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部的语义分析及文化寓意

2021-09-22宫梦雪

今古文创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

宫梦雪

【摘要】古往今来,中国关于“玉”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朝代的变更,玉不仅见证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历史,时代也赋予了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玉”的语义场分析为主要切入点,《说文解字·玉部》中的字进行详尽的语义分析,共分为类属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针对同一语义场的共性和义素并且充分结合玉文化给予分析,通过玉部字进一步探究玉文化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说文解字》;玉部字;玉文化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106-02

“玉”经历过无数能工巧匠的雕琢,无数人的欣赏和诠释,在艺术和时代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融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可替代,所以至今为止,“玉”仍被世人视为珍物。“玉石之美”的说法起源于班固的《白虎通德伦·考黜》:“玉者,德之至也。”事实上,关于“玉”所代表的不仅有他自身的财富价值,其内涵更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现。

一、辞书中“玉”的释义

从“玉”的起源,最早出现的甲骨文来看,“玉”是象形字。甲骨文“玉”的中间是一根长长的绳子串连着上下中三片玉,两端绳子均有些外露。但随着沿袭和发展,金文和小篆“玉”的两端绳子不再外露。到了隶书时,因为中央的绳子不外露,从而导致“玉”字与“王”字写法相同,故为了区分则在“王”字右侧加了一点,变成了通用至今的“玉”字。所以现在大部分有“王”做偏旁的字,实则是为变形前“玉”,所以大多“王”做偏旁的字和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语大字典》中有关玉部字的收集数量共有600个,除第一个为“王”字外,其他大部分皆与玉有着密切的关系,流传至今仍继续沿用。《汉语大字典》中对于“玉”本义的解释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部首中所属的字皆为玉石或玉做的饰品,或者代指玉的颜色和声音以及与玉的制造工艺和雕刻技艺的动作有关内容等,这些玉部字代指玉制品的同时,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玉部字的大量存在彰显了它从古至今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美好寓意,它的现存也昭示着玉制品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以至于在当今时代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同时,在《说文解字》中,也有对于玉部字更为详尽的内容和注解,对于字形和字源的考究十分详尽。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玉”部共收集了126个,也对“玉”部做了极其明确的分类与解释。“玉”意为最美的石头,并且许慎在书中提到,玉有五品:仁,义,智,勇,廉,赋予了“玉”美好的昭示和含义。同时,对于玉部字的主要讲解也以此书《说文解字·玉部》为基础进行具体分析。

二、“玉”部的语义场分析

语义场理论是对语言学分析若干个共性和异性义素的重要研究理论方法,最早是由德国的特里尔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语义场是指义位形成的系统,由若干不表示彼此共性的义素和相应的表示彼此差异的义素连接在一起,让它们相互规定,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那么这些义位就构成了一个语义场。接下来,试以《玉部》为例,谈谈《说文解字》的语义场意识,运用语义场理论对《玉部》进行分析。

(一)“玉”的类属义场

类属义场中的义位代表着同类事物的各种对象,或者代表同类的现象和性质等。类属义场中的义位不必按照固定顺序排列,但却完整明确地概括事物的类型。对于玉部来说,玉的语义场以玉石为起点,发散出玉器、玉佩、玉饰等下属义场。下属义场具有上一层的义素,却也拥有着其特殊的义素。

在《玉部》中,“璙、瓘、璥、琠、巎、玒”等24个字均是由于玉的质地、颜色等多方面鉴赏分析的品质不同,也对它们有了不同的名称分类以便区分。如“璠、璵”则代表宝玉,最为珍贵的玉石,“瑾、瑜、璿、琳”则意为质量上乘的美玉,而“瓚、璑”等表示的则是对于一般品质没那么高,较次品质的玉石。此类字的出现也更有利于展现出古代人对于玉石鉴赏和最纯粹玉石的精细分类,也让玉石揭下它的神秘面纱,清晰明了其种类和品质。

“玉”部字不仅对于玉石的详尽分类,还对于玉器、玉佩等下属义场的部分有明确与精细的归类。因为玉石的美感,古人经常将它作为随身佩戴的事物或者装饰。《玉部》中,以玉为原材料所制作的玉佩则是“璬、珩、玦、琫、珌、璏、璗”。其中“珩”意为玉佩中的核心玉器,一般会处于玉佩的最上端,走起路时会限制行走。这也要求古代人戴上玉佩时会更加注意规矩和体态,恭敬而行,有效的约束和惊醒人们的走姿和礼仪。其次,玉石也经常会用在其他方面的装饰品和工艺品,如《玉部》中“珥、瑱、琫、珌、璏、瑵、璂、瑬”则是关于此类的汉字。由于社会阶层的逐渐形成,象征着财富和价值的玉石也渐渐被垄断,其工艺制作也更加精美,深受高位者的喜爱,也只有位高权重者才能镶嵌在武器和冠帽上饰玉。例如“琫”,《玉部》:“琫,天子以玉,诸侯以金”,指的就是佩刀上的玉饰,也昭示了玉在当时人们心中的象征与地位。另外,在古代玉石也被寓意着高尚、平安健康,象征着美好顺意,在祭祀、朝圣、宴会等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上常常会用到。《玉部》:“壁、瑗、環、璜、琮、琥、瓏、琬、璋、琰、玠、瑒、瓛、珽、瑁、瑞”就是将瑞玉和礼玉进行了分类,繁琐而庄重的礼仪文化与玉文化相互交融,不同等级的玉也象征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除了玉石本身外,关于“玉”部还有很多关于玉的品质、声音、颜色等相关属性的字。首先,《玉部》中的表示玉声的有:“球、玲、瑲、玎、琤、瑣、瑝”,特指玉器撞击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玉部》:“琤,玉声也,从玉争声。”在古代,佩戴玉饰的人们正是通过避免这种玉石撞击的声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举止。其次,《玉部》中,“瑛、琰、瑳、玼、瑩、璊、瑕、璀、璨”则是代表玉的色泽与质感。玉石在早期被用于工艺技术生产中,随着技术逐渐精湛和改良,不同方式与程度打磨玉石,其成色和品质也会变得截然不同。除此之外,随着玉制品的制作工艺逐渐精良,雕刻技艺逐渐精细化,玉石的花纹也有着明确的分类,《玉部》中,“瑑、珇、璱、瑮”则是关于此类的汉字。如《说文》中:“圭璧上起兆瑑也。”瑑代指的则是玉器雕刻而凸起的花纹。

(二)“玉”的同义义场

同义义场具备和基本义相同或相近的义素,但义场又有其他不用附加义的义位构成,与原基本义存在较小的差别和不同,但却使语言表达更加明确严谨,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具体的深意与指向,《玉部》中有很大篇幅,以下对其简要分析。

“玉”由于其出众的品质与美好的外观,往往成为审美的标杆,《玉部》中有“瑀、珢、璅、琎、瓒、璁、琂、璶、琟、瑦、瑂、璒、玗”等《玉部》的解释皆为“石之似玉者”,都是表示像美玉一样拥有高品质和美好外观的石头,因其出众的品质皆‘似玉’般,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广受收藏家的喜爱。除此之外,《玉部》中“玤、玪、璓、玖、玽”则是代表“石之次玉者”,显然价值如次玉般略输美玉,但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鉴赏价值。

同时,因为“玉”的财富价值,部分贵重的珍宝也为玉部,《玉部》中“珍、珠、玭、玟、瑰、玑、琅、玕、珊、瑚”皆是意为珍宝。如关于“珠”字,《玉部》中解释:“珠,蚌之阴精,从玉朱声,《春秋国语》曰:珠,以御火灾是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珠也予以了和玉相同的美好寓意,虽然它们并非玉石类,但却都有着与宝玉相同的主流地位和审美意蕴,深受人们的尊崇和喜爱。

除此之外,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对于治玉和赏玉也有了更加准确严谨的说辞。治玉方面,在《玉部》中,“琢、琱、理”则是对于治玉的明确说明。《玉部》中解释:“理,治玉也。”明确是初步对于玉石剖离的工序,但对于玉石更深层次的加工则是“琱、理”。《玉部》:“琱,治玉也。一曰石似玉。”“琱”是对于剥离的玉石进行再次加工,更细节的雕刻。这些玉部字的出现也彰显着古代对于治玉的过程更加精细化和工程化,形成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治玉系统。赏玉方面,《玉部》:“玩,弄也。”意为玩赏,后衍生意义为玩耍。但无论古代还是至今,玉石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巧夺天工的雕刻和纹理极具审美价值与意蕴。

(三)“玉”的反义义场

反义义场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义位构成的义场,其中基本义场有着共同的义素,但其中不同的义素则与基本义场相反或相对,突出表现其相反义素的内容。反义义场的存在与原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为突出原义相反的义素,更能突出其语义特色,活灵活现。在《玉部》中关于玉的品质中,则有美玉和朽玉的区别。《玉部》:“珛,朽玉也。”“珛”代指朽败的玉石,有疵点或瑕疵的玉石,这类字的出现也是源于古人对于玉石的鉴赏和喜爱。

三、总结

通过对于《玉部》中“玉”部字义场的明确与分类,可以看出玉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纵观古今,随着不断地发展与演变,玉也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完美地融入了传统文化与思想之中,承载了古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寓意,其共同点皆象征着美好的人与事,也彰显着人们对玉的欣赏与喜爱。也正是赋予玉的品质契合中华民族的主流审美观与价值观,因此玉文化也是对我国文明与发展的展现,随着对其不断地探秘与深究,玉文化也渐渐完美融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成就更优秀而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底蕴。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趙术宏.《说文解字》“玉”部字与古代佩玉习俗研究[J].汉字文化,2020,(15):73-74.

[3]侯月明.浅谈《说文解字》中的玉文化[J].兰台世界,2013,(36):21-22.

[4]张丽. 《说文解字》玉部字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13-117.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
论《说文解字》与基础教育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分析对汉字教学的一些思考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邑部》构形方式和书体演变研究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文化蕴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