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例*
2021-09-23李启晖
陈 静,李启晖,李 珍
(1.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16; 2.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450016)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神经内科是很常见的疾病,尤其是目前人们生活压力大,在经常疲劳熬夜情况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西医学上也称Bell麻痹,是面神经在出颅的茎乳突孔内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该病起病急,病情可在3 d内达到高峰,绝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仅表现在一侧,主要累及额肌和眼轮匝肌,表现为患侧的额纹变浅、闭目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在发病初期常伴有耳后疼痛;当支配味觉及泪腺分泌的神经纤维受损时,可伴舌前 2/3 味觉减退和泪液分泌异常[2]。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成人每年的发病率为17~35/100 000[3],国外报道7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更高[4]。目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上以激素运用、抗病毒、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进行物理治疗,也有报道给予迎随补泻为主的穴位埋线法治疗[5]。王宝亮教授提倡药膳、推拿、针灸及脐疗等中医学疗法[6]。面神经损伤较重或恢复较差者可采用面神经减压术治疗[7]。但部分患者预后不良,留有部分后遗症,尤其是年轻患者,因影响面容,进而造成心理压力。近年发现,在针灸基础上采用改良的电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加快面瘫的恢复、缩短病程的同时,也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取得较好疗效。但也有研究提出,过早介入电针治疗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病情恢复。2018年9月—2019年9月,笔者采用电针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9.90±10.82)岁;病程1~7 d,平均(2.70±1.64) d。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7岁,平均(39.50±11.44)岁;病程1~7 d,平均(2.73±1.74) 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8]的标准。①急性起病,有吹风受凉史或病毒感染史;②主要症状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或不伴耳后疼痛、泪液分泌异常;③头颅MRI排除脑干梗死等继发原因。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针灸学》[9]的相关标准。①起病急,常在受寒后发病,常有先兆症状如一侧面颊、耳后疼痛等。②主要病症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瘫痪,患侧额纹变浅,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③病症分两种类型:风寒证常有受寒史,且舌淡,苔薄白;风热证常有发热史,舌红,苔黄腻。
2.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分期标准
本病起病急,一般根据病程分为4期:①病程在7 d以内为急性期;②病程在7~15 d为稳定期;③病程>15 d~3个月为恢复期;④病程在3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者;②年龄 18~70岁,且为首次发病者;③病程处于急性期,且在入院治疗前及在院治疗期间没有进行本研究治疗以外的其他治疗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如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面神经外伤等;②有出血倾向、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③不能耐受电针的患者;④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由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45826,0.25 g/支),0.25 g/次,1 d 2次,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周后停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由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70007,20 mg/支),100 mg/次,1 d 1次,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周后减为60 mg/次,1 d 1次,2周后停药。血栓通注射液(由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Z20025652,0.25 g/支),0.5 g/次,1 d 1次,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周后停药。甲钴胺片(由卫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30812,0.5 mg/片),0.5 mg/次,1 d 3次,口服。同时给予红霉素眼膏保护角膜,补钾补钙及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激素引起的低钾、低钙及胃黏膜损伤。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取穴:太阳、阳白、颊车、地仓。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操作方法:使用1.5寸及1寸的一次性针灸针(由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苏械注准20152200225),电针仪为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由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G6805-1A型),电针治疗时机为发病3~7 d。针刺时,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穴位周围皮肤消毒,面部穴位采用平刺或斜刺,针刺操作完成后连接电针仪,输出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有轻微肌肉收缩为度,每次治疗时间20 min。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2周后停止输液,继续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组继续电针治疗,1 d 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在治疗前及3个疗程后进行面神经功能检测。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30天进行面神经功能检测。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按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关于面神经功能的评分标准[10]。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动态观评分-面神经静态观评分-并发症评分。面神经功能与总评分正相关。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10]的标准。痊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达到47~50分。显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提高15分以上。有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总分提高5分以上。无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提高不足5分。有效率=(痊愈例数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分,
9 讨 论
面神经麻痹也被称为面神经炎,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瘫痪,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按照病因分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和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多由潜伏在面神经节的病毒被激活引起。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有自身免疫反应、肿瘤、创伤性、中毒、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等。本研究主要研究急性期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机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虚弱,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之症[11]。治则为疏风散邪、通经活络。《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本研究中选取穴阳白、太阳、颊车、地仓,其中阳白为足少阳胆经的面部经穴,太阳则为经外奇穴,颊车、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通过针刺以上穴位能起到活血通络、祛风化瘀的作用。
西医学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感染等原因导致面神经发生急性炎症。在急性期会出现水肿等炎症反应,尤其在茎乳孔出颅的位置易出现神经卡压而加重病情,故急性期应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减轻受压至关重要。本研究中选取的为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故常规治疗中均包含激素治疗。
已有研究[12]证实,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确切,有效率多在90%以上。电针是在针刺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良,通过脉冲电流的方式,使针感持续作用于穴位,从而使经气不断行走于经络之间,使得气血正常运行,进而经络得通。此外,电针治疗可使面部瘫痪肌肉被动运动,改善其微循环,促进瘫痪肌肉的新陈代谢,并有减轻神经水肿的作用。研究[13-14]表明,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进行电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并且缩短治愈时间。但是,对于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进行电针治疗仍存在争议。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电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P<0.01)。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介入电针治疗有利于患者面瘫症状的改善,整体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