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影响

2021-09-22刘巍袁森林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左传影响

刘巍 袁森林

【摘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恰当的叙事视角,记叙了春秋二百余年间的历史。《左传》的叙事视角可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这三种视角的综合运用,构建了春秋的完整语境。本文结合《左传·僖公》的具体内容探讨了这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左传》;叙事视角;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04-02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认知框架下先秦叙事语篇建构模式研究》(L18BYY006)。

一、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讲述者在叙述故事时对事件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立体化的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人事行为序列。这里所谓的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 ①

《左传》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微言大义,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左传》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

二、叙事视角在《左传》中的运用

(一)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②也就是说作者对发生的历史事件全知全能。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需详尽地记叙发生在鲁国以及诸侯之间的重大事件,这必然需要全知视角来进行描述。作者在叙述时,会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人物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以及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各类隐秘之事。因此,《左传》在整体上呈现出大量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运用。

1.全面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情状

如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四大战役之一,也是描写战争场面的名篇。作者详细交代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及影响,更写出了交战双方的指挥者、参战者的计谋和心理活动。

作者先从晋国写起,“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接着记叙了中军元帅先轸为晋文公出谋划策的一段话。接下来作者又将叙事的视角转向了楚国,楚国君臣离心,将帅骄横,“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通过对晋、楚交战双方全知性的叙述,提前预示了战争的结局。最终晋打败了楚国,“楚右师溃”,继而“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在这场战役中,作者无所不知,从子玉战前的梦境,到晋楚两国交战前的准备以及战争的经过,楚国失败的原因,子玉的自刎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读者如临其境。

2.全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命运

作者运用全知的视角,揭示了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对话等方式表现人物的特征。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事件中,就刻画了一个性格饱满、智谋无双的贤相形象。

僖公四年春天,齐侯率军队伐楚。楚派使臣询问原因,齐国的国相管仲说出了三条理由,第一个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这里充分体现了管仲的外交主张,凭借“尊王攘夷”的旗帜,用诸侯长的身份,讨伐对天子不敬的人。第二个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第三个是“昭王南征而不复。”其实昭王南征是在几百年前,这三个理由都是齐伐楚的借口。但管仲却能由近及远、有理有据地陈列出来,这种作者全知视角的叙述,让读者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背景更为清楚的理解。

3.揭示宫闱秘事和人物间的隐秘关系

《左传》中既有恢宏的战争场面描写,也有宫闱闺阁的私密对话,通过这种全知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如僖公四年,献公宠姬骊姬与中大夫合謀陷害太子申生,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如此隐秘的事件,作者却记录得这样详细,这是典型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运用。

这种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可以增加叙事的广度,揭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因果联系,但是也正因为作者的这种无所不能,削弱了叙事的可信性,读者的再创作空间也有限。

(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的运用

《左传》叙事虽然在整体上采取第三人称全知的叙事视角,但是在局部也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作者借助事件中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一切,通过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及人物行动的叙述来推动情节发展。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的逃亡”这部分就很好地运用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在这个叙事片段中,作者对世界的感知与重耳的感知相重合。作者的视角寸步不离地追随着重耳的行踪,从蒲城到狄、曹、宋等。视角的限知,使晋公子重耳的逃亡之路描写具有清晰的层次和顺序,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展开,先描写地点再叙述事情。作者在此处选择了限知视角,写出了重耳逃亡的经过,又设置悬念,增强了文本叙述的波折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

限知视角的运用,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文本的真实感,并且在限知视角外,留下了许多叙事的暗示性空白,给予了读者自由想象与创作的空间。

(三)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运用

在纯客观的叙事视角中,《左传》的叙述者常常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记录者的位置,因而作品呈现出的是犹如生活原貌般的过程和人物行为,叙述者主观想法常常是隐藏在场面和对话之后,有时也会以“君子曰”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如僖公三十三年“晋、陈、郑伐许” 就是一篇典型运用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的历史片段。其中,“晋、陈、郑伐许”事件笔墨不多,仅用一句话带过,但是作者仍然交代了战争的原因,“讨其贰于楚也”。接下来作者又以旁观者的身份,记述了楚伐郑的情况。并交代了事件的细节和结果,“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在讲述过程中,作者通过简练的笔墨、客观的视角,平铺直叙了一个历史事件。

《左传》中这种纯客观性叙事视角的运用,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构建了春秋这一时期的客观语境,更符合编年体史书的特点。同时作者为了保持客观叙述的效果,将自己的情感态度隐匿其中,有时会借助事件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也会用“君子曰”等形式发表主观评价。《左传》中这种评论方式的出现显示了历史编撰者主观意识的增强,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也使读者更清楚事件的情况、人物的善恶,从而达到微言大义的效果。不过从整体来说,这种“君子曰”评论形式所占比重不高,并不抢占《左传》总体“客观叙述”的地位。

纯客观叙事视角的运用,增强了事件的可信性,构成了春秋的完整语境,作者独立在事件之外,隐匿在事件之中,以相对客观的视角,记录人物的言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让读者觉得客观公正,更易相信。

三、《左传》的叙事视角对《史记》的影响

《左传》多个叙事视角的运用,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就借鉴了《左传》叙事上的特点。

《史记》中充分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如在“项羽本纪”中,记叙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悲歌慷慨。事实上追兵当前,性命攸关,逃命都来不及,又怎会饮酒作诗,即使真作诗,又有谁听到,即使有人听到,又有谁会有闲暇记录下来,这无疑是作者全知视角下的虚构之笔。但也正是这全知视角将项羽末路,与虞姬生死诀別的故事写得哀婉动人,情节饱满,前后文承接更加合理。

《史记》中也有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表达方法,使作品中的人物获得了生命力。如“淮阴侯列传”中以韩信的视角写出了从承受胯下之辱的少年到封侯拜相、衣锦还乡最终又死在了偏殿,通过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叙述,展现了韩信的内心世界,让人物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刻画了深刻的人物形象。并且《史记》也继承和发展了《左传》中“君子曰”形式,出现了“太史公曰”的形式,这使得史学的叙事视角更加多元化、叙事层面更具立体感。

总体来说,正是《左传》多视角的运用,成功地为读者展示了春秋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记录了春秋列国的兴亡变迁和诸侯争霸。三种叙事视角的灵活运用,也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注释:

①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②申丹:《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国外文学》1995年第2期,第4页。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申丹.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J].国外文学,1995,(2).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刘巍.《左传》中的战争语篇描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刘巍,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篇语言学。

袁森林,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左传影响
从善如流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左传》笔法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