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紧抓大学生心理多样化推进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2021-09-22周瑞轻
周瑞轻
摘要: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态势的持续升温,文化霸权与文化输入侵蚀着我国年轻一代的思想,本项目以深入探究大学生心理,对新时代大学多样化心理进行剖析梳理,从大学生角度寻找缘由把科学理论指导,推进高校大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思想发展,从思想上发掘推进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高校;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需求与推进高校意识防控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取得突出成绩,但仍无法摆脱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社会变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渗透带来的巨大挑战。目前主流的思想教育过于单一,极易忽视大学生心理需求多元性,从而导致主流意识价值缺乏有效的心理基础;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呈现表层化状态,教育目标体系模糊,对于大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难以起到引导作用。因此,着力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与思想意识防范教育契合发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
(一)大学生心理需求与高校意识防控教育契合面临的时代挑战
随着世界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国际斗争交锋激烈、经济复苏呈现乏力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在夹缝壁垒中脱颖而出,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便利,抓住中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群体[]。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国内同样也存在不少风险和挑战。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多样性对如何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需求与高校意识防控教育契合的优势
心理需求与意识导向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导向,高校意识风险防控教育才能直戳要害,对症下药,两者相辅相成,构建紧密的关联性。以大学生心理为基点,找寻梳理心理共性,渗透融合到高校意识防控教育之中,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推动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主流政治思想和高尚道德品德,提升阵地管理能力;更好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体制,推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需求探索模糊对高校意识防控造成的弊端。大学生受新思想的冲击下形成多元化心理需求,拜金主义、饭圈文化、娱乐至死、学习无用论等错位思想影响着年轻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念,建立高校意识防范机制,受到社会关注。以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高校心理教育存在表层化,大多停留于调节稳定情绪,缺乏对认知和价值的引导。其二,高校意识防控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缺乏明确的教育体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下意识防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薄弱环节,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认同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相对单一,存在“认同危机”的倾向。
二、大学生心理需求与高校意识防控教育契合的探索
(一)树立符合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创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变化,找准突破口,建立学生与高校之间上下联动的教育模式,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大学生的思想偏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青年。
(二)明确两者共通点,找准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支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意识防控风险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建立制度保障体制,规范创新思想教育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基点推动高校意识防控机制的创新发展。
(三)探寻新的文化模式,外来文化冗杂新奇,作为刚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无法分辨接收信息的有效性。对于“旧”教育体系存在排斥心理,针对这一现状,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以起到反作用力,在坚持主流教育模式之下,从基层寻找缘由把科学理论指导,以具有多样化、通俗化、趣味性的形式,推进高校大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顺应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教育实践形式更易于起到思想培养的目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思想入脑入心。
(四)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营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意识防范教育契合的育人环境,第一,加强高校组织引领能力,顺应新形势,创新教育教学,重视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构建文明校园文化氛围。第二,重视课外实践的临感效应,增强实践活动趣味性,强化第二課堂的感染力,打破大学生心理壁垒,引导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思想素质,建立健全高校防控体系。
结束语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对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重要性,推动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落地生根。针对大学生心理思想状况为研究前提着眼于高校意识防范风险的事实需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大学生心理需求与高校意识防控教育相契合符合教育在实践中寓于融合、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顺应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将科学合理的理论机制转化为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意识形态治理效能,为高校意识防范风险体制机制提供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唐志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2]徐国民,胡秋玲.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1):35-42.
备注:邯郸市政研会2021年立项课题“探究如何紧抓青年心理多样化推进高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课题编号:HDSZKT-20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