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21-09-24冯天笑霍路遥符碧峰李远栋
冯天笑,霍路遥,符碧峰,苏 瑾,李远栋,杨 光,王 平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骨伤科,天津 300381;3.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电子信息化工作方式的迅速普及,部分职业人群低头伏案工作时间延长,颈椎长期处于慢性劳损的病理状态中,诱使颈椎和椎旁组织出现结构或功能性障碍,导致颈椎病发生。其中颈型颈椎病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分型,好发于青年人,系指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发生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间失稳基础上患者出现颈项部酸胀、强直、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具有反复发作倾向[1]。据统计,全球约有9亿颈型颈椎病患者,而我国约有1.6亿,占据其中的17.3%,每年用于支付治疗颈椎病的费用高达数亿元人民币[2-3]。因此,颈椎病的早期治疗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颈型颈椎病是各型颈椎病的初期阶段,亦是治疗的最佳时期[4]。本研究团队长期采用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证发现该方法可以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研究拟通过观察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疼痛情况和颈椎活动度相关指标评价旋提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5]制定:①头枕部、颈肩部、背部出现酸胀、僵硬、疼痛、痉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常伴有颈部活动功能受限;②X射线出现颈椎曲度改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小关节不稳等异常表现;③除外颈部其他疾患(如颈部急性损伤、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等)。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0岁者;③1周内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者;④自愿参加本试验并填写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者;②发病前有颈部外伤史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伴有脊柱骨质疏松、颈椎滑脱、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颈椎肿瘤、结核等骨性疾病者;⑤患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者;⑥伴有严重的视听障碍和意识障碍,影响功能评定者;⑦颈项部有皮损者或对物理治疗不耐受者。
1.4脱落和终止标准 ①依从性差,因故未能完成整个疗程治疗方案或中途自愿退出者;②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不宜继续参加本试验者。
1.5一般资料 本试验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来自2020年5—10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20~30岁29例,>30~40岁22例,>40~50岁7例,>50~60岁2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6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每次治疗前均接受基础治疗。①微波治疗:治则为舒筋活血通络,患者取俯卧位,颈项部自然放松,采用微波治疗仪(北京周林频谱科技有限公司,型号:WS-601)于患者颈项部直接辐射治疗,辐射距离10~15cm,治疗剂量60~80 mW,以患者有温热感为宜,治疗时间为15 min。②中药敷贴治疗:治则为舒筋活血通络,微波辐射过程中配合活血化瘀膏(津药制字[2003]Z第0815号)敷贴治疗,将活血化瘀膏均匀涂抹至医用脱脂纱布上,敷贴于患者局部不适部位,采用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北京华医新技术研究所,型号:HY-D03)进行药物导入治疗,治疗时间为15 min。③健康宣教:主要包括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坐姿,适当控制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间;睡眠时选择适当高度的枕头;注意保暖,避免颈项部受凉;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治疗周期为2周。
1.6.1观察组 采用旋提手法(十五攻关课题规范手法)[6]治疗。①患者端坐位,颈项部自然放松,医生首先采用按法、揉法、法等准备手法放松患者颈项部肌群,操作时间为5~10 min。②让患者头部主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最大屈曲,达到有固定感。③医生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颌,轻轻向上牵引3~5 s。④嘱患者放松肌肉,医者肘部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操作成功可以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⑤应用提、拿等放松手法再次放松颈肩部肌肉。隔日1次,每次治疗10~15 min。旋提手法由2名从事手法临床工作多年,并且经过旋提操作教学机器人培训合格的高年资医生完成。
1.6.2对照组 采用针刺治疗。治则:活血通络止痛。操作如下:选取双侧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C3~7)。患者取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用酒精常规进行穴位消毒,选择30号毫针(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直刺腧穴1寸,针刺得气后施术者行平补平泻法,以患者局部出现酸胀感或施术者手下沉紧感为宜,留针15 min后将针全部取出。针灸操作由2名高年资医生负责完成。
1.7观察指标
1.7.1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颈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顺利完成日常生活;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肩部虽有疼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好转: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颈部及患病部位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2CASCS评分 CASCS评分涵盖了对于颈椎病患者症状、功能状态、体征的量化评价,其主要包括主观症状、适应能力、临床症状3部分内容,各部分总分分别为18分、9分、73分,总分共100分,各部分分数及总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轻。
1.7.3疼痛情况 ①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在纸上面画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分,表示无痛,横线的另一端为10分,表示剧痛,横线中间部分则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VAS评分越高表明其疼痛程度越严重。②疼痛缓解起效时间:从患者开始治疗到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长为疼痛缓解起效时间。③疼痛缓解持续时间:从疼痛缓解到疼痛再次加重的时长为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同一患者多次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取每日平均值记录。
1.7.4颈椎活动度 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度测量仪分别对2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进行测量。让患者取端坐位,目视前方,颈部自然放松,头盔前下缘置于眉弓上缘,整个头盔下缘处于同一水平面,分别于治疗前后指导患者进行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6个方向的动作,每一动作直至患者出现疼痛或不适时记录指针数值与此方向活动极限数值之差,即该角度的活动度。
2 结 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主观症状、适应能力、临床体征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得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2.4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各方向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6个方向颈椎活动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5。
表5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 论
随着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的频繁应用,颈椎病正呈现高发病率和向低龄化发展的现状[8]。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头部、颈部、肩背部僵硬、酸胀、疼痛和颈椎活动障碍,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9]。颈椎的内、外源性结构稳定是颈椎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颈项部肌肉等组织为主的外源性稳定结构提供了动力性平衡,颈椎的骨性结构为主的内源性稳定结构调控静力性平衡,两者中的任一环节被破坏,均可导致动静力平衡失调[10-12]。正常情况下,颈椎周围肌肉依靠自身张力维持颈椎姿态,同时保证其在正常活动范围内的运动。长期头颈姿势异常和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颈项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异常与退变,肌肉张力改变,出现颈椎的动力性平衡失调,颈椎周围肌肉韧带力学性能的长期降低,日久则可引起颈椎静态失衡,出现颈椎曲度变直、椎体骨赘形成、小关节增生等一系列异常表现,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经筋系统和骨骼系统共同构成人体的颈部运动体系[13]。“筋骨平衡”理论在骨伤科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上海石氏伤科著名传承人石仰山教授就曾提出“筋束骨,骨张筋”的筋骨理论[14],阐释了“筋”与“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稳态关系。生理状态下,“筋”附于“骨”,发挥约束骨骼及联动关节运动的作用,“骨”对“筋”有支撑作用,为筋之起止之所。“筋”与“骨”相互协调,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骨正筋柔的稳态平衡模式,共同维持颈椎的各项生理功能。病理情况下,“筋”与“骨”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则出现“筋出槽”“骨错缝”的异常状态,成为颈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因此,改变颈部筋滞骨错的病理状态,恢复筋骨平衡的生理稳态,是颈型颈椎病治疗的关键。
旋提手法是望京医院朱立国教授在旋转手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提出[15]。手法操作前采用按法、揉法、法等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解除颈肩部肌肉痉挛,放松颈肩部肌群,改善软组织张力。然后让患者头颈部主动旋转至最大角度,达到固定位置后,施术者用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并给予一个缓慢向上的提拉力,即预牵引力,再快速予一向上的提扳力。在此过程中有效纠正颈椎小关节的紊乱,改善关节及局部的微细结构,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序列,同时缓解局部颈项部肌肉痉挛,改善颈肩部肌群应力,解除滑膜嵌顿,重建颈椎的动静力结构平衡。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旋提手法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旋提手法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更具体地了解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本次研究采取CASCS评分、VAS评分、疼痛缓解起效时间、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CASCS评分涵盖了对颈椎病患者整体病情的量化评价。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CASC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旋提手法可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主观症状、适应能力、临床体征等整体情况。疼痛是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取VAS评分、疼痛缓解起效时间及疼痛缓解持续时间3个评价指标对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经旋提手法治疗的患者疼痛缓解起效时间短于针刺治疗患者,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于针刺治疗患者,可见经旋提手法治疗后的颈型颈椎病患者其疼痛改善情况优于针刺治疗患者。颈椎活动功能障碍亦是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常见症状,本研究采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6个方向的颈椎活动度来评估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其6个方向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旋提手法可显著提高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方向的颈椎活动度,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
综上所述,旋提手法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颈型颈椎病患者的CASCS评分,降低VAS评分,缩短疼痛缓解起效时间,延长疼痛缓解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颈椎活动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