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林特小组活动对出现医疗纠纷的医护人员焦虑情绪的改善效果

2021-09-23谢淑敏徐赞新沈嘉勇计光跃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7期
关键词:音乐疗法巴林医患

王 瑱,谢淑敏,徐赞新,沈嘉勇,李 文,计光跃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综合接待办,上海 200072)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愈加紧张,医疗纠纷愈发频繁。面对不容乐观的工作环境,医护人员普遍出现焦虑情绪,身心健康急需受到关爱。巴林特小组活动便是一种有效缓解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干预措施。

巴林特小组活动由精神分析学家BALINT创建,原先是一种在家庭全科医生群体中开展的小组讨论活动,以帮助他们发现、解决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培训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理解的心理训练方法。一个巴林特小组由8~12人组成,分周期定期召开,一次讨论的持续时间在60~90 min,成员在小组讨论中列举其在医疗工作中遇到的有关医患关系的经典案例,就案例本身进行一系列客观分析、换位思考、共情等[2],通过体会当事医务人员、患者、患者家属等多方心理,让医务人员理解患方情绪与行为、审视自身的心理与表现,从而提高与患方的沟通交流技能,缓解自身面对医患矛盾的精神压力。

随着巴林特小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巴林特小组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与支持,欧洲各国纷纷成立巴林特协会。1975年,巴林特国际联盟(IBF)成立,如今成员国已达20多个[3]。中国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始于2003年,由德国专家引进,并逐步在国内医院的疾病治疗中展开了实际应用。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巴林特研讨会[4],至今已连续召开9届,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广大医疗工作者由此了解、认知巴林特小组活动,并在各自的医院进行实践推广。得益于巴林特小组的广泛应用与良好效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有效维护与提升。

本研究针对在医疗纠纷中产生焦虑情绪的医护人员,在引进音乐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开展常规心理健康辅导或巴林特小组活动,研究开展常规心理健康辅导或巴林特小组对医疗纠纷当事人的情绪影响作用,探索巴林特小组在缓解焦虑情绪方面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自愿报名原则,选取2017-2020年本院全体医护人员中因医疗纠纷而产生焦虑情绪的12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0名和巴林特组60名。两组科室分布、年龄、性别、入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在医疗工作中出现医疗纠纷(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与患方间产生、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认知而导致的纠纷),SAS评分≥50分的医护人员。排除标准:除医疗工作、医疗纠纷外出现的其他原因(如自身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生活压力等因素)产生焦虑情绪的医护人员。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成员定期开展音乐疗法,频率为每周1次。音乐疗法采用被动音乐疗法,从美国音乐治疗协会推荐曲目中选取每次治疗所播放的音乐列表,音乐疗法开始时,由治疗师为组员播放音乐,并引导组员进行联想、冥想、深呼吸等活动,音乐音量控制在50~60 dB,一次音乐疗法时长为60 min[5],同时给予频率为每周1次的心理科常规心理健康辅导。巴林特组:与对照组共同进行音乐疗法。同时组织该组成员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频率为每周1次。小组活动开展时,首先由具有巴林特小组活动经验的培训教师向巴林特组成员介绍巴林特小组的概况与操作流程,接下来将60名组员按10人一组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把控讨论的话题方向与时间,每次小组活动总时长在60~90 min。巴林特小组的具体流程分为五步,具体如下。(1)暖场:组长向组员征询他们在医疗工作中是否经历过令人印象深刻或给其带来精神压力的医疗纠纷,并从中挑选典型案例,请案例提供者详细讲述;(2)案例讲述:案例提供者详细讲述案例的全部过程与细节,并表达自身意见与感受;(3)提问:其他组员针对案例事件进行补充提问,由案例提供者回答;(4)讨论:每位组员根据自身理解与感受对此案例进行发言,再集体讨论,可通过角色扮演、共情、假设等方式,体会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旁观者等不同立场的心理感受,讨论案例中人物做出行为选择的合理性与缺陷性,并总结今后面对此类事件的正确心态;(5)总结:组长对此次案例讨论进行经验总结,组员也可进行补充。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干预1个疗程后评价效果。

1.2.2观察指标 SAS共有20道题,每道题有4级评分,主要代表题目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度。被测试人根据自身情况填写表格,最后将20道题的各项得分相加得到总粗分,再将总粗分乘以1.25可得到最终的标准分,即标准分=总粗分×1.25。标准分低于50分即表示情绪正常;≥50分表示焦虑,其中50~60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6]。对于符合条件的入组医护人员,以上指标均于干预前后各检测1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变化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SA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下降,干预后巴林特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分)

2.2两组干预后去焦虑情绪发生率比较 巴林特组干预后去焦虑情绪发生率[76.67%(46/60)]高于对照组[51.67%(3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情绪程度比较 两组干预前焦虑情绪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焦虑情绪程度均呈现改善,且干预后巴林特组焦虑情绪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情绪程度比较(n)

3 讨 论

3.1巴林特小组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人精神、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医患关系愈加容易紧张化、对立化,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医护人员在承受工作压力的同时,更需面对安全压力与心理压力。在首次进行的巴林特小组交流过程中,大部分医护人员面对医疗安全事件,均表达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由此可见,广大医护人员面对医疗安全事件与不和谐医患关系时,的确存在较大精神压力,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且单纯靠自身能力无法排解此类负面情绪。因此急需外界干预与治疗,巴林特小组作为一种经各方研究与证实过的、可有效解决医生、临床护士、专科护士等各类医护人员心理危机的心理训练方法[6-8],将其应用到情绪焦虑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因医疗安全事件而焦虑的医护人员群体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3.2巴林特小组的有效性 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及面对医疗安全事件时,医护人员很容易出现担忧、恐慌,甚至自责等负面心理,并持续陷入情绪低谷中而无法自拔。巴林特小组首先通过创造良好的倾诉环境,让医护人员在倾诉过程中获得负面情绪的释放与梳理;其次在讨论环节中,医护人员可通过理性分析、换位思考、移情等方式,认识到自己在医疗安全事件中行为选择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理解患方的情绪与行为,从而摆正心态,避免陷入情感裹挟与精神焦虑;最后,通过整个小组讨论活动,医护人员可获得同事的情感共鸣与支持[6]、提升医患沟通的技能与技巧[6]、提高医护人员立场上与患方的共情意识与能力[7],从而安抚与转换焦虑情绪,尽快开始正常工作。

3.3巴林特小组的优越性 由本研究结果可得知,对照组所采用的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情绪安抚作用,然而对于发生医疗安全事故医护人员的焦虑情绪,音乐疗法并无强烈的聚焦性与专业性。相比之下,巴林特组在采用音乐疗法的基础上,引进巴林特小组活动,有效针对其产生焦虑情绪根本缘由,即医疗安全事故或紧张医患关系进行解读与交流。结果显示,巴林特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即增加巴林特小组活动后,医护人员焦虑情绪减轻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音乐疗法。同时,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巴林特小组的优越性也得到了讨论与证实。杨辉等[8]指出,在目前的全科医学教育方法中,没有其他方法能像巴林特小组这样主要针对全科医学的医患关系问题并给全科医生如此安全的支持。相比于其他心理训练方法,巴林特小组活动更加注重换位思考与小组间成员的互动过程,更加重视倾诉者的情绪输出[9]。

综上所述,针对出现医疗安全事件而产生焦虑情绪的医护人员,巴林特小组活动以其必要性、有效性、优越性在维护此类医护群体的工作中取得不可或缺的地位,为广大医护人员群体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音乐疗法巴林医患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艾灸、穴位贴敷联合五行音乐疗法防治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法拉利包揽一二名 周冠宇首秀获积分——2022F1巴林大奖赛
音乐疗法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应用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音乐疗法或有助于治疗痴呆
理性沟通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巴林连续驱逐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