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整理模式,融通知识联系
2021-09-23王微微
王微微
摘要:“整理与复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的在于系统概括本单元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本文基于深度的课堂实践与反思,通过研究学生、分析教材,设计具有针对性、情境性、探究性、社会性的随堂练习,形成了可供参考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数乘法 整理复习
一、探寻复习源头,展现整理原貌
1.教材内容
小数乘法涉及笔算、简算、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其中蕴含着转化、四舍五入、运算定律等思想方法的应用。教师只有构建起各知识、各方法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有效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生前测
笔者调查研究了五(1)班45名学生“小数乘法计算”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已经具备小数乘法的计算技能,问题集中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其中,学生对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和对积的小数末尾有0时要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教师认知访谈
笔者采访了仙居县第一小学与其他学校40余位一线数学教师关于“复习课是否要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的问题,几乎所有教师都对复习课中的整理环节存在疑惑。
4.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复习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传统复习课的影响,教师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是学生以死记硬背作为复习主要方式,知识点间缺乏联系;三是为追求应试效果,强化训练解题技巧,大量的机械练习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二、深挖复习渠道,引导整理方向
1.确立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对教材和前测的分析,结合复习课现状,以及小数乘法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研究查漏补缺,确定“指导学生正确的整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教学重點所在,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2.设计教学环节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认识,对复习课实施情况的采访分析,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①罗列知识,聚焦成点;②自主梳理,连点成线;③组织呈现,集线作网;④过程回顾,网成体系;⑤练习设计,运用提升。
课堂教学从聊天开始,接着在与学生的交流当中开始这堂课的教学。在课堂中,通过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实现数学知识的再认知、新认知。
三、灌注复习活水,滋润整理课堂
1.罗列知识,聚焦成点
整理和复习就是把零散的知识进行归整的过程,而罗列知识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载体。
教学设计片断一:
师:“关于小数乘法,我们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边看例题边回忆吧!”(生回答,师展示知识点)
生1:“计算小数乘法,我们是先把小数看作整数算出积,再数出小数的位数,点小数点。”
设计意图:复习课可能是本单元结束后进行的,也可能是学期中或者学期末进行的,所以学生可能会遗忘知识点。笔者采取集中回忆和翻书回忆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回忆提取本单元学习的知识点,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梳理做好铺垫。
2.自主梳理,连点为线
复习课要体现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整个过程要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以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片断二:
活动要求:①四人小组合作,理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写在学习单上。②可以利用箭头、大括号等连接符号和简短的文字。学生一边实践,教师一边巡视并指导学生。五分钟后,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
师:“看着这些知识点,你们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请摆一摆,贴一贴。”
生:“在‘小数乘法这个单元,我们学会了笔算、简算和解决问题。笔算可以分为整数乘小数的笔算和小数乘小数的笔算,对这些计算,我们都是先转化成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对计算出来的积,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留积的近似数。我们学习了两类解决问题,一类是估算解决问题,一类是分段计费问题。”
设计意图:当所有知识点都杂乱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是茫然的,无从下手。此时,如果让学生盲目自主梳理,显然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自主梳理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教师要善于发现班级中思维活跃的学生,让他们示范整个整理过程,以便其他学生模仿。在此过程,学生利用自己生成的素材进行创造性再学习,“连点为线”,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
3.组织呈现,集线作网
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练习,而是要帮助学生梳理、整合所学知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网络,做到集线作网。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足,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更要加强对学生复习措施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片段三: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海鲜吗?周末为了招待朋友,老师从市场上采购了一批海鲜,根据清单,如图1所示,请帮老师列一列每类海鲜总价的算式。”
生:“……”
师:“这些算式都涉及什么运算?”
生:“小数乘法。”
教学设计片段四:
师:“你是怎么计算小数乘法的?”
生:“……”
师:“不看计算过程,只看结果,你能判断积的对错吗?”
生:“……”
师:“你能根据积与因数的关系来判断积的对错,真不错!我们也能够用字母来表示积与因数的关系。如果a×b=c,a不为0,当b>1时,c>a;当b=1时,c=a;当b<1时,c 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根据需要保留积的近似数。” 生:“……” 师:“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我们不仅要会正确计算,还要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简算。” 4.过程回顾,网成体系 教学设计片段四: 师:“看,小数乘法的笔算、简算都和整数乘法建立了联系。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知识整理‘三部曲,先把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把梳理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生:“整理方法:罗列知识;梳理关系;组织呈现。” 5.练习设计,运用提升 题一:根据26×49=1274,括号里的数会填吗?你能想出几种? 12.74=( )×( ) 题二:对1.6×12.5,下面的做法正确吗?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A.0.8×12.5+0.8×12.5 ( ) B.0.2×12.5×8×12.5 ( ) C.1.6×5×2.5( ) 设计意图:题一旨在考查学生掌握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数相乘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平常的教学一般以笔算考查为主,这道题逆向而为,通过枚举类推得到一般结论:“只要满足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题二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两道练习涉及小数乘法计算,达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教师一定要打破常规,利用现实性的情境设计、超前性的前测准备、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创造性的整理实践,搭配上具有针对性、情境性、探究性和社会性的练习设计,形成“点—线—网”的创新整理模式,融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仙居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