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N2)期适形调强放疗区域淋巴结累及野照射和预防性照射的对比

2021-09-22沈纲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沈纲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N2)期适形调强放疗区域淋巴结累及野照射和预防性照射的临床效果,探究最佳放疗范围。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适形放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N2)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研究病例选择60例,依据照射方式不同,分为累及野照射组(观察组)、预防野照射组(参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毒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对比,观察组86.67 %与参照组76.67 %并无明显差异,生存率对比上亦无明显差异(P>0.05)。毒副反应方面,观察组20 %显著低于参照组53.3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N2)期予以患者淋巴结累及照射、预防性照射均能够满足临床需求,但累及野照射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少,故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Ⅲa(N2)期;适形调强放疗;累及野照射;预防性照射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5-0223-02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由于最佳手术时机错过,故而无法予以手术切除,为了有效增加患者生存期,临床中多采用放射治疗。以往临床中多采用预防性照射治疗方法,扩大照射范围,虽然达到了肿瘤控制目的,但毒副反应多,生存率降低[1]。随着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累及野放疗成为可能,但是对于两种照射治疗效果差异尚不清楚。基于此笔者就以上述两种照射方式的临床效果为研究目标,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适形放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N2)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病例选择60例。依据照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累及野照射)、参照组(预防性照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6.14±7.38)岁,ECOG[2]评分0分为14例、1分为12例、2分为4例;参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6.12±7.26)岁,ECOG评分0分为14例、1分为11例、2分为5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检验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病理学诊断确定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N2)期患者;②肺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均处于正常范围;③顺利完成综合治疗。

排除標准:①无法顺利进行综合治疗;②对研究存在抵抗情绪,不配合治疗;③肺功能、血常规、心电图检测存在异常患者予以排除。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综合治疗手段,并对患者进行围期化疗,在完成化疗两周期后,进行放疗。放疗采用synergy直线加速器6MV X射线(厂家:ELEKTA),采用适形调强技术进行照射。适当调整患者体位(一般取仰卧位),上肢上举,指导其调整呼吸(慢呼慢吸)至平静为止,固定肢体,行CT扫描,使用Precise 2.03系统,基于剂量体积直方图,制定治疗计划,计划靶区均匀放疗(±±5Gy),V20最大范围26 %,脊髓剂量<45Gy(5.5周)。

累及野照射: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参照,延展1.5~2 cm,中位剂量55 Gy,分5周,5次/周,2.0~2.4 Gy/d,对于化疗两周期后还残留肿瘤者,增加10~16 Gy(分6~7次),共55~66 Gy。

预防性照射:涉及原有肿瘤范围、患侧肺门、纵隔周围淋巴、锁骨周围淋巴,放疗量45 Gy/(4~5周),5次/周,1.8~2.2 Gy/d,对淋巴转移处,增加10~25 Gy(分6~8次),共55~66 Gy。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及毒性反应。近期疗效:依据RECIST标准[3]对患者疗效程度进行分析,该标准共分为四级;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R)—病灶最长径之和与基线比较,减少>30 %;病变进展(PD)病灶增长>20 %;病变稳定(SD)未到上述标准。远期生存率:对两组患者予以3年随访,统计1年、2年、3年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毒副反应:主要观察是否存在放射性肺炎、食管炎以及血清学毒性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2系统对研究对象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 %)表示,行c2检验,P<0.05表示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 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 %与参照组76.67 %差异较小,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1所示。

2.2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率 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生存率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如表2所示。

2.3观察两组患者的毒性反应 对比两组患者毒性反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毒性发生率20 %显著低于参照组5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3所示。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肿瘤疾病,也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相关数据显示,肺癌中80 %非小细胞肺癌,而局部晚期发生率占40 %。由于晚期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故临床中多采用放化疗的综合手段进行治疗。部分研究显示,增加放疗剂量能够显著增加肿瘤的局部控制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随之出现的放射性毒性反应也会相应增加[4]。有专家指出,临床中常规放疗计划中照射野的范围相对较大,长期放疗造成的不良反应较多,对患者的耐受性造成影响,若调整为精准放疗则会控制靶区使其与病灶近似适形,这样既能够增加剂量,还能够保障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而提升治疗效果,这也就是常规的适形调强。目前国内较多医院采用精密的三维仪器进行剂量适形调整,效果显著。在适形增调强基础上进行放射范围选取也是当下热点研究内容。传统临床中,多采用预防性照射野对原发灶、同侧肺门、纵隔/锁骨淋巴引流去进行照射,由于照射范围较大,从而增加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患者的耐受性差。近年来,累及照射野相关概念被提出,是将肿瘤体积外扩两厘米左右,让肿瘤区域能够得到充足的照射剂量,而尽量不损害健康组织。

本次研究笔者以我院收治的6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患者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6.67 %与参照组76.67 %差异较小,生存率方面的对比也无明显差异,但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这就表明,累及照射野治疗能够在保证患者治疗有效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减少由于剂量调强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增加患者耐受性。其主要原因为病灶局部得到充足剂量的照射,而健康组织受到的影响小。此研究结果与于金明[5]等人研究成果一致。

综上所述,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期患者综合治疗后采用累计野照射放疗疗效与常规预防野照射相近,而毒副反应更低,故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晨宇. 未行术后放疗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首次局部复发模式及其相关因素[J]. 肿瘤学杂志, 2019, 25(7): 669-672.

[2] 梁秀婷, 吴洁. ECOG评分量表在肺癌化疗患者分级护理中的应用[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 34(S2): 125-125.

[3] 胡鑫明, 古军, 车宪平, 等. RECIST1. 1和RECIST1. 0标准对晚期肾细胞癌靶向治疗疗效评价的比较[J].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9, 11(2): 71-75.

[4] 石玉生, 邓晓刚, 陈龙华. 适形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缩小纵隔淋巴结区的对照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 2007, 34(11): 653-656.

[5] 于金明, 孙新东, 李明焕, 等.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累及野照射的可行性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 2006, 28(7): 526-529.

猜你喜欢

非小细胞肺癌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复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DCRT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PET—CT影像引导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探析
非小细胞肺癌肥胖患者手术后近期预后指标变化观察
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非小细胞肺癌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XCR4蛋白表达及意义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