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短视频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及价值

2021-09-22杭鲁萍卫欣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短视频科普

杭鲁萍 卫欣

摘 要:媒介融合时代,多样的新型传播形态给科技传播带来了更多的想象与空间,短视频与科普的结合成为可视化传播时代下的一片蓝海。目前,以短视频为载体的科普在丰富了科技传播的形式与渠道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潜在问题。从科普作品的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出发,讨论当前科普短视频的可行性策略,有利于探究短视频在科技传播中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短视频; 科普; 传播策略; 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213-002

从美妆美食到教育科普,我国短视频内容逐渐从休闲类的泛娱乐化信息,拓展到专业垂直细分的知识科普信息。越来越多的个人自媒体乃至专业机构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大众分享平时较少接触的科学知识。科普与短视频的结合,适应了大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将难以接近的科学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内容,体现了科技传播大众化的趋势。

1.科普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潜在问题

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根据相关短视频平台的数据,截止2019年,抖音知识类短视频播放量累计已超过1.3万亿,内容覆盖健康与医疗、应急避险、食品安全、航空航天、能源利用、气候与环境、信息科技、数理化、生物以及人文历史等多个科学领域。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简单直接的娱乐信息不再能完全满足需求。浩瀚的碎片化视听服务中,科普类短视频已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播放平台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借助飞瓜数据、卡思数据等榜单,从粉丝量、视频播放热度以及内容制作等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普短视频创作者观察,不难发现,科普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专业机构,也就是专业的科学机构,例如“中科院物理所”,就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官方抖音号,“中科院之声”是中国科学院的官方账号。这类用户发布信息的科学性最毋庸置疑,科普选题多与机构本身研究的内容息息相关;二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个人或团队,例如拥有1600多万粉丝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其运营者张辰亮是《博物》杂志的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以及中国农大昆虫学硕士。“动物学博士”的作者则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員,也是石探记科学家团队的官方账号。这类具有过硬专业背景的科普自媒体同样能够获得较高的信赖,在内容的制作上也更贴近生活;三是不具备相关科学背景的个人或媒体机构,比如“科学宇宙(烽轮)”“科学旅行号”以及“回形针Paper Clip”等,这些账号由看不出主体的个人或机构运营,不具备相关的科学背景,内容产出基本通过收集整合现有的相关资料并配合文案剪辑。

另一方面,短视频传播一向求新、求快,往往容易使得科普的重点失焦。科普短视频向观众传达的内容是科学知识信息,核心是看科学性是否足够严谨,如果内容表达上出现了错误,那也就是犯了根本性的错误,科普短视频的科学性稍有不慎就容易偏离。第一种情况是作品中的科学内涵薄弱,有很多自媒体或者营销号打着科普的旗号,但实质传播的只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冷知识,并不能达到科学性的要求;第二种情况是科普内容错误,也就是创作者科普的内容发生了本质上的错误,张冠李戴、数据错误,甚至是伪科学;第三种情况是科普知识陈旧,新科学不断涌现,但一些自媒体科普的内容不及时更新,或者传播信息缺乏科学依据,导致信息过时,从而受到大众质疑。

现代科普强调人文性的回归,但目前我国部分科普主体和科普受众对科普作品的认知还不够深刻,认为只要完成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就是好作品。在科普传播中忽视科学方法、思想、精神等方面的普及,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缺失阻碍了科普传播的顺利开展。

此外,短视频的形式极大丰富了创作者的叙事方式、叙事风格,创作者需要将科学文本顺利转化成镜头语言,艺术性不足无法吸引观众完整观看短视频。如何剪辑、使用何种蒙太奇,这些都会影响作品的最终呈现。但过度追求科普短视频的艺术效果,会导致喧宾夺主,从而忽视对科普作品真理性、客观性的追求。

2.科技传播视阈下对当前科普短视频传播策略的建议

新时期发展起来的科普短视频应该以普及传播科学知识为目标,利用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摆脱旧形式的科普教育,把握好传播策略的运用,以此激发受众观看的兴趣。针对科普自媒体当下遇到的问题,采取怎样的传播策略才能收获更多受众,是自媒体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2.1加强科学素养,健全认证机制

科普与其他类型短视频明显的区别之一是它需要使受众信服。公众对于不同科普方的态度及认可程度观点不一,“谁有资格来做科普”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在公众讨论中出现[1]。展现传播者的科学素养是获得信任的关键。首先,专业的科学机构更获受众青睐是毋庸置疑的。例如“科普中国”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信息化平台的官方账号,公众对其信息的接受程度会远高于其他来源不明的媒体账号。其次,具有专业科学素养又展现出人格化特征的科普自媒体更容易在大众范围内出圈。例如“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在专业背景的加持下,配合有趣的内容产出以及形象鲜明的个人特色,一时在网络中获得了广泛关注,因为加上长相酷似藏狐,被网友调侃后迅速出圈,“藏狐”一度成为他的关键词。“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个账号的生命力至今依旧不减,这既靠张辰亮塑造出的形象魅力,但更离不开他专业过硬的生物知识。最后,要加强媒体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也就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自媒体团队或个人,他们在制作科普作品时具有明显的媒体资源优势,但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科学知识的提升,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至于在发布科学信息时发生明显的错漏。

科学性的维护不仅依靠创作者本身,短视频平台作为科普信息的传播渠道,要健全科普类别的身份认证机制。因为科普类的短视频与其他娱乐类的短视频有着根本上的不同,除了满足大众的好奇与猎奇心理,更多的还是提供资讯、解决疑问。尤其是医疗健康类科普,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奔涌而入,对于科学素养较低、缺乏辨识能力的中老年人群来说,一些乍然获得的“科学小知识”很可能会促使他们贸然尝试一些危险行为,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平台有必要规范这一类信息的发布,对信息发布者进行身份认证。

2.2精准定位受众,挖掘人文精神

网民是科普短视频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一条科普短视频不可能针对所有公众。在信息传播可视化的大趋势下,特别需要找到作品的目标受众,精准地传达信息,并与目标受众展开对话与交流。

在选定受众后,需要确定科普的内容主题。科普短视频要将科普知识融于短短几十秒之中,其主题的确定是短视频制作的基础、成功的关键。选择哪些领域、哪些学科、哪些观众更喜爱的主题,是制作者们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科普短视频拍摄主题的选择要以实用为依据,在生活中多做考察和分析,联系当下生活热点,从观众的需求出发,调研发现观众更需要的科学知识,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主题。

短视频带来的娱乐至死的快感并不能将人们引导至科学的殿堂,要注意科普传播的严肃性不被短视频的娱乐性所消解。张晓欢认为,科普短视频应是系统科学知识体系中的节点知识精品,应具有更深层次和更系统性的知识思考和依托。科普主体要打造具有深度思考和系统知识体系的科普短视频。

2.3内容呈现精炼,叙事真实生动

科普短视频在内容的呈现上,首先是短,但不是一短了之。短是为了适应人们视频浏览碎片化的趋势,如果15秒可以完整说清楚一个科学讯息,就用15妙,如果15秒钟无法说清楚,则可以把它切分成若干个可以被15秒钟或者30秒钟说清楚的单元。

其次是观感要尽可能美,无论是平台还是受众,都更愿意看到真人出镜与实景拍摄。比如“安森垚”的科普短视频基本都是真人出镜讲述,虽然没有复杂的艺术技巧或者画面剪辑,但真人的表情、语气、动作都会比生硬的影像素材更富有感染力。“动物学博士”更是充分利用考察物种的过程,拍摄地点涵盖百望山、武夷山等野外自然环境,让大众不太了解的昆虫充分出镜,在轻松的氛围中生动自然地为受众讲述生物知识。

最后,在确保作品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创作者要充分调动叙事手段,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趣味性。趣味性是科普作品吸引观众的另一重要因素,有趣独特的风格往往能满足观众的心理审美需求,比如“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的《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系列视频就以其犀利的吐槽在观众中获得好评,让受众感受到追求科学真理的乐趣。趣味性的科普影视作品能够充分提高受众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主动进行思考,更好地接收知识。

3.科普短视频在科技传播中的价值

科普知识是一个枯燥严肃的过程,而科普与短视频的结合,意味着降低了大众迈入科学的准入门槛。短视频娱乐化、碎片化的特性,要求科普工作者要适应其传播特征,注意信息呈现的通俗化,将知识普惠给大众[2]。如今中国已经将科普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借助短视频等媒介形式有助于提高科技传播的效能。

3.1推动大众深度参与科普活动

当受众有选择的接受信息时,科普内容的传递勢必要在科学与感性中做好平衡,通过引发共鸣,引起受众的兴趣。这个过程是自媒体与公众对话交流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传受过程。传播者与公众的关系不是学校里的老师与学生,更不是智者教导愚者。科普走向大众,只有避免说教的态度,才会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有部分科普主体在科普时会体现出“我知道你们不知道”的高傲感,这是大大不可取的。科普内容的原始文本通常由学科专家、研究人员或专业教师撰写,用词比较专业,不适合大众语言。而科普短视频的解说词更简洁,减少了复杂难懂的科技术语以及结构复杂的长句,将书面语言转换成生动活泼的故事语言,使科普更加接地气,大众对科技传播的参与度明显提高。

3.2助力传统学术媒体融合转型

当前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普短视频的实践与应用意味着科技传播的进一步融合深化。融媒体形势下,以短视频平台为主体的科普传播承载了大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为传统媒体转型赋予新的驱动力。传统媒体与科学机构应当适应这种变化,主动迎合科技发展的更迭。以科技期刊为例,传统纸媒经过深厚的历史积累,在科学体系、知识归纳、权威效应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因此更应该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成果[3]。比如《航空知识》在抖音开放了官方同名账号,开设了“大师讲航空”“首飞记忆”“从空难事故中学飞行安全”等主题专栏,显著提升了科普传播效能,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3.3及时应对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7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专门强调应急科普能力建设问题。在应急事件中,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大部分人在不了解情况时容易自乱阵脚。而专业、权威的科学工作者能够通过短视频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科学信息,在最短的时间接触最广泛的群众,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以新冠疫情为例,在疫情期间,有许多媒体机构围绕大家关切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中国科技馆在1月22日就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了科学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动画,此后又陆续发布“科普君的辟谣时间”系列科普短视频。面对社会突发公共危机,只有个别媒体机构行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疫情期间,可以看到不管是官方媒体、科学机构,还是自媒体,都通过精准聚焦的内容填补了碎片化传播的不足,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体现了时效性,弥补了传统科技传播的滞后性。

参考文献:

[1]蒲信竹.自媒体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公众解读——兼议对话规则的建立[J]中国编辑,2021(03):33-37

[2]杨珖.文化研究视角下科普短视频的传播机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8):105-106

[3]宋启凡.学术期刊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与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03):365-371

[4]郝倩倩.科普短视频在应急事件中的传播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科普研究,2020,15(05):23-31+107

作者简介:杭鲁萍,1998年生,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通讯作者简介:卫欣,1976年生,男,江苏扬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短视频科普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