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阅读的探究与实践

2021-09-22林娴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学习方式兴趣

【摘 要】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极其个性化的深度阅读可以通过观念的转变、兴趣的激发以及阅读方式的灵活运用来实现,从而尽可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深度阅读;固有观念;兴趣;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8-0220-02

个性化是文本阅读的一个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特征。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学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因素决定着其文本阅读的深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引导、讲解或其他方式,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几年来,笔者以此为课题进行探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例子,谈谈笔者的体会与看法。

一、转变固有认知,扫清深度阅读的障碍

深度阅读就是阅读者对文本作深入的探究,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理解文本的内在意蕴,以透过文本升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或对生活现象的甄别,达到提高自我认知水平的目的[1]。深度阅读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经过长期训练积累的。综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停留于对文本的一般解读,这些浅显的解读并不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另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阅历浅,对很多事物的理解都处于朦胧状态,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仍采用灌输式教学,很多时候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改变阅读教学现状呢?笔者认为:

一是意識先行。在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前,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转变“小学生年龄小,无法深度阅读文本”这种固有认知,如此才能轻装上阵,扫除深度阅读的障碍,畅通深度阅读的路径。

二是制度护航。一些教师对深度阅读的引导有一定认识,但在教学中仍会有种种担忧,如担心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或语文成绩下降。因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会从制度上对教师的教学“保驾护航”,以消除教师的顾虑。首先是明确告知教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不会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相反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教师在深度阅读教学的探究中有时会有失误,课题组应给予包容,并与教师共同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最后,要鼓励在深度阅读教学上取得一定教学成果的教师,鼓励其继续进行大胆探究与实践,并从中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是方法扶持。文本深度阅读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担负着深度阅读探究活动的引导者角色,但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引导方法有哪些,都是可以探究的,也是可以分享的。如可根据小学不同学段,采用不同的深度阅读要求,这样就能避免对深度阅读的要求“一刀切”或是随意降低或提高要求。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课题探究中一旦发现好的教学方法,都会及时分享在教师探究群里,让大家学以致用,减轻教师因课题研究带来的额外负担。

二、激发阅读兴趣,铺筑深度阅读的基础。

在深度阅读探究中,兴趣是学生开展深度阅读的基础及原动力。为激发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兴趣,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点燃,以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将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后,就更容易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并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否则,学生的深度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进入深度阅读。“点燃”兴趣的途径很多,可以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或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或教师的口头表扬鼓励,或是请学生讲故事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深度阅读的前提和起点,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太阳》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属于科学小品文,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课件,在课件开头播放“后羿射日”的特写画面,并辅以语言叙述,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打下基础。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维持,以保持兴趣

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被“点燃”后,还需维持,这同样需要技巧。如果没有维持好,学生的兴趣往往会昙花一现,成为深度阅读的绊脚石。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兴趣的维持。

一是树立认同感[2]。学生往往希望深度阅读后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能被认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给予适当的激励,使学生维持对深度阅读的兴趣,继续缩小与文本的距离。

如在《太阳》一文的教学中,一位学生对文本开头的神话传说在文本中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强调说明当时的地球是很热的。学生的观点虽不完全正确,但值得肯定,笔者并没有否定他的观点,而是认同其想法,并鼓励他进一步探究文本内容,让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是提供机会。学生大多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笔者根据文本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上台表演文本内容,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讲究学习方式,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

深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法非常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力,错误的学习方法或许会让教学陷入为“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的泥潭,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梯式,以体现深度阅读的渐进性

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阶梯式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低往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向着深度阅读的目标梯次行进,以达到深度阅读的彼岸。实施这种阶梯式的阅读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段情况进行设计。

如对低学段的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本入手,让学生阅读的文章由短到长,逐渐拉开深度阅读的序幕;或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阅读文本的内涵。如此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会日渐提高。

(二)合作,以体现深度阅读的和谐性

深度阅读虽然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但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单打独斗,更不能唱“独角戏”,而是需要学生间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旁观者與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合作阅读学习的水平[3]。如教师可以设立不同的研究小组,给小组设定一个清晰的研究问题,让学生共同探究。

以部编版六年级诗歌《江南春》的教学为例,文中抒情的两句诗,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融于景色之中,借景抒情,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教师应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以假设问题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他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安排具体的问题,让研究小组自由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问题的探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以体现深度阅读的饱和性

要真正实现深度阅读,阅读中的拓展是非常重要的。拓展,可以从课内到课内,可以从文本到文本,也可以从课内到课外。有效的拓展能增加深度学习的饱和性,以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效果。

如《太阳》一文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介绍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一部分是介绍太阳和人们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用词准确、严谨与科学的原则。如对文本中“大约”一词的运用,教师就可以进行必要的知识延伸与拓展,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针对这一个词,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学生熟悉的事例加以说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与理解。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是值得教师去探究的一个问题。除了应用笔者上述的“观念的转变,兴趣的激发,方式的多样”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加以丰富,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戴波.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密码[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10).

[2]赵培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7(36).

[3]杨胜林.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5).

【作者简介】

林娴娟(1975~),女,汉族,福建安溪人,大专,中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论。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学习方式兴趣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戴着镣铐起舞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