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究
2021-09-23王涛
王涛
[摘 要]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是其他学科的底色,承担着听、说、读、写的综合职能,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更需要提升他们的识字认字能力,进而增强理解能力。可以说,语文学不好,其他学科也会受到影响,这是大家的普遍共识。但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度强调知识性,德育功能往往被许多教师和家长忽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性最强的当属诗歌文体,其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当前,我们要立足于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索出一条较为科学的诗歌教学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德育理念;学习兴趣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授课形式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文体只占了极少的比重,无论是从语言构造还是识字教学来讲,诗歌都不如阅读更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生字以及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因而,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诗歌教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今,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已经普及到教学一线,但往往是被教师应用在生字、生词、阅读和写作等常见的教学模块中,很少有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认为“性价比”并不高。通常课前教师要熟悉诗歌背景,制作课件,课上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核心大意和作者的生平简介,因为有些诗歌确实没有生字、生词可学,考试中考查的概率也不大。所以,许多教师不会花费很多力气去想怎么把诗歌教好,只是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学习一遍,把省下的时间用在一些有可考价值的知识点上,因而导致诗歌教学形式化。
2.学习敷衍化
或许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了学生,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也表现出敷衍了事的态度,甚至有很多学生在临考试之前突击背诵诗歌,因为诗歌的考试形式无外乎就是背诵、默写、填空,是考前最能抓分的一个版块。在诗歌教学中,也有很多学生表现出对诗歌的反感,他们认为,这些“老祖宗”说的话晦涩难懂,别扭拗口,有很多诗歌读了也不知道什么意思,等教师翻译过来的时候,学生又很费解,好好的话为什么不能好好地说。所以,在小学生群体中,你能找到写字写得很好的,阅读读得很好的,写作写得很好的,但一提起诗歌,学生都兴趣寥寥。
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师德育理念淡薄
诗歌教学之所以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度强调了语文的知识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虽然在教育界也早就举起了素质教育的大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教师要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这里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字、词、句,还包括学生的审美塑造、情感体验、思维发散等等,但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些“考试不考的东西”对学生而言是多么重要。教育理念是教学的先导,是实践的指挥棒,淡薄的德育理念可能会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一定塑造不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教师只强调诗歌中的某个字怎么写、某个词是什么意思,而忽略“飞流直下三千尺”中传递出的浩瀚,看不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领略不到“桃花潭水深千尺”的真挚,又怎么能让学生在日后的某一天,用教师教会的生字描写出自己情感丰富、色彩饱满的人生蓝图呢?所以,教师德育理念的缺失,是诗歌教学陷入困境最主要的原因。
2.学生功利心较强
大部分学生把诗歌作为提分的利器,功利心导致学生只看见了诗歌中的“考点”,而没有看见其中的文化。在教师和家长的耳提面命中,学习是学生日后谋生的手段,而不是领略世界风采的途径。在温饱面前,谁又有心思去探讨诗词歌赋、人生哲学呢?
三、摆脱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困境的策略
1.强化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的缺失,导致教师忽略诗歌的德育功能,忽略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这种负面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传统文化呈现出“放弃”的态度,长此以往,我们的诗歌文化将退出大众的视野。因此,应强化教师的德育理念。诗歌是德育的载体,德育理念是诗歌文化延续的驱动力,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德育理念需要有语文学科的专业素养做支撑。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毕业于师范学校,对古诗词的基础性知识自然是手到擒来,从古诗的格律、声韵、形式到词的词牌等,都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些诗歌是晦涩难懂的。因此,要先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涉猎更多的诗歌,进而掌握诗歌的格律、声韵等知识。“古詩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事倍功半,试图一一对应地用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去了诗的神韵。”所以,讲授诗歌并不是简单的翻译,更是思想的碰撞。比如,讲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以与学生探索宋朝的历史,帮助他们了解项羽;讲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切身体会为什么有些时候旁观者反倒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总之,诗歌的背后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史学、哲学等等,所以,教师平时应注重文史哲等相关知识脉络的梳理,这样在诗歌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将先人思想中的精华自然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强化教师的德育理念不应只停留在思想上,还应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而根据诗歌主题确定相应的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师生共同进步的方式。比如,学习《赠汪伦》时,在带领学生学习生字和了解诗歌大意后,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与友情相关的诗,或者开展一次诗歌仿写活动,教师和学生都仿写一首以“友情”为主题的诗。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于无形中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学生对诗人的所思所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德育的效果会更好。
2.激发学习兴趣
摆脱诗歌教学的困境,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小学生像一张白纸,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塑造。所以,教师在践行德育理念后,学生敷衍的态度和功利想法会得到改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诗歌教学如果能结合小孩子爱玩儿和好奇的天性,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1)巧妙利用多媒体
而今,学生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教师可以采用兴趣迁移的方式,把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迁移到诗歌上来。比如,讲到《画鸡》这首诗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在电脑上画一只自己想象中的公鸡,然后进行评比。这种将电子科技手段与传统诗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打破学生对诗歌“背诵”的刻板印象。
(2)与生活经历相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编排得较为科学,有人文情感,也有地理风光。以展现地理风光的诗歌《登鹳雀楼》和《望洞庭》为例,这些诗歌表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果仅依靠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无法体会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教师可以动员那些去过洞庭湖、鹳雀楼景点的学生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验,洞庭湖和鹳雀楼是否真如诗歌中描绘的那般美丽?这样一来,就好像穿越了时间的壁垒,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从百年之前穿越而来的壮美,也让课本上的字句变得更有温度。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诗歌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只言片语却道尽了人间百态。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扩写或者表演。比如,学习《铁杵成针》时,引导学生以原有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为蓝本进行二次创造,也可以建议学生自己编写剧本进行演绎。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古诗经典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前人的智慧,更是给我们指路的一盏明灯。因此,教师要时刻警示自己,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也要“慢下来”,想一想短短几句诗的背后,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歌中蕴含着古人对今人的何种教导。只有以树立育人为本理念的教师为主力军,才能带动学生一起守护优质的诗歌文化,让人类的智慧之音跨越千年。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