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集团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行与思

2021-09-24金丽君

中小学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发展

金丽君

摘要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如何有效提升集团内部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各校关注的核心问题。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发现,建设集团学科教研共同体是提升集团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之一。明晰概念与定位是保障共同体建设的前提,设立组织构架、建立认同文化、健全研究体系是其建设的重要关键点。

关键词 教研文化;集团化办学;集团学科教研;学科教研;学科教研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

中圖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8-0021-03

作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模式之一,集团化办学在各地的推进势头十分迅猛。随着集团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如何有效提升集团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各集团校关注的核心问题。从1999年开始,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以下简称“学军中学”)就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如今,学军中学教育集团已包括紫金港校区、海创园学校、文渊中学、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西湖高级中学5大校区。基于学军中学开展集团化办学的相关经验,笔者认为构建集团内学科教研共同体,让集团内各校共享资源,提升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概念明晰:确立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定义与定位

集团内的学科教研既不同于区域教研,也不同于校本教研,是一种介于两者中间地带的教研。明晰定义、理清关系是教育集团内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的前提。从范围上看,集团内的教研应突破“校本”向“区域”发展;从内涵看,集团内的教研要以总校为核心,基于共同的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开展相关活动。因此笔者认为,集团内的教研模式本质上更接近于“校本教研的区域化”,具有区域和校本的双重属性。

集团内校区分散、校情不一,传统的集团内学科教研形式,包括大型的统测、讲座和听课等,其主要弊端在于教研频次较少且缺乏深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提升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开展真正切实有效的教研。因此,全员卷入、全程参与的学科教研共同体教研模式就显得可行且必要,这样的学科教研共同体以专业问题研究为主要抓手,通过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持续、有效地推动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进而推动集团内各校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二、路径推进:完善从组织、文化到研究体系的全方位建设

1. 设立完备高效的学科教研共同体组织架构

当集团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进行学科教研活动的资源调配以及研修关键节点的选择和指导,以确保学科教研共同体活动的有效开展。学军中学在集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便捷高效的学科教研共同体组织架构:集团总校的学科教研组长作为共同体的召集人,引领学科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把握研修的关键节点;在集团其他各校区确定一位学科负责人,具体联络、落实召集人的学科方案,反馈各校区的学科需求,协同一致开展学科教研(见图1)。

以期末阶段为例,在集团层面的行政决策层支持和学科教研共同体召集人的协调和安排下,集团内各学科就可以及时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梳理和反思,看哪些需继续坚持、哪些待完善改良,并由此规划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总结到规划,每位教师都深度参与,增进了集团内各成员校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研的过程从静态的文本书写,变成了有准备、有互动、有反思的动态的自觉学习。

2. 建设基于认同欣赏的集团内部教研文化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自我性”,“我的课堂我做主”,一些教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为了表示尊重,教师在点评别人的课堂时一般也仅说一些优点。如此这般默契的“互不干涉”让集团内部的教研活动浮于表面。只有教师彼此敞开心胸,才能相互分享所感所得,才能使团队学习真正发生。集团层面要构建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崇尚研究与分享的文化氛围,让教师间能够“直说问题”,提升交流学习的效率;要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减少错误的循环之中,让教师能够时时自我反思,凝聚发展合力。

3. 健全引领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研究体系

学科教研共同体要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需要基于全体教师的成长需求,以主题化、序列化的教学和课题研究作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名校集团总校既要起到龙头带领作用,又要有效做好组织协同工作。

(1)做好基础研究,把牢课堂教学主阵地

常规课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最能真实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常规课的教学研究是学科教研共同体日常工作的核心。以学军中学历史学科为例,2020年9月浙江省全面使用新教材,集团内各校区均成立了新教材研讨小组,集团总校统一规划高一学年的教学计划和进度,集团内各校区共同协商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基本内容,各校区由备课组长整体把握设计单元教学,坚持每周一次线下或线上集体研讨,随时分享备课和上课感受。因活动开展得真实有效,还吸引了高二、高三年级使用老教材教师的主动参与。

公开课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科教研共同体打造一堂公开课、会诊公开课问题、研讨教学方法的过程,其实质是聚焦关键问题并开展实践探索的过程。对承担公开课的教师而言,从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寻找和构建到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等,这一系列过程准备下来一定是不轻松的。但这样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共同体成员集体帮助的机会。完成一节公开课,于教师个体而言,是在不同视角和水平的研究交互中获得同伴的支持;于共同体成员而言,从课前的磨课、课中的听课到课后的议课,通过对课堂的“解剖”,得到的是从实践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或一种教学理念的认同,最终实现的是课堂的增效和共同进步。学军中学学科教研共同体内的每位教师都被要求设计一堂能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课,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接受同伴的审视和指引。

(2)做好课程研究,以研学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科性的研学实践活动可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名校集团学科教研共同体可系统开展研究的重要领域。开展此类活动可以有效凝聚集团内最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使集团全体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开展活动类课程的实践经历和经验。

例如:学军中学历史教研组抓住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推出“新中国老物件”为主题的学科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从家中收集反映新中国发展70年历程的老物件,在班级向同学讲解老物件故事,班级评出最具代表性的老物件提交学校展出,再由学校推荐至浙江省西湖博物馆展出。这样一场从课堂到博物馆的学科研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氛围,有效促成了探究性学习的实现。再如学军中学的英语学科,在现有的高一年级开展了英语书写大赛、演讲比赛,在高二年级开展了明信片(海报)设计比赛、英语戏剧大赛,在持续递进的体系化活动中,促成学生学科素养与高考要求的有效连接。

(3)做好课题研究,让教师形成自身教育理念

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积累越来越多,教师会把工作重心从个别教学案例的琢磨提升为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这样的过程是教师由职业走向专业,从专业走向专家,做更具内涵、更具学术品质的教育的过程。因此,集团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应注重引导教师把在课堂教学和研学活动中的兴奋点、思考点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让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课题,带着课题的思考与研究回馈教育教学活动。

学军中学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就依据集团学科教学的需求和教师个人兴趣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如新教材研究小组主要聚焦课堂教学,研学活动研究小组主要聚焦课外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研究。学军中学的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均在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带领下,由集团内学科名师统领,开展各式各样主题聚焦的课题研究活动。如数学学科的“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研究小组”,就是在集团总校正高级教师郑日锋老师的牵头下,所有数学教师共同进行高考数学主题相关研究的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教师们共同探究试题的解法及学科相关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剖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其归因,最后回归教学层面,探讨与挖掘其中的教育启示。

三、价值聚焦:学科教研共同体对集团优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设学科教研共同体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集團总校的价值引领得以凸显,集团各校区的优质资源得以融通共享,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向上发展、相互成就、共生共长的机会。

集团内学科教研共同体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师间的差异成为助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的资源。年轻教师可尽快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中老年教师可完成知识更新;擅长理论研究的专家型教师可分享提炼总结教育教学的方法,善于课堂教学的实战型教师可共享教育教学的实操智慧。

在学力上处于不同层次、地域上处在不同校区的学生,跨越校区、学段、班级和时间的限制,借助集团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力量,共享集团最优教学资源。如学军中学的学子进入“燕园杯”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决赛时,所有参赛选手统一由集团总校教学经验最丰富的教师进行集中指导。让最优质最适合的资源流向最有需求的学生,学生也实现了更好的发展。

(编辑 杨晓梦)

注释:①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研2020年课题“名校集团化背景下历史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G15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依托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模式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