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2021-09-23潘丹妤
潘丹妤
摘要:语言形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学生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具备文化意识,充分了解文化背景。英语是与汉语迥然相异的语言体系,中西文化意识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困难,阻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应当注重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本文简述了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重点讨论了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思路与路径,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校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形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学生并不能单纯脱离文化来学习。如果学生仅学习语言技能,而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就容易在沟通交流中让人产生误解。对此,根据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需要,高校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加强文化教学,强调文化意识的渗透。
一、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语言的特点不仅在于工具性,还在于人文性。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但这个过程受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文化意识差异的存在,会降低语言沟通交流的有效性。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普遍缺乏文化意识,对文化意识差异认识不足,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究其原因是教师过分注重知识技能教学,忽略了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的渗透。学生缺乏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为:认识词汇,了解句法结构,但不懂整个句子的文化语境,无法深入理解其含义;不会进行英语、汉语之间的准确转化,在语言表达上常会引起他人误会。
如英语有一个词汇“lucky dog”,本意为“幸运儿”,学生由于不了解文化背景,容易直译为“幸运的狗”。再如,蓝色“blue”,它在英语中有贵族、族等身份尊贵之意,所以有一个名词记为“a real blue blood(一个真正的贵族)”。另外,blue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如在“blue milk”中,它表示掺水的、掺假的;在“true blue”中,它表示衷心。由于大部分学生仅知道“blue”是蓝色的意思,所以难以理解其他相关语境的具体含义。
实际上,对词汇、句法、语言结构的学习是英语教学的浅层学习阶段,而深入了解英语语言所隐含的文化,把握中西文化意识差异,掌握英语、汉语之间的准确转化技巧,这是英语学习的深层学习阶段。
二、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思路
1.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渗透文化意识,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背后隐含的文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层次性递进的,他们文化认知水平也是一步一步提升的。因此,教师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渗透文化意识。在初级学习阶段,教师要以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背后隐含的文化为基础渗透文化意识,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引入政治、经济、地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知识,借此渗透文化意识。
2.挖掘文化内涵
高校英语教学内容中体现的西方文化具体包括日常交际习惯、社会风俗等,如饮食习惯、邀请习惯、介绍用语、寒暄用语、传统节日习俗。在渗透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文化的学习不仅于此,还有思想、价值观、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艺术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西方文化内涵,采取对比方法,强化学生对中西文化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差异性的认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中西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3.明确文化形成背景
英语之所以是世界性的语言,是因为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将英语作为本土语言。尽管各国使用的英语都遵守同一语言规则,但都具有本土文化特点。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其他非英语国家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英语文化。由于文化的不同,各国英语语言的发音、句法、语用含义也有所不同。而在各国文化的影响下,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多文化的语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文化形成的背景,强调在文化语境下理解英语语言。
4.对比文化差异
根据语言学家弗里斯的观点,文化意识的渗透应着重强调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学习。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结构截然不同,两者的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只有基于对中西文化的深刻了解,才能够对汉语、英语进行准确的相互转化。因此,在文化意识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不仅要根据教材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还要强调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特点、表述方式上对英语、汉语进行比较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三、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1.定位渗透切入点
文化意识的渗透并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通过定位有效的切入点来渗透。通过整合分析文獻,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最好的切入点就是中西文化差异。教师可采取对比教学法,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来渗透文化意识,突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误区,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语言文化知识的自我建构。
如在阅读文本中有介绍西方某些社会风俗的片段时,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社会风俗讨论活动,由学生自主探究中西社会风俗的异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不同的社会风俗,从而渗透文化意识。
2.构建生活化语境
英语语言形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它会随着文化的不断丰富而发生改变。文化是对社会习俗、社会制度、社会行为、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的抽象概括,由此可见,语言和生活存在必然联系。高校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会将所学的语言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进行理解,也不会用英语解释生活中的多种文化现象。对此,教师在渗透文化意识时,有必要构建生活化语境。
3.多元展现文化背景
通过分析英语语言结构,笔者发现,英语本身就体现了文化大融合,其中包含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印度语、汉语等多个体系的语言。如“里约热内卢”的英语翻译为Rio de Janeiro,实际上这是葡萄牙语;“长江”的英语翻译为“Yangtze River”,实际上这是汉语“扬子江”的音译。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容易出现问题。对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多元化地展现英语文化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文化意识。
4.强化语言转化训练
我国高校学生长期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本身的语言习惯已经定型。而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明显的文化意识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学生难以实现英语的准确表达。因为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时,先要将汉语意思转化为英语,再进行表达,两种语言在文化意识上的差异会影响语言转化质量,从而降低表达的准确性。因此,在渗透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强化语言转化训练。对训练素材,笔者建议选择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和作文真题,前者具有丰富的文化色彩,后者更加贴近生活,满足语言转化训练的需要。另外,教师可将我国外交天团在外交场合的表达作为训练素材,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规范学生用语。如“You throw a peach to me, and I give you a white jade for friendship.(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5.组织趣味课外活动
文化意识的渗透,仅凭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教师还需要延伸至课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文化意识。课外活动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组织趣味课外活动,有利于将文化意识的渗透延伸至课外,促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对此,教师有必要组织趣味课外活动。
如教师可以组织以中西方生活文化现象为主题的英语表演活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写稿方向,充分利用多种生活道具,将作品以口语表达结合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检验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程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十分必要。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挖掘文化内涵,明确文化形成背景,并强调对不同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定位渗透切入点、构建生活化语境、多元展现文化背景、强化语言转化训练、组织趣味课外活动等路径,渗透文化意识,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辩证文化觀的树立、文化自信的建立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旭峰.文化意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校园英语,2018(18).
[2]周秋琴.论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与能力培养[J].教师,2018(2).
[3]涂雨晨.高校英语教学应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体会[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4).
[4]王前.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