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材内容 凸显方程本质
2021-09-24于伟玲
于伟玲
[摘 要]方程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文章深入挖掘教材,将方程的形式化表征与其蕴含的思想内涵有机融合,突出等量关系在列方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凸显方程本质,建构方程概念。
[关键词]方程本质;等量关系;建模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67-02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它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重大跨越。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也就是建模的过程,如何渗透这数学建模思想,体现方程的核心价值,这是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关于“方程的意义”教材的编排
教材编排“方程的意义”时是以连环画(5幅图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幅图:由天平左右两端平衡引出等式;第二幅图:天平平衡,发现空杯子的质量是100克;第三幅图:空杯子中加水后显然比100克重;第四幅图:两次调试,由方程不平衡引出不等式;第五幅图:第三次调试方程平衡,由一杯水重250克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最后脱离天平模型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总结方程的意义。
教材内容很简单,教师是应该遵循教材,还是抛弃教材,进行大刀阔斧地创新呢?笔者查阅了各个版本的教材,对比和分析后发现,大多数都是采用天平这个媒介引入等式和方程,再也没有比天平作为等式的模型更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了。“天平”这一形式化的媒介,生动揭示了方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一节课题研究课,借助视频动态演示能体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基本的教学思路已经清晰: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丰富方程的内涵。
怎样才能讲出方程的本质和内涵呢?著名数学家陈重穆教授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的定义要淡化,不要记,无须背,更不要考。关键是要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质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改变常规课堂中紧扣方程字面意义的局面,从静态定义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态建构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深入其本质,真正领悟方程的思想精髓。
二、此“等式”,非彼“等式”
教材中第一幅图的天平左边有2个50克砝码,右边有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要求学生列出一个等式,为接下来利用天平认识方程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教学片段1】
演示天平平衡:
师:天平上发生了什么?
生1:天平左边放了2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100克砝码,天平平衡了。
师:能用一个式子把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2:50+50=100。
师:谁来说说这个式子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得到的?
生3:左边是2个50克的砝码,就是50+50,右边是100克砝码,左边和右边相等,所以用等号连接。
师: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是等式。
师:大家在低年级时就会口算50+50,今天这个50+50=100和口算50+50=100一样吗?
生4:不一样的,今天学习的这个等式是通过天平平衡得到的。
师:对呀,今天学习的这个等式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它是通过天平两边平衡之后得到的。
利用天平平衡让学生列出等式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会用等式表示运算结果。但是今天学习的等式和以前学习的等式内涵一样吗?学生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这就需要利用天平对等式进行全新的学习。学生以前接触的算式是知道数据和运算符,通过运算得出结果,这就是程序化的思考方式,它是单向的。而这节课认识的等式是结构化的思考方式,它表达的是一种关系和结构,等号两边的数学对象是等价的。等式是认识方程的基础,方程表示的也是一种等价关系,虽然都是等式,但是有本质区别。
三、未知数与已知数“平起平坐”
学生以前学习的都是用已知数通过运算得到未知数,也就是算术的解法,而方程就是在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参与运算,享受同等的地位,这是算术向代数发展的重大飞跃。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方程这一核心本质呢?
【教学片段2】
视频演示天平经过三次调试平衡的过程:
师:一起来看一看找平衡的过程。通过第一幅图,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1:空杯子的质量是100克。
师:第二、三、四幅图的意思是什么?
生2:第二幅图中,空杯子加水之后一定会比100克重;第三幅图中,右边加100克砝码之后,天平的左边重一些;第四幅图中,继续调试,右边再加100克砝码,天平右边又重了,说明这杯水比300克砝码轻。
师:通过第三幅和第四幅图,想到什么?
生3:这杯水的质量应该在200克与300克之间。
师:最后一次调试,把右边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经过三次调整,天平终于平衡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空杯子的质量是100克,可以把它看成已知数,水的质量不知道,那应该怎么办呢?用x克来表示,能用一个等式把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4:100+x=250。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用x、y、z来表示未知数。
師:在以前的学习中,未知数不会出现在我们列的算式中。现在它不但出现了,而且和50、100这样的已知数平起平坐。这标志着我们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模思想,因为它是方程思想的核心。方程的模型就是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在阐述这个事实中,未知数因势而生,把它和已知数放到了同等的地位,就要引领学生转换视角,把未知数看成一个已知条件参与到运算中,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的颠覆。
四、“等量关系”不能避而不谈
人教版教材 “方程的意义” 中并没有提到等量关系,那么教学中是否要把等量关系提炼出来呢?构建方程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分析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两件等价的事情后建立等式,也就是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等量关系,如果避而不谈,弱化等量关系,学生就会凭着感觉走,对方程的认识就会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淡化了对方程内涵的理解。学生的关注点只有集中到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对于方程的认识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经历构建方程的过程。
【教学片段3】
视频演示调试砝码天平平衡:
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杯子的质量+水的质量=砝码的质量][100+x=250]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
生1:天平的左边表示杯子加水的质量,天平的右边表示砝码的质量。
师:这是根据“杯子的质量+水的质量=砝码的质量”这个等式列出来的。大家不要小瞧了这个相等关系,我们称它为等量关系。100+x=250这个等式就是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写出来的。
师:同桌先说一说,再结合下图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它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在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抽象为数学语言,提炼出等量关系,最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建立方程的关键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学生在这节课上才初识等量关系,教材中提供的具体情境比较简单,学生又刚刚认识了等式,所以顺应学生的思维先列出等式,再让学生讲讲等式表达的含义,自然引出等量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再次强化等量关系。实践证明,方程模型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对方程本质的深入认识要贯穿其中。
对方程思想的认识比定义更重要,体会等量关系比技巧训练更重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建构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方程的思想内涵,应该是方程教学的价值所在。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