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深入思考巩固运用

2021-09-23纪兰

课外语文·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考运用语文

【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输入积累,理解内容;写是输出,进行读书的感受思考分析和运用。读写不可分割,相互结合补充相得益彰,方能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结合初中语文教材,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巩固运用。

【关键词】语文;读;写;思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062-03

【本文著录格式】纪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深入思考巩固运用——初中语文读与写的融合浅析[J].课外语文,2021,20(27):62-64.

一、感受季节,体会情感

在语文课本中,写季节风景的文章占了不少,对于风景的描绘,人物活动的描绘,抒发人物的情感感受,都是对季节的一种体悟,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多读文章,读内容读情感读好词好句,从而达到初步和深入的理解,接下来进行文段的仿写,写出自己眼睛中的季节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春景怡人,冬日暖阳,贴近生活,充满情趣

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首两篇由《春》和《济南的冬天》构成,朱自清的《春》写出了春天到来的美丽风景,春天的风,春天的草,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优美而沁人心脾。文章描写细腻,修辞丰富,让人如沐春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平白如话,语言平实,如诉家常,口语化,让人倍感亲切。

类似的散文,情景交融,需要学生进行阅读,多读多思,不断领会理解其中的意思,读出句子的语气,读出句子的内容,读出文章的情感,这就是对于春天的喜爱,对于济南冬天的喜爱,作者沉浸在春天的美丽中,对于冬天的热爱,体会朱自清文笔的优美,老舍文笔的朴实。

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段朗读的方式,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段落,不同段落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气。或平静、或喜悦、或激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二)文章仿写,体会写作风格

朱自清的文章近似于美文和散文化,语言优美丰富,字里行间带有抒情色彩,多用排比和比喻、拟人等修辞,围绕一种景物描绘其风景。而老舍的语言风格是平实质朴、通俗易懂的,具有京味的幽默。

我们在阅读学习了两篇文章后,通过仿写相关风格的段落来提升自我写作水平。

比如我们仿照朱自清的语言风格仿写一段优美的风景文字,运用上诗意化的语言,运用上各种修辞去进行修饰和美化,提升文章的吸引力,而要求学生仿写老舍风格的语言,就需要使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生活中浅近的事物,去写出其中的小情趣,让读者觉得有物可读,通俗易懂。而在第一单元的写作中,也提供了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文章范畴。

二、读童年,写童年,回忆与品味

写景的文章在初中语文中是一块体系,而通观语文课本,关于描写童年的文章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城南旧事》《故乡》等文章,通过描绘童年去写童年中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或一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于童年的回忆和怀念。

(一)读故事悟情感品童年

学生接触这一类的文章,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重点的阅读分析,这就是文章的情感,还有文章具体写的事情。

回忆童年的文章,有童年的景物、童年的趣事、童年的人物、童年的心理等,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要读出的就是对于百草园中动植物的喜爱,对于神话故事的想象,这一部分就是要读出对于童年的喜欢,对于自我发现的一些小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喜欢,这里就应该是欢快而自由的语气。

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过程中,因为老先生的严厉而不自由,是一种拘束而无奈的语气,但是在课间我们嬉笑玩耍,又是一种快乐的心情,学生读故事读情节读内容读心情,这就是一种阅读情感的转换。

而林海音《城南旧事》里面,写到了她小时候的玩伴、周围的人物、看到的骆驼、学骆驼咀嚼等情景,就是童年中的细节,童年中的有趣的事情,通过小事情写童年的快乐。鲁迅的《故乡》是童年中的记忆与现在的对比,写出对于过去时光的留恋与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要明确回忆描写童年的一些技法,找出相关的内容,读懂读通文章的情感。

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在学生知识面的广泛与否,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否,读书多还有一个吸收消化的過程,读书多知识面多,读书多思考深度高,还要有自己的思考。阅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阅读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要不断提升,而写作是一个表达的过程,个人认为学校的一般刊物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作文的平台,却不能提供一个能力和情感的平台,这就需要学生阅读的递进。

(二)写童年,回忆点点滴滴

在学习了以上的文章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仿写以上的要素,进行作文的写作。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含有以上要素的段落,比如仿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童年的小发现、感兴趣的事物等,仿照《城南旧事》写童年的小事情和自己的心情,《故乡》中童年的记忆与现在的对比等,都是写作中的素材。

这样的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以要培养学生能写作文和写好作文,教师必须要下功夫去思考和琢磨,这里面涉及四个方面,分别是“积累、提取、表达和成文”。这是一个从构思作文到情感作文再到信手拈来的过程,这就是一个作文水平提升和升华的内在规律。

三、读人物百态,写人物形象

(一)读人物读情节读不同

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是初中语文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要建立在阅读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像以前学过《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在初中语文的课本里,《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对于蔺相如廉颇秦王赵王的形象分析,对于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形象分析,对于杨志范进刘姥姥的性格形象刻画等,都是不同的风格和文笔色彩,或顾全大局或知错就改,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充满农村特色,我们读这些人物的时候,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文化程度等,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这就是我们要抓住的关键点。

(二)写人物写特点写性格

我们在写作人物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作,采用不同的文笔色彩进行刻画,就是要突出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让不同的人物千姿百态。

我不是西施,我也不做东施效颦,我不是李白,我也不做杜甫的苦大仇深,个人就是个人,个人的风格是所有风格中的一种,世界千姿百态,不可能人云亦云,但是总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每个人的性格在不同的场景是不同的,同样是语文课文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写作也因不同人物的性格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就要在教学中体现这种差异,而差异的同时又有着契合,这就是共同的东西,共同者方法同一,差异者方法有所差异。

学生在仿写类似文章的时候,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物,我们去刻画不同的人物侧面,使用不同的词语,同样体会不一样的感情。

语文文章成千上万,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篇分析,也不可能读尽天下所有的书,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如何去破解无限的书籍,从中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通过这条线索来贯穿这一类的课文,而且同一单元或者主题的文章,完全可以套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我们做的就是教给学生一种可以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果遇到类似的文章通过何种途径去进行学习思考。

四、好读书不求甚解与精雕细琢

(一)取其大意的阅读与渗透要素的写作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王安石曾说“字字皆圣人之言,当句句熟读熟记”,实际上涉及的是“通读”和“精读”二法。“通读”不是浅尝辄止,不是一带而过,而是带有目的,针对性强,抓关键;“精读”也不是字雕句琢,全面兼顾,而是理顺层次,明晰段意,把握联系,解决问题。

对于初中课文中的自读课文我们只需了解大意,概括其内容,对于要详细阅读的文章,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进行精细化的阅读。

比如以“《〈呐喊〉自叙》”为例,拿出一段作例剖析,进行概括阅读,阅读思维顺序就是“段意”—“句子衔接”—“手法运用”—“表达目的”—“情感内涵”。我们读完进行写作,就是要写出本段的主要线索和内容,作者惯用的手法——“曲笔、举重若轻,文带讽刺”,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表意——“当从行文中体会”。无论如何引申,都是从本要素出发,展开写作思考。

(二)精细化阅读与重点写作

课内知识学习目的有二:一是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二是用于考试,获得好成绩。这就要我们“精析精读”,稳固知识和基础,为的是厚积薄发,在考试和应用中游刃有余。同样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在写作中体现出来。我们抓住一个关键点,进行拓展分析。

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材料性质的归类与整理,正如上面所说,哪一些是事例型的,哪一些是议论型的,哪一些是说理型的,哪一些是情感型的等。这样就做好了一个基础,做到提取的随时化,学生在面临某个题目的时候,不需要专门地思考,直接就在眼前呈现出所有的资料和事例进行写作。

例如想表达对祖国的爱,都是同样一种意思,如果只是客观地说出来,那就是“祖国是我的母亲,我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不是情感句子,更不是在作文里应该出现的,我们如果是投入情感了,可以这样说:“啊!我亲爱的祖国,亲爱的母亲,我在你的乳汁下茁壮成长,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充满感情后,文章自然有了文采,句子自然有了力度,并且在标点符号上也不一样,后者的感叹号更是给人一种情感的冲击力度。

读是语文的第一要义,讀文章读内容读情感读理解,写是语文的关键要素,写感受写思想写情感写分析。在语文学习中,读与写同是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两者共同构成了语文学习的两大利器。

综上所述,语文的读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读出内容读出理解,这是学生自身需要有的东西,而写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出自己的感悟,针对读的内容和要求去写。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后续和深化分析,读写结合能把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是语文课标要求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李竹平.读写结合如何体现学段特点[J].小学教学设计,2011(19).

[2]刘立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33).

[3]崔福余.关于学生写作现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2012(6).

[4]周乐.读写结合,写在当写之处[J].教学和管理,2013(17).

[5]李宗莹.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7(33).

[6]张盛铨.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读写结合的运用方法[J].新课程(中),2017(10).

作者简介:纪兰,女,1989年生,江苏常州人,本科,中一,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读写共生。

猜你喜欢

思考运用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