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幼小衔接现状调研报告

2021-09-22罗英智孙英敏雷宁张洪雁陈俊嬴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规范

罗英智 孙英敏 雷宁 张洪雁 陈俊嬴

编者按:

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确保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活的过渡,关系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后续的学习与发展。近年来,幼小衔接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教育议题,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省幼小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精神,科学做好幼小衔接,辽宁教育学院主持开展了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科学衔接实践研究”,全面调研了我省幼小衔接的现状,初步形成了一些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的思路与策略,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带来启发与借鉴,进而引发更多的关注与相关研究,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摘要: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关系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后续的学习与发展。为全面了解辽宁省幼小衔接的情况,梳理衔接工作中的问题,探索有效衔接的科学策略,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和现场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研培力度、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和建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以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幼小科学衔接;儿童发展视角;过程监管;规范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儿童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第一次面对教育机构间的转换,能否顺利过渡关系着身心健康和后续的学习与发展。近些年来,幼小衔接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教育议题,也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辽宁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园能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但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家长对儿童入学适应的高度期待,幼小衔接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認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且屡禁不止;一些小学没有实行“零起点”教学,导致部分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困难;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宣传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坡度,误导家长,并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为名招收全日制的幼儿教授小学内容,致使一些公办园中的大班甚至中班幼儿流失,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一些家长对孩子入学准备过度焦虑,盲目让孩子进行拼音、识字、写字、计算等知识学习和训练,提早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为全面了解全省幼小衔接现状,梳理衔接工作中的问题,探索有效衔接的科学策略,我们面向辽宁省14个市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发放了园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调查问卷,共回收幼儿园问卷5919份、家长问卷45801份。同时,分别到沈阳、营口和葫芦岛等地8所幼儿园进行现场调研,与全省各市的学前教育行政领导、学前教研主任、幼儿园园长、教师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策略,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过程、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统计

1.幼儿园园长、教师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全省14个市及沈抚示范区共有5919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提交问卷,具体情况如表1。

2.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家长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全省14个市及沈抚示范区有45801名中、大班幼儿家长提交问卷,具体情况如表2、表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园长、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大班幼儿存在流失现象,主要流向幼小衔接机构和民办幼儿园

调查显示,70.21%的园长及教师反映本园大班幼儿的流失率在10%以下,4.7%的人反映本园大班幼儿的流失率在50%以上;46.55%的人认为幼儿的流失去向为幼小衔接机构,23.06%的人认为幼儿的流失去向为民办园(见图1)。从实地调查和现场访谈中得知,目前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流失率逐年提高,公办园的流失率更高,有的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就出现流失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上形形色色幼小衔接机构过度宣传和营销,以及部分小学家长的“经验之谈”,导致幼儿家长情绪焦虑,过度担心孩子入学适应问题;二是一些幼小衔接机构和民办园提前教授或变相教授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吸引家长;三是一些幼儿园没有为幼儿做好科学的入学准备,使得家长不满意、不放心;四是一些小学一年级教师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零起点”教学,教学方式缺乏游戏化、情境化,导致一部分儿童入学适应困难。

(2)约三分之二的幼儿园开设了入学准备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小学化”倾向

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幼小衔接理念与行为脱节,67.11%的幼儿园开设了入学准备课程,61.4%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在幼儿园进行小学一年级课程教学,36.54%的幼儿教师反映不想教但不教又不行,家长有需求;21.84%的教师反映自己想教但上级教育部门不让教。园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幼小衔接工作中对孩子最重要的前三项是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培养。关于入学准备课程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能力和习惯培养、思维训练、阅读,选择识字、拼音和英语内容的占比分别为42.83%、29.31%、12%(见图2)。

幼儿园实施入学准备课程的方式以主题活动为主,选择分科教学形式的占比为35.87%,选择按照小学桌椅摆放上课形式的占比为13.14%。幼儿园入学准备的前阅读活动的具体内容以讲故事和创造性讲述为主,但选择认读字卡的占比为47.39%,选择看拼音阅读的占比为24.99%;前书写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培养幼儿写画时的正确姿势和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为主,但选择描红字帖的占30.06%;前运算活动的具体内容以探索10以内数量的分解组合及运算和正确唱数100以内的数为主,但选择探索20以内数量的分解和组合运算的占28.81%,选择探索100以内数量的分解和组合运算的占8.73%,严重超出了《指南》中提出的“10以内加减运算”的目标要求。

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幼儿园没有开设专门的入学准备课程,幼小衔接的内容含在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之中。在开设入学准备课程的部分幼儿园中存在按小学方式上课、讲授小学内容等“小学化”现象,尽管大部分园长和教师认为不应该提前教授小学一年级的内容,也认同习惯、能力、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理念和行为脱节。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幼儿园还没有认识到入学准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开设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课程;二是在开设入学准备课程的幼儿园中,部分园长和教师缺乏科学幼小衔接的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往往还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

(3)大部分幼儿园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专项培训,但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频率和内容需要加强

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园通过组织园本研训或参与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方面的培训,但有13.35%的教师反映本园没有相关培训,需要教师自己实践探索;大部分幼儿园会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环境、观摩体验小学活动等方式与附近小学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见表4),但仍有18.14%的教师反映本园没有与小学定期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近半数被调查的幼儿教师每学期与小学教师定期交流1次,但仍有15.91%的幼儿教师从未与小学教师定期交流;他们交流的内容以探讨幼儿入学前应做哪些准备、互相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探讨如何做好家长工作等为主,但是仍然有26.45%的人选择探讨如何提前教授小学的知识。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意识薄弱,没有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二是部分幼儿园在与小学交流的过程中还存在“知识本位”的思想,重视知识衔接,忽视其他方面的衔接。

(4)大部分幼儿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但是宣传的年龄段和频率需要调整

幼儿园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工作大部分从大班年龄段开始,占比62.02%,也有从中班或小班开始的,分别占比18.97%和19.01%。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宣传活动的途径主要有家长会、专题讲座、网站或公众号宣传等。52.27%的幼儿园对家长开展幼小衔接宣传活动的频率是每学期一次。可见大部分幼儿园能够通过丰富多元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理念和做法,但是鑒于目前一些幼儿园已经出现了中班退园的现象,建议相关的宣传工作前移,可以从中班或小班开始,引导家长科学认识幼小衔接,减轻家长的焦虑和盲从。另外,过半数的幼儿园相关宣传活动是每学期一次,宣传的频率和力度不足,很难帮助家长从理念到行为认同科学幼小衔接,需要加大宣传的频率和力度,扩大宣传的影响力,营造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进行科学幼小衔接的氛围。

(5)根据毕业幼儿反馈,部分幼儿入小学后存在认知、习惯和能力等方面的适应困难

根据幼儿园毕业幼儿的反馈,部分幼儿进入小学后主要的困难体现在认知、习惯和能力等方面。认知方面的困难集中表现在拼音读写、汉字读写、背课文、读题、数学运算以及不会预习和复习,不能自主完成作业、写作业速度慢等方面。习惯和能力方面的困难集中在对作息时间、环境、学习任务等变化不适应,如小学没有午睡,孩子下午上课容易困;小学上课时间陡然变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弱,对如厕、洗手、就餐等环境改变不适应;不会整理和保管自己的东西,不会与新同学相处;没有时间观念,不会利用课间10分钟,在没人看管的情况下不能保证安全;读写姿势不正确,不好纠正,等等。上述现象容易导致幼儿入学适应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园和小学缺乏有效的双向衔接和互动交流,各自不了解对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策略和方法,没有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教育。

2.幼儿园中、大班家长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部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而开设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

在接受调查的45801名家长中,41.25%反映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有学前班,32.11%反映孩子所在班级有人中途退园去幼小衔接机构上学。在调查“您不想让孩子去幼小衔接机构(学前班)的原因”上,有54.64%家长反映,幼儿园已经开设这方面的学前课程。由此可见,部分幼儿园确实存在“小学化”倾向,主要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担心幼儿退园影响幼儿园的运营和发展。

(2)约半数家长希望孩子提前学小学课程,且有去幼小衔接机构学习的愿望

在接受调查的45801名家长中,46.97%认为孩子入学前需要学小学课程,41.17%认为入学前孩子需要去专门的幼小衔接机构(学前班)学习。可见,超半数家长希望孩子提前学小学课程,且有去幼小衔接机构学习的愿望。另外,大部分家长认为需要在大班毕业后参加短期集中学习。由此可见,想让孩子参加幼小衔接机构的家长人数可能会高于不想参加的人数。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上幼小衔接机构的过度宣传以及部分小学低年级家长对于孩子入学不适应现象的反馈,造成了中、大班家长的焦虑。

(3)家长普遍担心孩子的专注力和适应力,希望孩子能提前适应小学的节奏和作息时间,提前学习小学课程

在“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令您感到困扰或担心的是什么”这一项目上(见表5),家长担心的一是孩子的专注力,二是环境适应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三是学业成绩,四是社会性行为,最后是独立自主能力。而专注力的好与不好、适应能力的快慢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都将影响学业成绩。另外,在调查“您不想让孩子去幼小衔接机构(学前班)的原因”时,有54.64%的家长反映是因为幼儿园已经开设学前课程,22.02%家长是利用业余时间让孩子参加了学前班学习,还有17.23%家长是选择自己在家里教。总之,大部分家长还是因担心孩子入小学后的学业成绩而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只是他们选择的学习时间和方式不同。

在“想让孩子去幼小衔接机构(学前班)的原因”这一项目上,家长反映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即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业成绩、环境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最根本和核心问题还是担心孩子入小学后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家长的这些担忧和选择恰恰与幼儿园毕业幼儿反馈的在习惯能力、学业认知等方面的入学适应困难是一致的,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并且应该采取科学的幼小双向衔接策略,帮助家长缓解焦虑,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见表6)

(4)家长普遍认识到习惯和能力等方面培养的重要性,能重视幼儿的长远发展,但仍然关注入学后的学业成绩

综合“您认为入学前准备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您认为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中应包括的内容”和“您为孩子入学做了哪些准备?”这三个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方面,家长主要关注生活习惯与独立自主能力、学习习惯与兴趣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等三个方面,而知识储备排在最后。而在“您认为专门的幼小衔接机构最吸引您的是哪些课程?”这一项目上,家长更加关注思维训练和专注力培训的内容,希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入学后能认真听讲,在学业成绩方面表现得更为优秀。

由此可见,家长普遍对于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有所转变,除了关注小学知识的提前学习以外,更注重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尽管家长让孩子进入幼小衔接机构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孩子学业成绩良好,但同时家长也意识到优异学业成绩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这也是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保障,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二、辽宁省幼小科学衔接的成效和经验

幼小衔接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教育部多次就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治理的要求。辽宁省教育厅也始终高度关注幼小衔接工作,不仅组织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而且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鼓励幼儿园和小学大胆尝试双向衔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在科学幼小衔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一)政策保障,印发规范办园多个文件

辽宁省2017年印发《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其中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禁止幼儿园实行“小学化”教育,禁止布置家庭作业,禁止要求家长购买教材、教辅材料等。这是我省首次以地方性立法的方式明确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为规范办园和幼儿园“小学化”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规保障。2018年,我省印发《辽宁省幼儿园课程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了规范幼儿园课程、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任务要求,再次强调: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使用小学教材和不规范用书,严禁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行为,严禁以兴趣班、特长班为名开展任何违背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坚决杜绝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学科化、知识化、过度特色化”等现象。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通知》,再次强调:不得以识字、算术、拼音等知识要求评价幼儿,走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误区。同时,依法坚持小学教育免试入学制度,规范小学招生工作,严禁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小学起始年级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倡导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倡导幼儿园从注重学科知识教育向注重养成教育、情感教育转变。

(二)检查督导,实行动态评估管理

辽宁省严禁幼儿园举办“学前班”“幼小衔接班”,并将幼儿园纠正“小学化”现象与年检、评估定级、认定普惠性幼儿园挂钩,作为幼儿园日常检查、动态监管的重要指标。要求各市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把好入门关,对于有“小学化”办园理念或行为的园所一律不审批;注重过程监管,持续开展规范办园、排查整治无证园等评估检查行动,并在年检中对于有“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提出整改建议,限期整改。此外,我省对所有幼儿园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在《辽宁省幼儿园评估定级标准》中明确规定,检查评估过程中,一旦发现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一票否决。这条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引导幼儿园坚持科学保教,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三)教研指导,开展幼小互通实践探索

各级教研部门注重幼小衔接的研究和指导,引导、支持各地加强幼小互通互动,实施双向衔接。在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注重了幼儿入学准备教育的活动内容;鼓励、指导各地组织幼儿园与小学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交流探讨,探索研究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重点与措施;组织小学生与在园幼儿开展“回园”“入校”活动,帮助幼儿入学前在思想上、情感上、能力上做好准备,要求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加强过程中的监督指导。例如,一些小学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开设各种入学适应课程,特别对低年级学生做到减去繁重的作业负担等方式推进小幼衔接。

(四)加强宣传,倡导科学育儿理念

我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除了每年的学前教育宣传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科学保教宣传以外,还注重日常对家庭、社区的宣传教育,逐渐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仅通过日常的宣传栏、家长讲座、家园互动群、主题活动等方式,辐射到社区、家庭,还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信平台、美篇等宣传方式,引导广大家长和全社会了解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宣传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使幼儿园同时接受家长和社会各界监督。

三、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主要问题与困惑

1.幼小衔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缺乏“双向性”

幼小衔接大都聚焦于幼儿园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做入学准备和适应,幼儿园如何迎合小学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仅针对幼儿园及教师提出教育策略与建议,仅仅是幼儿园向小学“单向”进行衔接。然而目前,小学非“零起点”教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社会培训机构“抢跑式教学”比较突出且屡禁不止,仅仅是幼儿园向小学的“单向衔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小学、家庭、社会多方面入手,综合解决问题。

2.幼小教师缺乏相邻学段教育的专业性与连续性

幼儿园、小学在课程方面的关注重点不同,双方教师对彼此教育教学内容都缺乏了解,各地区对幼小教师双向科学衔接的专业支持与培训也不足。因此,许多教师在幼小衔接方面缺乏专业性,不知道如何做。有的幼儿园教师说:“无论幼儿园多么重视幼小衔接,为入学准备做多少工作,小学教师和家长总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这让我们很有挫败感,也很迷茫。”而小学教师也很无奈地说:“新入学的学生起点差异很大,有的认识许多字而且能快速地进行数学运算,有的却连拼读、汉字都不会,我们不能一味迁就不会的学生,只能根据班级学生平均水平进行授课,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可见,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學教师在专业性和教育教学方面都缺乏连续性。

(二)對策与建议

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及社会幼小衔接机构“抢苗抢跑”现象和家长的过度焦虑由来已久、因素复杂,基于此次调研发现的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办园和办学行为

认真落实挂牌责任督学制度,重视学前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增聘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到学前督学队伍,把纠正“小学化”问题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定期督导与报告制度。对教学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倾向,没有实行“零起点”教学、随意变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小学要责令限期整改。对不是教育部门审批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全日制幼小衔接班的,要联合相关部门予以检查并责令整改,坚决遏制幼儿园中、大班幼儿流失到幼小衔接机构的现象。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实行年检一票否决及“黑名单”公示,并严肃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每次检查督导过后都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加快建立专项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大督导追踪力度,确保问题整改质量。

2.加大园长和教师的研培力度,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继续强化园长教师培训,重点对新入职教师、转岗教师、初任园长、民办园园长等进行专项培训,开展专业技能补偿、师德师风和科学保教等的全员培训。特别是要对幼小衔接开展专题培训,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和危害,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了解科学进行幼小衔接的方法和内容,掌握向家长宣传的时机和途径,把入学准备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同时,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教研指导,建立教研责任区,把幼小衔接作为重要的研修主题,通过园本教研、联合教研、区域教研等形式,着力提高园长和教师的科学保教能力,避免出现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

3.加大幼小衔接的研究力度,实现幼儿园和小学双向互通

幼小衔接不单是幼儿园的问题,需要构建由相关专家、幼儿园骨干园长和教师、小学骨干校长和教师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申报重点课题进行立项研究。深入调研问题、成因,研制幼儿入学应具备的适应能力、观察与评价指标,并为幼儿园、小学和家庭提供切实可行、可实施可操作的双向衔接活动方案、课程资源包和教育策略,促进双向有效衔接,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困惑和焦虑,减缓家长对于学业成绩、环境适应等的过度担忧,帮助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合力做好幼小衔接,还幼儿以快乐健康的童年。

4.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营造科学保教的氛围

坚持通过学前教育宣传月等时机进行科学保教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联系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和报导,充分利用和引导主流媒体大力宣传科学育儿理念,扭转所谓“赢在起跑线”的错误观念。同时,引导广大幼儿园加大宣传的力度,从幼儿入园开始就要进行幼小衔接的宣传,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长远发展,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习惯、能力、品质等非知识学习的培养上。通过小学校长和教师来园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入学后孩子们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让家长知道幼儿园都做了哪些准备,是如何与小学阶段的教育有效衔接的,并从中清晰了解自己应该做好哪些补充与配合,最大程度的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进而缓解家长的焦虑和担忧,实现家园共育,共同抵制“小学化”的侵袭和干扰,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幼小衔接是一项专业而系统的工程,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事关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将不断深化和巩固幼小衔接实践成果,加大管理和研究力度,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颜丙淑.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14).

[2]陈开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J].早期教育,2021(15)。

[3]宋菲燕.共情视域下提升幼小衔接家园沟通有效性的研究[J].福建教育,2020(51).

[4]王妍妍.科学准备,幼小衔接不焦虑[J].教育家,2020(35).

[5]刘汝英.浅谈幼儿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界,2020(23).

猜你喜欢

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规范汉字优秀书写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组织参加CCS“新公约、新规范”培训
基于EMV非接通信规范的非接触读卡器设计
“爱”与“规范”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