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教育机制探析

2021-09-22蒋芬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5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精准

蒋芬芬

[摘           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十四五”时期是学生资助进一步提质增效关键期。高校在脱贫攻坚收官后应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需健全,学生资助的精准水平和育人成效还需提升。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取得了突破,但从根源上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脱贫也离不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脱贫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精准扶贫;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060-02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国家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在此要求下,高校不断健全资助体系,开创了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新篇章。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学校实施精准帮扶育人精准化举措,精准扶贫学生,让他们都可以精准脱贫。对于高校的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实现自己的梦想会比普通学生更困难,有了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一系列的政策会在经济上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也应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关心并关注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帮扶内涵不断丰富。高校不仅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从新生进校时学生工作者就应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助力高校精准扶贫。

2020年围绕这些学生的消费、心理焦虑、是否愿意接受资助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2.36%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自卑,53.5%的学生从平时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意愿不强,25%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一些“等、要、靠”的现象,特别是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方面。有19%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虚荣心较重。还有少数学生觉得有心理困扰等问题。

(一)自我意识认知不健全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自我认知上,很多学生认为他们没有考入预期的大学,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觉得高职学校和普通高校存在差异,自己的综合能力差,过低地评价自己。除此之外,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接纳自己,导致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的发挥受到阻碍。

(二)失落和自卑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很容易产生自卑和失落的情绪,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会自我否定。在所在二级学院或是班级参加活动因自己的个人风度、口才社交能力、组织、策划、生活经历等很多因素,不善于表现自己,只是默默地关注其他学生的动向,班级团日活动也是观看者。在真正遇到困难时,更是缺乏寻求心理支持和解决的思维意识。

(三)人际关系不适应

刚进入高校的学生处于建立情感和友谊的发展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渴望融入大学生的集体生活,有时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会无所适从,这样就会使他们造成压抑情绪,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是想被喜欢、被接纳、被认可,可以从同学、老师身上得到善意而不动声色的隐形资助。有些学校会通过信息化数据在学生报到前掌握学生的相对精准信息,对精准帮扶的学生给予很大的关注,但若方式方法不对,会使他们的弱势感更加强烈。此外,小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敏感,情绪容易受到波动,有时会因一点小事影响自己的情绪,从而给学习、生活带来困扰。

(四)学习有障碍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机缺乏稳定性,不积极,当他们为经济烦恼时,学习积极性就会动摇,学校虽有完善的勤工助学机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有时会因为不敢或是自卑没有去申请。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进取心。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大,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要好好学习,但因地域、基础、学习方法、变通性等导致自己的成绩处于中下游,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动机极不稳定。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心理原因”探析

(一)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想启蒙、精神的成長、人生观包括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很多自卑的困难生是由于自己家庭经济不宽裕,家庭教育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氛围等造成的。

(二)学校层面

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存在问题

在精准帮扶政策实施以来,学校资助帮扶体系和相关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和巩固,逐渐趋于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在二级学院操作层面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不准的现象。例如:有的在江苏省特困库中建档立卡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开支上大手大脚,看不出任何的困难,这些学生享受减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对资助工作的质疑。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资助工作者需根据情况联系当地扶贫办核实情况,班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消费观等教育。除此之外,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普遍加大,然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关注。

2.忽视了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

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时遇到挫折后,选择自我调节,不去找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寻求帮助,一味地选择逃避。这样会导致高校心理中心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没有发挥主体功能。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精准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遇到困难,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