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改编为管弦室内乐作品的可行性分析
——以《摘葡萄》为例
2021-09-24胡悦
胡 悦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一、引言
目前改编成册已出版的中国四重奏曲集主要有黄晓芝《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曲六首》、鲍元恺弦乐四重奏《中国民歌八首》、丁芷诺《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曲集》、蒋逸文《中国风—蒋逸文改编弦乐四重奏作品集》、周宏德《弦乐四重奏小品集》1-8册等,这其中的民歌以安徽民间音乐为素材改编的室内乐作品甚少,多以广东音乐、江苏民歌、陕北民歌、河北、河南梆子、京剧、少数民族民歌改编为主。笔者认为,将安徽民间音乐改编成室内乐作品来补充这方面曲目空白尤为重要,是保护和推广以巢湖民歌为代表的安徽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
二、改编巢湖民歌作品的可行性探究
(一)改编作品的选择与难点
有明确记谱的巢湖民歌有近千首之多。笔者所选择的是由蔡善康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的《大湖之声——巢湖民歌新作品选》。其中收录了100首巢湖民歌,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巢湖民歌的经典作品,为改编提供了大量的作品素材。考虑到改编成室内乐作品,首先最大化的保留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还要有教学意义,且要有演出的效果。《摘葡萄》这首作品轻快、风趣,篇幅不长,与现代生活场景贴合,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歌词生动。歌词“青藤(那个)绿叶爬满架,晶莹(那个)硕果挂枝条”①,“双手摘下丰收果(哎),一串珍珠,一串玛瑙”描写了丰收后的喜悦、甜蜜之情。笔者看到这篇歌词被歌词中透露出的情绪所感染,配上李声涛老师的曲,旋律琅琅上口,充满巢湖渔米之乡的韵味。改编既要整合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曲式特点、旋法特征、巢湖民歌的文化地域特质,又要符合室内乐演奏的一般性规律。
(二)改编的价值与意义
民歌“从孕育到萌芽,从形成到发展,从成熟到繁荣,可以说一直是以求生存谋发展为轴心的不断由不适应到适应社会需求的革新史‘’。民歌的发展一定“不是狭隘的、封闭的文化系统,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异中延续着他的艺术生命“②。那么,改编成管弦室内乐的形式是另一种路径的探索。巢湖民歌可选择的作品多、题材多,对音乐工作者来说,有很大的改编空间。管弦室内乐作品因所需编制小,演出形式灵活多样。用室内乐的形式演奏巢湖民歌,可扩大听众的范围、层次,将巢湖民歌走向世界。
三、巢湖民歌《摘葡萄》的艺术特色
(一)《摘葡萄》③曲式结构特点
《摘葡萄》原曲由李声涛作曲,立里作词,全曲28小节,二段式结构,前奏4小节,中间分为A段12小节,B段8小节,最后4小节补充。采用F羽五声调式。2/4拍,中速,轻巧、甜蜜的情绪。节奏欢快,旋律规整,小调调性明显。第一句4个小节,羽调色彩,结束在下属音C上,第二句与第一句的衔接是通过下行大二度bB展开,下滑至小三度音G,再上扬至C,接着第二句第3小节下行四度关系环绕,结束在主音F羽上。之后4小节是属于吆腔部分,重复第二句旋律,为第三句的出现做过渡。第三句、第四句节奏结构较前两句宽松下来。音符时值变长,由前面热火朝天的摘葡萄场面,转为甜蜜地享受丰收的果实。第三句D音起,大三度上行展开,旋律优美舒畅。第四句开头做mp中弱处理,第四句结束在下属音bB音。
(二)旋法特征
巢湖民歌多以羽、徵调色彩为主,主要是商音功能的角色转换。以商音为基本音的功能作用,不仅表现在色彩上的角色转换,同时也表现在旋律的发展进行中④。
《摘葡萄》就是一首典型的以商音功能角色转换的民歌,整首曲子以四度环绕发展进行。《摘葡萄》旋法特征为:引子起音商音,四度下行到羽。第5小节是第一个乐句,羽音开始,下方三度徵音环绕徵是羽下方小三度环绕色彩音,羽色彩可以确定。第一乐句的第4小节,为下方四度商音与上方三度徵音环绕,结束在徵音下方大二度角音上。第二句前两小节以商音起音,下方三度宫音展开,后两小节与第一句一样,四度音下行环绕结束在羽音上。中间4小节吆腔部重复第二句旋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强调羽调的调性结构。第三句音符时值拉长,情绪舒缓下来,前两小节以三度音来回环绕,第3小节四度上行徵—宫大跳,是劳作人民饱满情绪的一种抒发。第四句最后两小节,八度的大跳,尽管只有两个音,架构起后两句情绪的高潮。结束句四小节再次重复第四句,是对第四句意犹未尽的补充。
四、巢湖民歌《摘葡萄》弦乐四重奏的改编版分析
(一)弦乐四重奏版《摘葡萄》⑤作品分析
改编后的器乐编制: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从原曲的28小节扩展为48个小节。该曲在曲式上属于无再现并列型二段式,后段建立在新主题上,并不在回复到第一段的材料,没有明显的再现句⑥。
第一次主题(见谱例1),由一提琴与中提琴奏出,二提琴和大提琴作节奏上的准备和铺垫。笔者将原有的A段12句扩展为8+12+12,共重复了三遍主题。第一次主题从谱例中第五小节开始,是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二小提琴下移四度与第一小提琴二声部进行。中提琴与大提琴作八分音符跳音伴奏。第二次主题出现由中提琴奏出,中提琴模仿劳作中男生的角色。描绘了劳作的男女一起摘葡萄的欢乐场面。主题第二次出现时,笔者将一提琴和二提琴声部配成拨弦,清脆、悦耳,丰富伴奏的形式,推动音乐的发展。第三次主题伴奏声部,中提琴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用连弓演奏,描绘着清晨微风吹着葡萄枝架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为主题增加新鲜感。笔者将原曲的B段直接改为12个小节的尾声部分。速度为Meno mosso⑦。由方块B的最后三小节做渐慢,谱例4中可以看到,尾声的主题部分由中提琴奏出,劳作的一天结束,满载而归,步伐渐缓,享受丰收的喜悦。最后4小节补充,重复尾声材料,加强调性的回归,增加结束感。
谱例1:
(二)速度的设置与演奏技术的选择
1.速度的设置。原曲整首中速。根据西方演奏习惯,中板、中速与之对应的音乐术语为Moderato〔意〕⑧。总谱第37小节曲式结构中的B段,这里增加了一个速度的变化,原曲并没有。笔者在第二个乐段速度上做一点变化稍慢——Meno mosso⑨。根据之前的曲式分析,调性上的回归,劳作的一天结束,满载而归。笔者认为,速度的改变更有利于旋律表达的充分,与曲目意境相贴合,会更有演出效果。
2.拨弦的运用。拨弦,pizzcato。指用手指拨弦弹奏弓弦乐器⑩。《摘葡萄》中笔者使用的是右手拨弦。拨弦能使弓弦乐器发出铿锵分明的弹拨声,与弓毛擦弦声形成了色彩鲜明地音色对比,拨弦的音色清脆、明亮11。笔者在弦乐四重奏版本中用了三次拨弦,第一次13小节开始,一提琴、二提琴、大提琴三个声部的拨弦,主题由中提琴奏出。第二次拨弦,由大提琴声部奏出,这里主要起到低声部巩固的作用。第三次拨弦,两小节作为伴奏出现。拨弦的运用,为整首曲目增添了活泼感、灵动感,为整首较为短小的二段式作品《摘葡萄》丰富色彩。
3.装饰音的保留与添加。装饰音是用来装饰旋律的临时音符,又称花音。装饰音多是用来丰富曲调,给乐曲增加特色与效果12。在原曲《摘葡萄》中,共出现了11次装饰音。原曲作者用到的是倚音和波音这两种,原曲中装饰音出现的位置,句中、句尾都有。笔者改编成四重奏版本时,沿用了原曲作者装饰音的位置,保留了原曲装饰音。在此基础上,在第二段主题句出现时,笔者将另一种装饰音——震音tremolo13加在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声部中,持续了四个小节,在弓尖演奏,很轻(见谱例2第37小节——第40小节),加震音目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
谱例2:
五、结语
巢湖民歌《摘葡萄》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版本,是笔者结合多年学习、演奏实践经验完成的尝试。通过对《摘葡萄》原曲歌词、旋律、调式调性的分析,在速度、力度以及演奏技法上做一定程度的改编。民歌改编成室内乐重奏作品的形式,一是让西洋乐方向的学生除了学习民族音乐概论等理论课上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自己专业演奏上也能接触到安徽民间音乐;二是将民歌中的艺术特色与西洋室内乐演奏的特点相结合,让更多地人既了解民歌又开拓对西洋弦乐器的认知;三是通过小型室内乐的演奏形式,更方便、更迅速的传播民间音乐,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四是让越来越多音乐工作者和音乐专业学生有传承民间音乐的动力和方向。
注释:
①摘自《摘葡萄》歌词,作词:立里.
②冯光钰.继承借鉴革新发展(下)——20世纪中国戏曲音乐回眸[J].戏曲艺术,1999(01):30-33.
③《摘葡萄》简谱源自:蔡善康主编.大湖之声——巢湖民歌新作品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2):114.
④申育林.巢湖秧歌旋法特征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
⑤弦乐四重奏改编版《摘葡萄》,由本文笔者改编打谱完成,文中谱例皆摘自笔者改编的弦乐四重奏版《摘葡萄》总谱.
⑥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59.
⑦Meno mosso〔意〕:稍慢,速度标记之一.
⑧(意)Moderato:中板,速度标记之一,每分钟拍数88.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版),1994:156,283.
⑨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版),1994:149.
⑩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版),1994:178.
11百度百科,拨弦.
12百度百科:装饰音.
13remolo〔意〕(原意:震颤、发抖)震音、震奏。弓弦乐器上的震奏又称碎弓,指以弓子的一部分上下急速运行;弱奏时用弓尖,强奏时用弓中。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版),199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