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探析

2021-09-22宋晓瑛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

宋晓瑛

摘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存在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秦朝正式建立,在西汉得到巩固,发展到隋唐不断完善,北宋时期加强,元朝出现新发展,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公元1912年结束。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地方听命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于皇帝,皇权至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探析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具体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实行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决策,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于一身 ,行使权力时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来说的,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根源:中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的统一。

(二)政治根源: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反抗。

(三)思想根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政治基础:战国时期,国家局部统一的政治局面以及秦朝实现“大一统”局面,为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

(五)其他根源:中国古代中原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客观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骚扰。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制度付诸实行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左右秦国商鞅变法的推行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二)秦朝正式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此来巩固对秦帝国的统治。主要实行:“皇帝制度”,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这样的制度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三)西汉巩固

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了挑战。汉景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实行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外朝制度”来削弱相权和加强皇权,此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巩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四)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中央与地方,皇权和相权的矛盾。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和中央机构的权力,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五)北宋加强

北宋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中央政府把地方的军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太过于专制集权,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尖锐和严重的社会危机。

(六)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一统。为了巩固统治和管辖广阔的疆域,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一措施,既巩固了统治,又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对古代郡县制的重大创造,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陪侍机构内阁,地方废除了行省制度,设三司,编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后增设南书房和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八)公元1912年结束

公元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新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从战国的秦国到公元1912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在不断削弱直至被彻底废除,中央权力在不断加强,但地方权力在不断的削弱。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积极方面:第一,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于领土完整;第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方面:第一 ,皇权专制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二,思想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的灵活性和压制了创造力;第三,到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型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四,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的风气。

结束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了两千多年,它的形成和发展和中国古代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政治体制利弊并存,在一定时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脚步,但在一定时期内又阻碍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正印证了学习历史要用辩证法的眼光看待发生过的每一次事件,以史為鉴,继往开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1).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1).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1).

[5]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7).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
浅谈中国古代玩具中的物理现象
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的忧患意识研究
溯源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
略论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其实践
中国古代的律文解释与近代的刑法法条解释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