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象看质,研制文本解构的基本路径
2021-09-22许彩红
许彩红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借鉴价值,更蕴藏着丰富的主题内涵。文本感知与解读,决不能停留在文本信息层面,而要逐步深入、联系自我,透过现象看本质,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文本体悟和解读的基本路径。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三上《掌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紧扣课题,联系生活定认知基调
题目是一篇课文的窗口,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内在情感的集中体现,更是主体内容的聚集之处。教学之初,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借助课题大胆猜测课文内容、联系生活、拓展资料铺垫认知,从而为后续文本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掌声”,不仅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也是导致主人公英子人生转变的重要力量。在正式走进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说说自己对“掌声”的了解,并结合生活,说说自己在哪些情况下会有掌声,学生纷纷从生活入手,想到了观看节目表演结束后会有掌声,这是致谢的“掌声”;想到同学们朗读优秀作文时会有“掌声”,这是敬佩的“掌声”;想到运动会上摔倒了,站起来坚持完成赛程会有“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课题展开质疑:这篇课文究竟围绕着“掌声”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故事中的掌声究竟具有怎样的力量,主人公通过掌声有了怎样的变化。
解读文本,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题目,紧扣课题进行解读和猜测,是感知文本的第一步骤。这一板块的教学,包含了两个层面:首先,借助课题聊“掌声”,罗列生活中遇到“掌声”的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出现“掌声”的场景,配上教师及时的点拨和提炼,初步感知“掌声”所具有的致谢、敬佩、鼓励、赞叹等功效,形成对“掌声”的初步理解。其次,借助课题巧质疑。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课题的质疑,不再是天马行空的胡乱提问,而是基于之前“聊掌声”的认知经验展开的,这就为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故事形成了心理认知上的铺垫。
二、透过文字,前后对比看心迹变化
教师在设置解读文本路径时,应开辟出独有的学路,对文本的语段构成进行富有针对性的修改,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
《掌声》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原本自卑忧郁的英子,在同学们两次“掌声”的鼓励下,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因此,探究和解读“掌声”的内涵,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但如果教师直奔文本重点,学生的思维认知会因为割裂而无所适从。为此,教师就先从“掌声”前、“掌声”后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英子前后的巨大变化。首先,教学“掌声前”,可以紧扣“文静”“默默”“最后一个离开”,想象英子因为腿疾在班级中沉默不语的画面,并鼓励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画面,形成深刻的认知体验。其次,教学“掌声后”,引导学生紧扣关键性词语“变了一个人似的”“一起说笑”“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并尝试站立在英子的视角,说说现在情感和心理变化。最后,将“掌声”前后的两段话集中展现,借助于整合阅读的方式,感受英子前后的对比变化,并相机激发学生的内在质疑:两次“掌声”究竟具有怎样的魔力,居然让一个原本内向而忧郁的孩子,变得如此乐观自信?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摒弃了逐段教学的传统路径,设置出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路,形成巨大的认知冲突,为进一步探究“掌声”的内涵价值,铺平了道路。
三、聚焦文眼,梳理轨迹察主题内涵
文眼是文本情感迸发的源点,更是主题内涵的高地。杜甫有诗云:“擒贼要擒王。”把握文眼展开教学,才能避免课文其他非核心元素的干扰,紧扣课文的表达重点,将教学直指核心。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掌声”,英子也是通过两次“掌声”形成了两次巨大改变,毫无疑问,“掌声”就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中描写的“掌声”一共出现了两次,教师可以先从“掌声”的外围层面入手,梳理并概括出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来的。学生纷纷从故事情节入手,紧扣第一次“掌声”展开三步教学:以概括的方式梳理出第一次“掌声”是在英子胆怯走向讲台的时候响起来的;基于具体情况,理解这一次的“掌声”是同学们对于英子的鼓励;教学至此,学生对于“掌声”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标签式的状态之中,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立在同学们的视角,练习说话:同学们借助于这样的“掌声”,究竟想向英子说些什么呢?通过角色的置换,用自己内心的体悟,解读“掌声”的内涵,这是对英子的鼓励,将鼓励性的具体话语呈现出来,更加丰富学生的内在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帮助学生回顾提炼课文中学习第一次掌声的方法,将其运用到第二次“掌声”的学习过程中去,从而顺势解读出第二次“掌声”是对英子讲述故事的一种赞扬。
到了这一维度,这一板块的教学似乎可以鸣金收兵了,但我们对于“掌声”内涵的探究,更是为了体现英子内心情感的变化。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洞察英子内心的变化,从而从另一个维度来理解“掌声”的内涵。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兵分两路,分别想象英子在两次“掌声”之后内心活动是怎样的?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三处的作用:
其一,借助课文中对英子的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第一次 “掌声”时,英子“慢吞吞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泪水流了下来”,感受英子听到掌声之后的感动。第二次“掌声”之后,英子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感受英子在成功讲述了故事之后内心的感激之情。
其二,借助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再次强化对掌声内涵的理解。上述板块中,教师组织学生从同学们的视角理解了“掌声”,从英子在两次“掌声”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言行,“掌声”就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内涵,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四、勾连本我,关照自我促心智成長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客体,而是带着自身主观的认知体验走进文本。这就意味着文本的解读,必须要引导学生联系自我,烛照自我,才能更好读出自己的体验。
比如,教学这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英子在给作者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事例,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学生从一个纯粹客观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观的悦纳者和接受者,不仅调整了文本的理解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把握了文本的认知性价值,使得文本成为了学生懂得生活、体悟人生的载体。
文本的解读需要一定的方式和路径,教师从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入手,才能更好地关注文本、理解文本,提升学生内在认知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时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