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建设发展路径研究

2021-09-22胡旻袁敏华

商场现代化 2021年14期
关键词:联动发展长三角

胡旻 袁敏华

摘 要: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合肥市要抓住机遇,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明确自身的政策、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现状。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的建设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合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外贸企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合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力争打造一个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成为引领未来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促进合肥片区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应采取促进长三角产业联动发展,提高政府综合服务能力,注重自贸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对策,以便打造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

关键词:长三角;合肥片区;联动发展

一、引言

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作为中国政府在安徽设立的三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之一,是加快推进安徽经济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创新举措。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新要求。合肥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经济新的常态下,作为“一带一路”、長江经济带中重要的组成一环,正处在深入实施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战略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如何谋划提升战略,成为现在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自由贸易区研究综述

在国外,自贸区的研究历史较长、研究范围也较为广泛。从自贸区建设的风险与机遇角度来看,亚当斯密笃定对自由竞争和对外自由贸易是有利而且必须的、不可避免的,利用“绝对成本”理论发展了最早的自由贸易理论。Kaznhro(2010)认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将对中、日、韩三国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扩大对外贸易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数量,增加中国的就业岗位数量,提升中、日、韩的经济实力,加强了中、日、韩三国的经济一体化,减少对外经济的依赖。从自贸区建设的效应角度来看,Khondaker(2011)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自贸区一体化发展,而自贸区的建立必须清除区域之间的关税壁垒和投资壁垒。Bouet(2012)指出自贸区的建设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自贸区建立后东亚、美洲地区的经济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Susan(2013)指出美国、加拿大建立自贸区后,美国、加拿大的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局面。Mario(2017)通过分析中日韩自贸区,指出区域内建立自贸区能够共同抵抗全球金融危机。

国内自贸区的实践和研究历史较短。从自贸区建设的风险与机遇角度来看,肖志明(2018)指出中国自贸区通过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来促进贸易自由化,但也给自贸区带来了生态环境风险。周晓娟(2017)周边城市要抓住机遇,对接自贸区战略。从自贸区建设的效应角度来看,肖林(2015)提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在贸易规则、法律法规、金融管控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为我国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凌锐(2017)提出自贸区的构建将会重新界定区内区外地级市地区。邬剑波(2018)指出自贸区的建设将会吸引人才参与自贸区建设。

三、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发展现状的PEST分析

1.政治环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再次明确指出了科技上的自主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合肥要促进贸易发展,提高自身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2020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于2035年在合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连接全球科学研创新兴的枢纽,大众化科学实验装置、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自贸区的建设相当于当地乃至国家的一个经济引擎,提升合肥自身的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实现合肥现代化体系的建设;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打造美丽中国新典范。2021年2月7日,安徽省实行了9项具体方案包括完善中欧班列(合肥)扩容和覆盖的具体任务,重点研究境外合格国家有限合伙人(QFLP)政策试点项目,大力支持外商独资企业以及技能培训机构的建立,支持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的高科技架构等方案,从而加快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环境

社会所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为合肥经济迅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由图1可知,2015年-2020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183.65亿元上升到3234.51亿元,2015年-2020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从31.01%下降到8.66%。2015-2020 年合肥财政收入从1000.5亿元上升到1432.38亿元,2015年-2020 年合肥财政收入增长趋势从30.23%下降到3.92%。虽然增长趋势逐年较低,但社会消费品总额和全市财政收入在逐年增加,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合肥财政收入逐年增加。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经济整体增速滞缓,但消费总额和财政收入基本与2019年保持持平甚至增长。

近年来,合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图2可知,2020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0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2015年到2020年,合肥GDP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到2019 年合肥地区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利用外资平稳运行。数据背后的本质是近年来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进出口情况平稳进步,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外疫情依旧十分严重,合肥进出口总额总体依旧呈增长趋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及实际利用外资处于负增长状态,下半年开始呈正增长,全体呈顺差趋势。

3.社会环境

合肥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到2020年底全国平均城镇化程度刚刚超过了60%,而合肥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程度已经超过76%,606个美丽的乡村中心村已经全部建成,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社会教育方面,2019年末合肥市各类高等院校规模已经有61所,在校大学生70.13万名(这些大学生人数未包括军事部队院校)。其中4所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多达1.65万名;5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已经到了68.48万名。在绿地及环境保护方面,合肥市规划新增镇郊和城区绿化用地面积444万平方米,绿地总体建成率已经达到40.3%,整体绿化用地覆盖率已经达到46%,生活垃圾安全管理利用率已经达到100%,合肥具备了高品质的环保资源和人才资源。

4.技术环境

近年来,合肥科技水平发展迅速,企业创新不断增强,被誉为“科技之都”。在企业数量方面,2020年合肥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89户,企业总数规模达3328户;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2574户,年均增长63%。在创新成果方面,科技成果2940项,同比增长81.9%;全年输出总额、技术合同吸纳首次突破五百亿元。在新基建方面,合肥市主要城区已经实现5G互联网网络全方位覆盖,目前新建5G互联网基站数量超8000个,智能化充电配套设施1.2万个,在建的智能化充电场站194座。在专利方面,截至2019年底,合肥有效發明专利总数达到26252件,拥有安徽全部专利数的35.1%,发明专利量为每万人3.47件,拿下了全省第一的位置,拥有着非常好的发明专利环境。截止到2020年初,科大讯飞申请了三千多项国家专利,获得驰名商标,多项国家、省级专利优秀奖等,并在世界80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知识产权布局。合肥更是依靠中科大,引进了不少芯片、存储、新能源、量子通信等高科技企业,造就了一批上市公司,反哺合肥,营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四、推进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建设发展的对策

1.学习上海自贸区高级管理经验

上海自由贸易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和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从而加快自贸区建设发展的经验,是十分值得合肥继续去深入研究和学习的。

首先,要试行上海自贸区目前的建设发展经验。安徽当前正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时间段和节点,“十四五”期间,要积极把这一次新的现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时期和其经济总体布局时期相结合,借鉴目前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试行目前上海自贸区具体的监管政策,比如着力打造“宽进严出”的商业环境;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的建设;坚持备案管理制度;政府需 要完善一系列的政策监管,实施金融业负面影响清单和行业的管理制度,重点监 管目前合肥企业经济监管与市场风险综合防范水平,从而实现两地的联动和协调发展,深入学习和借鉴上海自贸区的高层管理实践经验。

其次,合肥要明确自身定位和优势,积极吸纳上海自贸区的高层次外溢。合肥本身要大力促进合肥经济对外开放,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调节好合肥地区经济市场,将目前合肥的位置优势逐渐提升转化成为现实的对外开放经济优势,加快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努力将安徽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继续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加工业,推动高新技术加工业发展,加快合肥地区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提高产品配套服务量和整体交付力,加强合肥产业能源的联合,为外商企业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使合肥在长三角和周边的城市中脱颖而出。

最后,合肥应学习上海着力于发展开发区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并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搭建由国际性的报税加工基站、物流分拨运输基站、大型仓储职业园区等共同组成的一个分工式产业园区。合肥要立足自身具有的优势,做出自己的城市特色,合肥的科研和教育力量在全国都很高,可以考虑以服务业为核心,推进产业、教育、科研三大方面的结合。除此之外合肥拥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具备了独特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环境丰富,合肥可以利用这点好好打造出自己的优势。

2.促进长三角产业联动发展

增强合肥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优化提升合肥地区的第一产业,这是合肥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和升级第二产业,这是促进合肥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更好地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使合肥市经济平稳进步。

首先,要进一步调整区域内产业的经济增长框架。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其中上海市处于中国金融核心的重要位置。长三角城市的区域协同合作,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吸引要素加快流动和配置,促进区域内三大产业的融合和产业链优化升级,实现更好的区域协同。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合肥与沪苏浙的产业互补性很强,合肥应发挥自己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地理环境等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合肥落地,直接或间接推动合肥产业的发展。努力建设形成以现代科技产业为主要先导、制造商和基础设施业为主要驱动、服务业综合全面进步的新板块。同时还要注重发展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医疗、旅游、餐饮、物流等方面,尽快建立完善的第三产业体系,重点扶持个别主导产业,建立产业板块,严格管理控制高能耗产业增长,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和循环经济。

其次,产业的联动发展需要企业之间的共同配合。在招商引资的机制上,企业可以适当利用自己的企业和文化的特色,吸引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投入支持,形成由中小型企业间相互支持、大企业直接带动的方式,例如合肥的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一些具有快速发展优势的产业,实现合肥自主生产零部件,与各个厂家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发展伙伴关系,开展委托和代理投资,提高效率,降低项目管理投资的成本,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资源优势。

最后,合肥要借助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基地“走出去”“引进来”。截止到2020年12月,上海目前已吸引聚焦了超过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而合肥市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三千多家,要积极培育和引导合肥的科技产业开拓长三角市场,让合肥“本土产业”走出去,打响自身知名度。同时也要坚持“引进来”,用优惠政策去吸引长三角的优秀企业来合肥进行投资,推动长三角产业的联动发展。优化地区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合肥经济圈目前正处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地区的商品和出口量不但要增长,而且还需要提升其竞争力,调整商品出口结构,要重点培育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高技术性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力求继续维护该地区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另外还可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加其附加值。逐渐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道路,这样不但能够扩大出口,也可以拉动内需,促进了该经济圈的扩张和发展。

3.促进对外开放

市场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外贸进出口相对稳定,比如世界级港口,通过发展转移成为新的增长枢纽,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区,具有规模经济性。

首先,合肥地区应促进外商投资,以促进开放和贸易的发展。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改善质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让其具备不可替代性,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结合合肥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入手,根据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选择地调动外资,提高实际利用外资的水平,不断消化吸收新知识;政府应该对相关政策领域作出正确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开放政策,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开放市场。

其次,合肥的优势在于政策和区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需要继续加强。想要加速合肥对外开放贸易,可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合肥片区是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地区,截止到2020年6月,已经陆续有3000多家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资企业落户到中国合肥进行投融资,合肥已经与来自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1个发达国家的14个大型重点工业城市共同签署缔结了友好的重点城市合作伙伴关系,吸引了多家外资上市公司在合肥落地进行投融资合并落户。合肥未来应该通过继续进一步探索加强其与主要国际贸易合作伙伴之间的区域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其他众多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务实经贸合作。才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最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度融合,向外界介绍合肥。构建立体化的网站和非现场宣传机制,丰富对外公共资金和渠道,向世界展示合肥独特的产业魅力,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线下可以在人流量大、国际友人多的地方投放广告牌,如飞机场、地铁站等,吸引外资。线上可以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方式拍摄和宣传合肥。

4.创新政府综合服务能力

优化调整政府职能是未来合肥片区推进制度创新的关键,政府综合服务能力的创新、制度的完善对于合肥片区的建设发展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需要遵循四项制度原则。合肥片区的政府要全面考察市场中心和市场规模,考察其他省份自贸区的调研情况,依据合肥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框架,才能当好市场管理者。市场和自贸区政府分配的区域应适时补充市场分配的区域。因此,合肥市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认真遵循四项制度规划原则:公开透明化原则、社会治理性原则、便民服务性原则、行政高效性原则。

其次,细化各政府部门具体责任,信息及时共享。加强政府信息检索制度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工作中的透明性。建立地方政府的管理责任制度,将其责任细化到各个部门乃至每一个人,出现问题时可以立刻寻找相对应的工作单位,同时要做好地区性的绩效考核制度,防止部分官员不作为。建立起单一的区域电子政务口岸服务平台,建立区域电子政务口岸和云计算服务合作机制,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最后,推广跨区域办理政务服务。在港口管理模式上,按照“一线开放、二线管制”的通关方式,实行区域性港口负面清单制度,开放市场,加强政府监管。推进社会服务在线处理、全面覆盖线下自助终端平台、广泛推广电子许可证的应用、搭建和推广“一网通”的线下服务办理窗口、实现跨省处理的创新、统一商业登记标准、制定企业转移服务,推进业务资格标准互认、加快企业单位再接纳机制、鼓励免接触地办理税务缴纳费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十一个领域合作,為服务群众提供“全程网办、代收代办”的服务新方式,有效帮助企业群众解决办事过程中存在的“多地跑”、“来回跑”等现象,共同提高企业各地群众办事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5.注重自贸区人才引进与培养

合肥地区要继续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新型人才引进规划,吸引大量的新型人才前往合肥地区创造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与企业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招纳人才。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技术顾问、技术入股等手段灵活地引进高端技术型人才,为企业战略顾问、科技指导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合肥片区可对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特殊技能人员设置相应职称,积极推广技术型人才成为公司或者行业的经营管理者,以增强合肥片区优秀人才的主要竞争力。

其次,可以引进境外专家团队进入合肥片区。根据合肥在安徽的关键地位和优势,利用合肥的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学科,采用项目人才基金模式,从外部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专家及其研究团队,可以有效帮助这些海外专家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解决困难。合肥也可以考虑在片区建立海外专家社区,吸引海外专家来合肥。

最后,政府制定相关引进政策。制定合肥地区人才引进计划,提升合肥片区人才地位和优惠政策力度,减少了合肥地区的人才流失,引导合肥当地的人才积极参与到了自贸区的建设中。同时合肥片区也是可以招收培养合肥籍的优秀高端人才,打一张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牌,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适当的支持,吸引更多还在省外工作生活的高端人才回到合肥,参与家乡的建设发展。

五、总结

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想要迅速发展,合肥片区三大产业的发展需要相辅相成、平衡发展,积极吸纳长三角城市的“溢出效应”,建立自贸区的意义不单是追求经济效益,更是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合肥应牢牢把握住国际贸易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宝贵机遇,从企业和政府的层面去更好地发展合肥片区,迅速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增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力争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园区。

参考文献:

[1]Kaz Miyagiwa.Comment on“The endogenous aggregat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for a small open economy”[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8,30(2):487-492.

[2]Khondaker Mizanur Rahman,Rafiqul Islam Molla,Md.W.Murad.The China Factor Blunts the Cutting-Edge of the Japan-Malaysia Free Trade Agreement[J].Global Economy Journal,2011,8(4):67-102.

[3]Bouet“Trade,and investment in latin America and Asia:Perspectives from further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34(2):193-210.

[4]Susan L.Bradbury.The impact of security on travelers across the Canada-USborderf[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03):376-402.

[5]Mario Esteban Carranza.Sou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or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Open Regionalism and the Futur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South America[M].Taylor and Francis:2017-11-22.

[6]肖志明,殷闽华.自贸区生态环境风险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8,8(04):68-73.

[7]周曉娟,朱文涛.苏州市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遇分析[J].中国商论,2017(36):139-140.

[8]肖林.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试验区[J].科学发展,2015(10):73-77.

[9]凌锐.自贸区战略布局中重庆各区域发展的新定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7(23):4-6.

[10]邬剑波,李建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对策[J].中国高新科技,2018(17):49-53.

[11]谷建宇,金泽虎.安徽省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路径选择——基于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成功经验的实证[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04):71-76.

[12]袁敏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安徽省物流金融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22):34-36.

[13]栾贵勤,陈雨卉.区域不平衡发展及成因分析——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07):42-44.

作者简介:胡旻(1997- ),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袁敏华(1982- ),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联动发展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麦种植基地与发达地区粮食专业批发市场O2O联动发展的研究
“两个走向”将为世界联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如何实现电子商务和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