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育生态 培植学生“五力”

2021-09-22王剑制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五力孩子教育

王剑制

摘 要:中国教育航船紧随时代发展开始了新的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指南针,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方向盘,我们每一位校长、教师都是航海员。航船上满载青少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35-002

当今的中国教育遇上了空前未有的好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陶行知说:“二十年后中国状况如何,我们只看现在的中小学生,以及教中小学生的教师,便可预断。新时代党和国家指明了中小学办学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因材施教、因需培养的问题,克服多年来素质教育中小学不衔接,“小学重视、初中忽视、高中断档”的弊端。自2020年起,浙江实施分类办学改革试验,以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为主要办学类型,引导区域内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各自确定特色建设方向,实现错位发展。

2021年4月25日,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今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优化教育生态的一系列规定和意见,如《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管理办法》等。一项一项扎扎实实优化教育生态。

党中央的意见、规划、方案,是解决教育生态问题的“尚方宝剑”,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定海神针。随着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的逐步推进,我坚信“小学初中一体化,素质教育序列化”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一定会逐步建立起来。

这里我从五个方面谈谈培植新时代少年生长力,优化教育生态的个人浅见。

一、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身是断断乎不可的。我们要指导孩子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

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让我们对卫生与健康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学校办学要从厨房、餐厅、厕所、教室、场馆等室内外卫生办起,要经常消毒。要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第一,要有科学的观察与诊断,提高预防疾病的警觉性,调节自己的身体,不生病、少生病;第二,注意饮食的调节与改进,三餐定时定量,营养均衡,不暴饮暴食,不吃野生动物;第三,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室内常通风,出门戴口罩,疫情期间少外出,不聚集,常换衣袜,常洗头洗澡;第四,适量锻炼,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增强体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第五,预防疲劳,注意休息,睡眠充足,跑跑跳跳,唱歌跳舞,打球做操。

2019年教育部首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肥胖率为8.8%和9.7%;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8.5%和68.8%,2020年,教育部提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美育中考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

生命力成长包括“美”的教育。要努力提高学生审美、爱美、达美、创美的能力。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美,不抽象、不虚无、不软弱。我们应当启迪孩子们认识美:祖国壮阔山河、绿水青山之美;诗歌、文学的渊源之美;音乐、绘画的艺术之美;人性的善良之美,生活的朴素之美……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逐步学会创造美的作品,美的物件,美的生活,美的祖国,美的世界。像雄鹰拥抱太阳、拥抱蓝天那样,拥抱生活,拥抱时代。

二、生活力

这是一个人生存、成长的基础,它首先表现为劳动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长,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现在时代不同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但人从小就要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从穿衣服、系鞋带、生活自理、帮助干家务活开始。有人用“一二三四五”调侃当今某些青年: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我们的教育应该负起一份责任来。我们泰州兴化有一位镇党委书记,2020年在一次学生家长会上说了一番话,我觉得很中听。他说:“我们农村有句土话叫‘惯儿不惯学,不愿让孩子吃苦的家长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我养了一对双胞胎,去年刚考上大学,这么多年在他们上学上,我从来不惯,从来不容。我已经安排好,明年暑假,让他们到西部沙漠上去生活一个月,让他们体验一次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锤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生活即教育是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 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青少年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三、学习力

学习生活技能,学习新鲜事物,是人的天性之一。但儿童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需要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学习力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较钝,他的学习力就差些。不可能拉得一样平。我们要顺其能力去辅导、培养。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新鲜事物不断更新迭代,新的知识技术不断地产生,有许多人工工作被机器所代替。如果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就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2020年11月27日,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远程协商会,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意见。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在飞往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跟随行记者聊传统文化时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开发孩子的智慧,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现在有不少孩子过于自我、不爱学习、自私、没礼貌,而从小读国学经典,不仅能提高学习能力,而且能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行。比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针对任性、骄傲、脆弱等不良品质习惯,给出了解决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心灵向善。《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孩子读了会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引导孩子关注修德成才,不与别人比吃比穿。读《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会引导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等等。孩子在反复诵读中得到熏陶,潜移默化学习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逐渐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读国学经典还能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语言能力、识字能力,一举多得。提高学习能力要提倡多读书。孩子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要注重拓展阅读面,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力,就是要让他们爱学、勤学、活学、乐学,从小到大到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四、创新力

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最具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也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斯洛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陶行知先生说:“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须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功夫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多次提到一个词---“好奇心”。他在阐述创新精神时说:“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他又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要负起唤醒心灵的职责,唤醒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唤醒学生创新、创造、创优的潜质,唤醒学生批判与超越的追求。

我曾经用十句话概括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信条:第一,学习创新理论;第二,领悟创新意义;第三,唤起创新热情;第四,开发创新潜能;第五,拓展创新思维;第六,注重创新实践;第七,提升创新能力;第八,锤炼创新意志;第九,弘扬创新精神;第十,奉献创新成果。做到思想上“想创新”,行动上“能创新”,效果上“有创新”。

五、人格力

锤炼学生品格,首先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要注重融入贯穿,把《学生守则》的要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如果说教育的过程有节点、关键点,这个“点”就应该是追求至善至美的德行。当孩子的成长过程融入了这个“点”,就是植入了灵魂之根。他们就能够走向通往美好未来的路。

培养学生的人格力,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习总书记在给美国北奈尔斯高中学生的一封回信中说:“我对哲学、历史、文学、文化、音乐、体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我的很多爱好从中学时代就养成了,一直保持到现在。”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要全面顾到,不可偏于一面。在体育上,既要增强体能,又要讲究卫生;在智育上,既要使他自知,又要使他能够利用天然界的事物;在德育上,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情、意、行是育人的四要素,知,要教人做到不惑;情,要教人做到不忧;意,要教人做到不惧;行,要教人做到不尚空谈、勇于实践、行必有果。教育是什么?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还是发现,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孩子扩展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获得更充分的自由,把自己生命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纵横捭阖而不逾矩,天性得以发挥,生命得以激扬,走向正确和正义的境界。

培养完善的人格,让孩子全面发展,我们要搞好学校的社团活动,注意发现和点燃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学校可以举办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运动会;举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绘画比赛、劳动技能比赛等等。教师要有慧心慧眼,注意每个孩子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于很多人来说,小时候错过了,可能就一辈子错过了。基础教育阶段,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多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新鲜事物,然后让他自主选择优势和强项不断发展,让他一辈子受益。每个生命都有光,我们要让每个来路不同、天赋不一、性格各异的孩子都能成人,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教育的意义,不是通过统一的标准进行选拔,而是为现代社会多样性培养各种人才提供更多的可能。

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是教育的灵魂,文化是学校的底蕴,教师是学校的棟梁,学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一起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猜你喜欢

五力孩子教育
优秀的教师应有“五力”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层干部要着力提高“五力”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彰显“五力”,提升课题研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