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9-23杨德胜李必强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7期
关键词:参数设置低剂量螺旋

杨德胜,冉 勇△,李必强

(1.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53;2.重庆市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4)

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病理改变,与多种病理原因共同作用有关,除了肺内病变,还可侵犯其他组织[1]。目前医生学者对其具体发病原因尚不甚清楚,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因此提高肺结节早期检出率的方法探索是目前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对肺结节的诊断,目前临床常采用CT技术,尤其是多层螺旋CT技术,其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应用优势,获取图像直观、清晰,肺结节的临床诊断效率更为理想,在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也有广泛应用[2]。虽然CT能清晰展示病变细节、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但其检测剂量的多少尚无准确标准。临床将多层螺旋CT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中,可发现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3]。由于常规CT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易对患者身体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CT逐渐成为治疗检查中的最大辐射源,减轻CT检查的辐射剂量势在必行。在减少CT辐射量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低剂量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从多方面进行权衡。有研究表明,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相比,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的质量在可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明显减少辐射剂量,且对于直径<2.0 cm的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具有一定的诊断特征性[4]。因此,本研究选取本院140例患者,探讨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中采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40例经常规CT显示肺结节的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 (1)对两组患者进行CT扫描(64排128层螺旋CT):对照组于常规CT平扫后,采用常规剂量(150 mA)多层螺旋CT扫描,由肺底扫描到肺尖,尽量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扫描,时间约12 s,进行容积数据扫描。扫描参数设置:管电流设置为150 mA,管电压设置为120 kV,重建矩阵设置为512×512,螺距1∶1,层厚及层距5 mm。研究组于常规CT平扫后,实施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设置:管电流设置为30 mA,其他参数设置同常规剂量扫描。(2)图像处理和分析:CT扫描结束后,对CT图像进行分析,参数设置:选取纵隔窗窗宽为320 HU,选取肺窗窗宽为1 000 HU,设置窗位为-600 HU,可根据患者实际适当调节。(3)比较不同扫描技术下患者受辐射剂量:记录CT剂量指数(CTDL)、CT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4)比较两组CT图像质量:由2名资深的影像学医生对全部图像进行分析并分别进行评分(双盲),采用Likert评分法进行打分,2位医生意见一致则直接记录得分,意见不一致时则通过协商或由第3位高年资医生进行评判后给予评分。(5)准确记录两组患者的肺结节形态特征、肺结节直径大小、所受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观察指标 (1)肺结节形态特征;(2)肺结节直径大小;(3)辐射剂量;(4)图像质量。

2 结 果

2.1两组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分析 经检查共确诊94例,其中58例患者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诊断,4例患者接受短期抗生素治疗。治疗后,经复查提示病灶缩小或消失,临床诊断为炎症;另有26例患者未经过病理确诊,通过2次以上常规剂量CT扫描确诊。两组空洞、钙化、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粘连及支气管充气征等征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结节形态学特征比较(n)

2.2两组CT扫描肺结节直径比较 对照组肺结节直径[(10.76±5.49)mm]与研究组[(10.62±5.16)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4,P=0.831)。

2.3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比较

2.3两组患者图像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比较(n)

3 讨 论

肺结节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类型,疾病发病多数由肺部炎症或肿瘤等诱发。除侵犯肺组织,还可累及淋巴结、皮肤、眼部等。目前对肺结节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可能与真菌、病毒及细菌等感染相关[5]。肺结节的治愈率与其早期明确诊断率密切相关,提高肺结节早期检出率有助于提升治愈率。因此,许多学者与临床医生都致力于提高肺结节早期检出率的方法探寻[6]。

目前,临床常通过影像学技术诊断肺结节,诊断效果较好,尤其是CT及多层螺旋CT的应用,更是大大增加了肺结节的检出率[7]。多层螺旋CT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诊断和检查手段,其分辨率高、影像清晰直观、可重复操作性好、安全性高,在疾病诊断或鉴别中都有较高应用价值[8]。多层螺旋CT筛查诊断的应用有利于肺部早期病灶的发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多应用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尽管对肺结节的诊断效果优于X线片,但其辐射量高出近百倍,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一定危害性[9]。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单次辐射量不至于使患者产生明显不适,但辐射将随检查次数增加而积累,并最终可能对机体造成危害,如恶心、脱发,甚至不孕不育等。累积的CT辐射剂量将提高人群中癌症发病率,部分患者由于频繁接受CT扫描导致患肿瘤潜在风险升高,受到过度辐射性检查的风险可能超过受益情况,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检查。辐射剂量每增加1 mSv,恶性肿瘤发病率将增加5/10万,因此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呼吁各种放射性检查需严格遵循“合理低剂量”原则[10]。降低CT扫描剂量则成为趋势。

目前,临床针对低剂量多层螺旋CT胸部扫描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多数集中于对扫描诊断敏感性的判别上,在肺结节等疾病扫描诊断形态特征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多层螺旋CT在肺结节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结节检出率、结节直径及病理诊断符合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证明低剂量扫描同样能够获得清晰的扫描影像,不会影响疾病诊断[11]。有研究人员应用多层螺旋CT对8个毛玻璃结节和实心结节进行扫描,认为将CT参数设置为管电压大于80 kVp、管电流为80 mAs,可以满足准确测量肺结节直径和体积的要求[12]。有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清晰度较高,利于观察肺部组织具体病变部位细节,分析是伴随间质性肺炎、混合性病变及支气管炎症等[13]。低剂量螺旋CT在肺部良性结节患者中具有较佳的诊断价值,同样,其在早期肺癌患者中的诊断亦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中以肺腺癌的早期诊断更为明显。目前,胸部X线诊断在临床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其临床诊断效力不高,其对于疾病的漏诊及误诊发生率相对较高。常规剂量CT扫描是临床良恶性肺结节诊断的另一大常用影像学技术,其对疾病的筛查诊断效果较胸部X线明显优化,但是其放射剂量较高,对患者身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可能性。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应用同时解决了辐射剂量及诊断效力的问题,对肺癌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14]。

目前,临床上对肺结节的发现率较为理想,重点问题在于如何提高肺结节的定性诊断[15]。在对肺结节进行定性时,通常根据肺结节的直径大小与形态学特征(如胸膜粘连征、毛刺征、分叶征、空洞、钙化、空泡征等),良恶性结节生长速度、形态学差异性十分明显。在本研究中,两组在识别肺结节密度不均、分叶征、钙化、毛刺征和空泡征等形态学征象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多层螺旋CT在定性诊断肺结节时,常规剂量与低剂量的临床价值相近;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在肺结节直径测量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CT扫描肺结节可对肺结节的大小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本研究中评价图像质量采用了Likert评分法,两组患者图像评分各得分段比例均无明显差异,说明降低管电流以后,图像质量并未受到明显影响,本研究中,低剂量CT管电流设置为30 mA,与大多数研究一致,但关于管电流的参数设置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空间;研究组患者CTDL、DLP、E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低剂量CT能明显减少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肺部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显著降低了检查中对人体的辐射,具有较高的实用性[16]。

综上所述,低剂量多层螺旋CT能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对患者健康影响更小,同时图像质量、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及结节直径诊断方面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无明显差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受研究局限性,在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增加薄层扫描,探究相关剂量问题及其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

猜你喜欢

参数设置低剂量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CT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逃生疏散模拟软件应用
蚁群算法求解TSP中的参数设置
RTK技术在放线测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