感知反思性实践者,也就是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进行回顾、反思以及自我发问:数学活动中,我所选择的探究策略是什么?能否对其进行优化?我有哪些收获?这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或者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例如,在完成“圆柱的体积”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有学生认为,要想知道圆柱的体积,首先需要了解其中的关键因素,比如底面半径、高等;也有学生认为,如果知道高以及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也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此时教师可给出练习: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10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学生先根据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求出高,然后求出圆柱体积。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对题目进行了变式处理,将侧面积改为200平方厘米。当学生沿用上述方法再次进行计算时发现,要求得准确结果并不容易。于是学生基于圆柱的体积推导公式进行思考,如果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学生的恍然大悟,利用公式“V=S侧÷2×r”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很显然,基于回顾和反思,学生不仅可以深入解读数学知识,也能够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精妙。

米山国藏认为,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可能会被忘记,而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精神等方面,却始终在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相较于知识而言,数学思考力更为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回归本真,要有助于推动学生数学思考力的生长与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林来源.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思考力的培养[J].知音励志,2017(04).

[2] 张宏伟.全景式数学教育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例谈[J]. 小学教学研究,2019(01).

[3] 吴凌艳.小学数学课堂教學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