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科学做好社会准备
2021-09-22孙英敏原媛陈辉
孙英敏 原媛 陈辉
摘要:科学做好入学的社会准备,可以引导幼儿具备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诚实守信的习惯和品质,提高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集体,快速适应小学后的新环境和新集体,为后续的小学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社会准备;个性化指导
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不仅要面临生活与学习环境的转换,同时还要面对伙伴、教师、任务要求及行为规范等的改变。在小学全新的集体中,儿童需要尽快融入到班集体中,独立完成各项生活和学习任务,遵守各项纪律要求,而只有全面充分地做好各项社会准备,才能有助于儿童顺利开启小学生活。
社会准备关涉到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集体归属感等社会性发展,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在幼小衔接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认为幼小衔接主要是知识上的衔接,以至于片面重视知识准备而忽视社会准备,导致一些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出现不会结交新朋友、不会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不会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遵守班规和校规、不能独立完成生活和学习任务等现象,此现象表明幼儿入学前的社会准备不具体、不全面、不扎实,会对其后续的人际关系、学习兴趣乃至学业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将“社会准备”分为四个方面,即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和热爱集体。幼儿园和家庭应紧紧围绕这四个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适宜的社会准备活动和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全面做好入学的社会准备。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使其具备合作意识
社会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儿入学后结交新朋友、认识新老师,更快地适应小学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
(一)营造宽松、接纳的师幼交往氛围,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愉悦、宽松、接纳的氛围有助于稳定幼儿情绪、消除其心理障碍,使之与教师建立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一日生活中,教师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设自由交往的机会,不限制幼儿的游戏内容、不指定幼儿的游戏伙伴、不规定游戏的玩法,不控制幼儿的活动,引导幼儿与同伴或成人之间相互模仿,学习交往合作的技能。教师要多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和需要的机会,最大限度减少指令、要求、控制和批评等,引导孩子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在征求幼儿的想法和意见时,教师要始终保持认真倾听的态度,对幼儿好的想法或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的肯定或表扬,不随意否定幼儿的想法和需要,不漠视或嘲笑幼儿的问题,不用简单的对错评价,积极接受幼儿的合理意见及要求。
(二)扩展幼儿的交往范围,提供分工、合作的机会,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可以在平行班或跨年龄班开展“新朋友日”活动,引导幼儿定期到不同的班级,与陌生的小朋友结伴游戏;还可以结合各种节日开展相关活动,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合作类的游戏,为幼儿创设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此外,教师要鼓励幼儿在发现同伴遇到困难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和建议,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能说明理由;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或遇到冲突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要为幼儿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空间,指导幼儿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帮助幼儿养成遵规守纪、诚实守信的习惯与品质,使其形成规则意识
“遵规守纪”“诚实守信”是《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规则,有利于幼儿入学后遵守小学的班规和校规,较快融入新集体,适应小学生活。
(一)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行为、游戏等规则,提高自觉守规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的能力是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保证。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幼儿参与各种规则游戏,引导幼儿遵守共同约定的规则;可以结合幼儿园环境、设施设备等鼓励幼儿讨论、制定相应的规则并使其自觉遵守。此外,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在集体教学活动或集体分享活动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引导幼儿坐姿端正,不随意走动;举手提问或发言时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别人讲话时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等。
(二)关注幼儿的品德教育,引导幼儿做到诚实守信、知错就改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事件渗透诚信教育;要允许幼儿犯错误,发现幼儿说谎、说话不算数时不要简单批评和惩罚,以免造成幼儿因害怕惩罚而说谎,要耐心了解原因,积极引导,使其知错就改;还可以借助“诚实守信小明星”等评选类活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诚实守信的故事,不断强化并形成“誠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三、强化幼儿独立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使其形成任务意识
具备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幼儿较快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使其逐步做到独立完成各项生活和学习任务。
(一)激发幼儿乐意接受任务并积极完成任务的热情,提高幼儿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制定计划,强化任务意识并使其根据目标去完成任务。在布置任务时尽量不要将任务通过班级群或以口头形式告知给家长,而应直接面向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如削铅笔、整理书包等,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忆和反馈;对于布置的任务,要认真查验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促进幼儿感受到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就感,使其愿意持续接受并完成任务。
(二)运用鼓励、奖励等方式,提高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
适时评价、适当奖励可以强化幼儿完成任务的激情与责任感。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记事本》,定期布置简单的居家任务,如带回美术作品等,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及方式进行记录。教师布置任务时,初期可详细解释并适当重复,便于幼儿理解、记录;后期应言简意赅,避免过多重复,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激发幼儿热爱集体的情感,使其具有集体归属感
对集体的热爱及荣誉感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逐步建立起对集体、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引导幼儿成为集体的主人,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萌发集体荣誉感
教师应对幼儿始终充满耐心和爱心,不训斥、不威胁,让其愿意和老师交流和倾诉;对因事、因病等未入园的同伴、教师等,鼓励幼儿及时表达慰问和关心,待其重新返园时要热情地欢迎接纳;要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为集体活动如新年庆祝活动等出主意、定计划、作准备并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幼儿成为集体的主人。例如,举行亲子运动会时,可以征求幼儿的意见,尽量选择和开展幼儿喜爱的活动。此外,幼儿园应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游戏活动,平行班级之间也可以开展各种趣味比赛,当班级、教师或同伴获得荣誉时,及时与幼儿分享喜悦,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二)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理解的方式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新闻,通过“每日新闻播报”等形式分享家乡和祖国的发展变化。带领幼儿参观家乡的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及名胜古迹等,感受和体验家乡的地方文化;结合国庆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国旗、国徽,学唱国歌,参与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讲话等,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观察评价幼儿的表现,使其做好社会准备
教师应充分理解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和热爱集体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对幼儿进行长期持续的观察评价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幼儿做好社会准备。
(一)观察评价既要注重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教师在进行观察和评价时不要过于片面,而是要将这四个方面都纳入进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评价和指导。同时,又要选取与入学关联度非常高的内容进行重点观察,比如在“交往合作”中要重点观察幼儿对待矛盾冲突时是否积极解决、不回避,处理方式是否得当、有效等;在“诚实守规”中要重点观察幼儿对行为规范、规则的理解程度如何;参与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意识是否较强;对自身行为是否有较好的约束与控制力等。
(二)观察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
社会准备中的各项活动以操作性、体验性和感受性为主,因此可以将幼儿的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综合起来,形成合力推动孩子做好社会准备。比如,在幼儿面临与同伴发生争抢玩具或争吵等现象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和家长不要急于介入,要为幼儿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空间。问题解决后,请幼儿分析评价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或家长也及时将自己的观察反馈给幼儿,指导幼儿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园要牢固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建立幼小双向协同教研、家园校共育等机制,尊重幼兒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探索灵活多样的入学准备活动,将入学的社会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并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和学习准备紧密相连,帮助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全面科学准备,自信快乐入学[J].幼儿教育,2019(16).
[2]华爱华.不要把入学准备教育变成提前教育[J].幼儿教育,2016(16).
[3]陈开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J].早期教育,2021(15).
[4]冯晓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儿童入学准备[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