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秋天的怀念》从有效提问开始
2021-09-22赵朋
赵朋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读,更要善问。怎样来提问,提问不是徒有其表,而是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选好恰当的提问视角,抓住提问的契机,让学生从问题思考中有所启发。同样,提问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不能过于简单,消解学生的阅读趣味;不能过于高深莫测,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内心产生挫败感。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阅读,要强调提问的有效性,通过运用提问策略,指引学生抓住阅读要点。
一、关注思维状态,激活问题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活动中,思维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语言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媒介,阅读教学需要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怎样来设置提问,应从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1.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活跃语言思维
在阅读中,提问是最常见的互动方式。在读《秋天的怀念》时,该文作者为史铁生。通过了解史铁生为何前后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到底是什么人、什么事影响了他?对照文本阅读,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是深刻的,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去找答案,激发阅读兴趣。语言思维是交流的前提,在阅读中,要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围绕《秋天的怀念》,从阅读中找准情感的主线,“体验母爱”“读懂母爱”“思考母爱”“感恩母爱”。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语言思维中来品读文本细节,探究这份深沉而真挚的爱,为深刻理解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创造条件。
2.延伸学生思维活动,点化生命体验
在阅读中,文本中的情感,更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与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感悟母爱的重要载体。作者在文中都写了哪些事,如向母亲发脾气,与母亲争吵。从文本细读中,提炼母亲的形象。母亲因病而整宿睡不着觉,却依然深爱着作者。对照文本,叩开学生的情感世界。回到学生自己的生活里,是否也有与父母争吵的体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对文本的主旨进行深刻挖掘,感受深植于内心的生命体验。母亲的“好好儿活”,意味深长,宽厚而充满本真的力量。
二、选好提问视角,透析写作意图
提问,不是随意的发问,是有效的提问,要明晰阅读的方向。哪些问题应该提,哪些问题不用提。只有找准提问的视角,才能抓住阅读的关键。
1.激发学生探究欲,切入语文学习情感
什么样的视角提问才是有效的?有的教师在学生读《秋天的怀念》后,直接提问学生,该文最后写道,“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请学生思考,“我”究竟是懂得还是不懂得?显然,學生在初读文本后,面对如此有难度的提问,通常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如此抛出提问,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消沉,阻碍学习的信心。可见,这一提问的视角并不恰当,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探究欲受到抑制。提问的切入点,要结合文本知识和阅读要求,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2.回归学生生活,从提问中透析写作意图
提问,不能大而无当,好的提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在《秋天的怀念》中,讲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从叙事中,母亲的形象,通过生活中的琐事来凸显,作者在人物刻画中,更倾注了深深情感。母爱的伟大,在简洁的文字里得到升华。读过文本后,引出问题:双腿瘫痪后的作者,脾气暴躁,母亲是如何照顾作者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展开合作交流。从作者对母亲的态度中,你的体会是什么?再次细读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通过设置上述问题,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再次回到文本阅读中,查找并圈画出母亲照顾儿子的主要句段。联系学生的生活认知,从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在这些事件中,母亲用细心、耐心、小心,来呵护瘫痪的儿子,将母亲的形象瞬时展现出来。同时,作者这样写,是要通过母爱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叙事性散文的写作,其故事的选择,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蕴藏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从文本细读中,让学生找准写作的主题,感念母爱的真挚。
三、把握提问时机,灵活设置问题
预设性提问,以多数学生为对象,临时性提问,要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把握提问时机,促进课堂高效生成。
1.捕捉学生疑惑点,设置提问
对提问时机的设置,教师要善于捕捉学情,了解学生的疑惑点。读《秋天的怀念》,在教师刚写出标题时,就有几个学生在窃窃私语。教师挑选其中一个学生,了解其说话的内容。学生站起来,对题目“秋天的怀念”感到好奇,为什么不叫“夏天的怀念”或者“春天的怀念”?初听到学生的疑惑,一下子为解读标题提供了设问契机。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作者为何要设定题目为“秋天的怀念”,而不是其他季节?这个题目有何深意,能否用其他题目来替代,为什么?带着这个疑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本,从中寻找答案。有学生从文中找到,“看菊花”的句子,菊花开放的季节是秋天,一到秋天,看到菊花,作者会想起自己的母亲,所以设定为“秋天的怀念”。有学生从文中找到,母亲患病去世时,正值秋季,所以作者为了纪念母亲,每到秋天会想起母亲,故而设定为“秋天的怀念”。学生从题目的探讨中,激活了阅读热情,也从问题探究中深刻领会了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2.揣摩语言内涵,引出提问
在读《秋天的怀念》中,语言文字的分析是重点。在文中,作者前后的变化是通过哪句话来获得“重生”?这句话,言语质朴,却意味深长。同学们找到了“好好儿活”。对于该句话,旨在表达什么意义?母亲的这句话,看似很平凡,却蕴含了母亲的深切期望,母亲希望史铁生怎样活?有学生从字面解读中,理解是“好好儿活”。教师延伸追问,“好好儿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活法?有学生在思考后认为,一种活法是,面对瘫痪,仍要对生命充满希望;另一种活法时,即便是身处逆境,也不能自暴自弃,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从文章中,母亲的话有何用意,最后史铁生读懂了母亲的话吗?从哪里来判定读懂了。作者在第七段,写出了自己不再暴怒无常,对生活充满希望与自信,显然是读懂了母亲的话。当再次看到菊花,作者对菊花的喜爱,再次想到了母亲的话,回到了秋天,与前文照应,不仅怀念秋天,更是怀念母亲。
四、抓住问题逻辑,深化阅读主题
1.紧扣提问逻辑,塑造阅读品质
阅读提问,源自文本,又高于文本。从问题的引出中,要循循善诱,层层递进,让学生从字面意义,挖掘作者的内心感受,升华阅读的意义。
2.挖掘文本深层意义,揭示思想主题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扑”,写出了母亲的急切,“抓”,写出了“我”的轻生念头,“忍”,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宽容,对自己病痛的隐瞒,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总之,对文本阅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切入学生的阅读情感,重视提问的有效性,让提问,助力学生解读文本内涵。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