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对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
2021-09-23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动脉血管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致残、致死率较高,是威胁人们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1-2]。介入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的主要疗法,较单纯动脉溶栓治疗更具优势,血管再通时间更短[3-4]。Uno等[5]研究发现,但急性脑梗死血管溶栓或取栓治疗具有一定治疗时间窗。及时疏通闭塞血管,促进血流灌注,缩短缺血时间是急性脑梗死救治的基本原则,在采取介入取栓术救治时需加强护理干预,优化救治流程,以尽可能提高救治效果。本研究在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病人中采取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旨在探讨其对临床救治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赣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实施常规急救模式期间收治的43例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病人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病人43例为研究组。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诊断标准,且为动脉闭塞;②年龄18~80岁;③行介入取栓术治疗;④对本研究知晓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①具有脑血管疾病史;②存在脊柱、颅脑手术史;③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闭塞;④合并增加出血风险的疾病;⑤伴有未能控制高血压;⑥伴有脏腑器官功能障碍或凝血异常。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女19例,男24例;年龄43~78(59.27±4.81)岁。研究组:女20例,男23例;年龄42~78(59.33±4.75)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室急救护理模式:常规准备急救药物、器械,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术后做好生命体征、并发症监控等。研究组采取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1.2.1 建立路径化急救小组 建立由护士长、高资历(工作时间>5年)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小组,由主管护师为组长,护士长负责统一管理,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7]为指导进行专业培训。
1.2.2 明确护理职责 查询相关科研资料,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8]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9]为基础,根据导管室救治流程制定护理方案,明确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规范,以及护理人员的职责及工作内容,制作成表,粘贴在显眼处。
1.2.3 实施干预 ①术前护理:专人负责急救药物、器械管理,将急性脑梗死急救所需药物均装于专用药品箱中,定点放置,确保术中耗材一站式供应;详细记录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情况,做好气管插管、导尿管留置、静脉通路等通道准备,尽可能提高救治效率。②术中护理:专人负责协助医生进行手术、监护吸氧、病情监控等,造影后注意病人心率、面色、呼吸等监测,确定是否出现变态反应;术中用药、支架取栓期间加强血压、心率、瞳孔、意识等监控,确定是否出现脑水肿、血管破裂、颅内压增加等,一旦出现,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手术过程做好详细记录。③术后护理:持续进行各指标监控,注意穿刺点的加压管理,预防出血;将手术护理记录单与病房护理人员交接,按规范填写,确保无缝衔接。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开包(耗材准备至开包时间)、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急救设备、监护吸氧等流程所用时间及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时间越短说明救治效率越高。②术后颅脑CT检查,应用脑梗死溶栓试验分级评估再通情况[10],Ⅲ级为完全再通,Ⅱb级为部分再通,0级为完全闭塞。血管再通率=(部分再通+完全再通)/总例数×100%。③随访至术后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11]评估神经恢复情况,0分:无症状;1分: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2分:轻度残疾,但可自理;3分:中度残疾,需适当照护;4分:重度残疾,需他人照顾;5分:严重残疾,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救治效果:0~1分为优,2分为良,3分为一般,4~5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救治效率比较 单位:min
表2 两组病人血管再通率比较
表3 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3 讨论
介入取栓术是救治急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可通过取出血管内血栓达到开通血管目的,且病人预后好[12-13]。有研究发现,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率高,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14]。然而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是决定病人救治效果的关键,救治耽误时间越长则救治成功率越低[12]。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治疗预后与完全血运重建相关,如何有效缩短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提升血管再通率,是当前急性脑梗死急救护理工作的重点[15-16]。
传统急性脑梗死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被动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根据要求执行护理操作,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及安全隐患[17]。路径化导管室护理集合循证护理、系统管理等优点,以介入取栓术开展的各个环节为基础,加强薄弱环节的护理管理,以救治时效性优化护理流程、制定护理方案,提高导管室护理质量[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病人开包、建立静脉通路、准备急救设备、监护吸氧及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及救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能够提升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病人临床救治效果。在介入取栓术病人中采取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通过对术前准备、术中救治及术后监护等流程制定路径化护理方案,加强人员管理、急救器械及药品管理,优化急救流程,最大限度利用医疗资源,利于导管室护理的高度配合。术前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及分工,制定标准化护理流程,促使导管室护理有据可循,提升护理配合度,减少护理不当、重复操作、器械准备延误等导致的时间浪费,利于提高救治效率。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多样,不同病情病人对术中药物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20-21]。临床配备专用药品箱,备齐急性脑梗死救治所需各种药物,分类进行管理,能够缩短术中用药时间,保障用药有效性,加速血管再通,提高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提升救治效果。李红霞等[22]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术中应用路径化护理急救方案能够减少护理差错,争取手术时机,提高救治成功率。此结果与本研究具有一定相似性,进一步证明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在急性脑卒中介入取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但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复杂,不同年龄、性别、病因病人病情各异,这对取栓术围术期具体操作及护理也提出更高要求。临床还需不断优化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以最大限度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术病人采取路径化导管室护理方案,能够提升救治效率,缩短血管再通时间,促进血管再通,提高救治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