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证券业的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1-09-22刘洋刘华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金融集聚证券业

刘洋 刘华

摘要: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作为中部崛起和支撑起长江经济带脊梁的关键节点城市,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使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武汉面临着缺乏金融核心板块塌陷以及缺乏金融竞争力等严重问题。本文利用数量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武汉应该借助证券业加强合作、精心布局、拥抱科技,以此加快其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步伐。

关键词:证券业;区域金融中心;金融集聚;路径

一、建设背景

根据湖北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武汉要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并且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武汉为长江经济带中游核心城市且被明确指出要发展金融保险,促进文化与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关键节点,国家要求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拓展开放平台,大力发展金融等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建立一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基地。”一系列的规划政策表明:国家重视并且支持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武汉作为长江中游的核心城市,与长沙、南昌两大长江中游核心城市相比较,其2020年重要经济指标中:GDP总量为15616.1亿元,稳居中部第一;本外币储存量为28658.9亿元,资金容量大;三产结构比例为2.3/36.9/60.8,第三产业基础较为良好;上市公司数量为85家,融资基础较好。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和内循环关键节点的战略地位,更有利于武汉产生集聚效应,利用优势政策资源和较为领先基础设施以整合长江中游地区乃至华中地区的金融资源,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二、建设依据

耿小烬提到,“金融集聚有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金融效率,过度的金融集聚将造成金融排斥与金融脱实向虚问题,缩小经济发展空间、滋生经济泡沫,不利于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如今我国的金融资源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其中以上海、香港的金融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国家在支持上海、香港建设世界金融中心的同时,过度金融集聚的问题和我国东西部金融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此时金融基础较好的武汉充分利用上海、香港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的适度分散和溢出效应,承接其转型空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完全符合自身定位,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选择。

黄奇帆提到的一个地方作为金融中心是不是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存贷款余额与GDP比值、上市公司证券化率、该省不良资产率、GDP增加值。根据各省市统计年鉴将进入QFCI指数的12个中国大陆金融中心通过K-聚类均值分析,得出如下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K-聚类均值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武汉属于第2类,并且武汉距该群的类中心距离为253.57297,同类型城市中的青岛、杭州、西安、南京,其中心距离分别为94.87754、143.31591、19.91842、213.99289,相较于武汉的类中心距离过大;武汉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标,特别是体现在贷款余额与本地GDP比值、存款余额与本地GDP比值和上市公司证券化率等三项指标,在该类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中部地区其他城市并未进入QFCI榜单。武汉顺理成章成为改善中部金融塌陷状况,实现各区域金融业协调发展的首选城市。

三、证券业建设现状及对比分析

证券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人券商的实力是衡量一个区域证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结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相关数据,将长江经济带上的三大区域金融中心成都、武汉、南京的法人券商汇总后得到以下数据,如表2。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武汉虽然只有两家法人券商,但是相比于成都的四家券商而言,无论是在总资产,还是净资产方面,武汉的两家券商基本和成都的四家券商相当,而且其营业收入高于成都,并且在交易佣金层面相较南京和成都的法人券商,具备绝对优势。这说明武汉的两家券商在质量层面具备相当的优势,但是在利润方面却远低于成都和南京法人券商,并且相较于同样拥有两家法人券商的南京而言,与南京的龙头券商华泰证券相比实力差距巨大,这同样体现了武汉的两家法人券商的问题在于缺乏明确的龙头券商,无法在全国范围具备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也存在着大而不强、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

然而,武汉具备成都、南京没有的一项新优势在于,最新设立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配额登记系统将设在武汉,作为首家全国性交易所和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中碳登的落户有利于武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作为金融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外延效应也有助于武汉市场拓展碳中和相关的股债为核心的资产业务,将会形成金融集聚效应,吸引相关衍生产品如碳期货期权、碳数据资产、碳概念股等都可能在具备交易所先发优势的武汉布局,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级别的交易资产类别,足以支撑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短期发展需求,同时在绿色金融的赛道上取得先发优势。

四、证券业助力加速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利用天元优势,打造货物定价中心

武汉居于国家中心,处于国家高铁网、航空网的中心,并且是国家双循环战略中京广发展主轴和沪蓉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强大的科技工业基础以及天元的地理位置使武汉具备成为国家定价中心的充分条件,是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同时利用好国家定位和政策倾斜,开拓全球化市场,在上海转型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接軌的背景下,利用上海转型所留下的空白发展成为国内定价中心。

(二)大力发展科技,与金融产业共同发展

科技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表现,也是金融产业的重要支撑。只有金融业和科技产业为首的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加速推动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共同繁荣。武汉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光芯屏端网”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维持着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在全国的优势领先地位,并且在积极探索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为首的重大创新领域。现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层面的支持,借助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在实体产业繁荣的同时,推动诸如汽车金融等一系列新型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以丰富金融产业,形成金融产业矩阵,从而实现科技与金融的共同发展。

(三)试点合作LME与互转CDR,推动人民币自由换汇

香港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继续大力推动全球化的同时,由于其自身业务范围的受限,需要拓宽其内地业务,而武汉目前缺乏相关的金融产业,尚未形成具备规模的金融市场,但武汉具有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优势,而且具备广袤的经济腹地,与香港形成互补关系。港交所旗下重要资产LME尚未在中国大陆开设交割仓库,武汉的先行试点有助于推动中国市场国际化,助力巩固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相融合。目前武汉有大量本地企业和在汉设立第二总部的非本地企業在港上市,若结合沪伦通优质经验,进一步开放沪深港通并扩大其权益范围,如试点与境外股份互转,将有利于优化企业投资者结构,让在外上市企业离主要业务服务主体更近,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四)培养金融人才,改善市场环境

人才是市场发展的重要活力,人才所在地也是市场的集聚地,而人才恰恰是武汉最为丰富的资源。针对作为人才导向性的金融业,可以利用好武汉一批经济金融强校,打造特色经济金融专业,加快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最为重要的是,人才没有市场和与之匹配的就业岗位也留不住人才,只有提供相应的人才岗位,才能在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留住人才,从而招揽金融机构入驻,但不能只局限于银行券商之类的金融机构,要同时引进诸如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形成相互服务关系,从而共同构建武汉金融市场,优化武汉金融市场环境,为武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增加驱动力,这样才能加速推动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成。

参考文献:

[1]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长江日报.2020-12-30.

[2] 吴丽萍,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对策与建议——基于与上海、成都区域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0(12):132-136.

[3] 耿小烬,金融资源分布、区域性金融中心布局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2020,36(2)87-94.

[4] 杨鹭,东北振兴背景下设立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0(5):90-97.

[5] 李小加,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J]理财,2019(10):73.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来源)电子商务专业数据思维与分析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名称)(项目编号:18GO53)的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金融集聚证券业
浅谈证券业供给侧改革
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证券业影响及对策探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抑制证券业洗钱风险的难点与对策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现状研究
机遇与挑战下互联网证券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