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下的哲理类散文教学

2021-09-22耿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本原哲理散文

耿平

哲理类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本,作者通过阐述自已的思想历程与人生感悟,表达对于真善美的感性理解,让读者的思想获得启迪,心灵得以净化。在教学中,因为这类文本中的事例较少,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克服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依据具身认知理论,丰满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立体观感,实现情感升华,达成教学目标。

哲理类散文有时也被称为现代寓言,它以说理为主,表明观点。对这类文章的理解需要读者的感同身受,即具身认知。具身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身心一体的,对于事物与概念的理解有物理具身(身体具身)、想象具身、思维具身与情感具身四个维度。对问题理性质疑、理性批判以及理性理解。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永久的生命》为例进行分析。

一、身体具身,整体感知文本

作家严文井创作《永久的生命》时,年近三十岁,与学生有一定差异,同时生活经历、时空环境都不同。但是文章所体现的哲理却是永恒的,依据哲学的认知规律,需要明晰个体、生命、关系、情感四个方面。

教学环节一

问题1:结合文本,用一句话表达作者的观点。

生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师:这是本文的哲学观点。它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与辩证唯物观,凋谢表明要消失,永存与之对立统一。

设计意图:文章立意是哲理类散文教学的关键。

问题2:作者是如何诠释这一观点的?(厘清文章的论述层次)

生2:文章分三层来论述这一观点,即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人生命有限;生命流动,生命自身不朽;生命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是永久,赞美生命美好。

师:对于第一层论述,同学们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知时光的流逝吗?

生3:“曾经矮小的身体,儿时的相片,换落的牙齿...”

师:文中用“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表示流逝的时光,与同学们的举例有什么异同呢?

生4:作者写的内容,有的我们不太清楚。但都是时光在各自身体上留下的印迹,说明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

设计意图:第一层论述需要学生感受个体生命的有限性,由于作者写作时的年龄与初中学生的年龄有一定差异,论述需要符合学生已有认知的具身理解。另外,换位思考也是一种具身活动。

二、想象具身,合理提出质疑

第二层论述表达了生命的无限,这种无限是作为有限生命的个体组成,它的理解是难点,需要学生想象具身。

教学环节二

问题3:在第一段中,作者因个人生命的有限,发出“我们都非常可怜”的感叹,但是第二段又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同学们如何理解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

生5:个体生命有限,群体生命无限。如我们所处的这间教室,每年都是初二学生,我们升入初三,新的初二学生会进入,从这个角度理解,教室里的初二学生是生生不息的。

师:非常好,第二段中还有哪些相互矛盾的描述,如何理解。

生6:柔弱的小草,却不畏严寒,万年前存在,万年生仍存在。作为单个的小草,经历过荣枯与消失,但是作为群体的小草永存。

生6:文中描述的春天小牛犊,明年会成为大牛,但草地上还会有小牛犊,景是同景,但物已迁移,作为生命的小牛犊永存。

设计意图:哲学中的范畴有四个方面,分别量、质、关系与模型。哲理类散文的理解离不开关系,看似矛盾的内容,需要想象具身,沟通不同要素间的联系,厘清它们的关系。在教学环节二中,以矛盾引发质疑,再引导学生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进行释疑。

三、思维具身,思辨本原内涵

好的文章触发人的思考,启迪人的心智。哲理类散文的理解需要与之对应的哲学思维,探寻文章的本原,马克思主义对事物的本原有三种观点:一是事物的本原具有社会性,即事物的个体特征需要从社会性来理解;二是事物的本原具有运动性,事物的静止状态是运动状态的某个时刻,事物的本原理解需要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三是用对象性建立关系,事物的本原与其他事物间存在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事物的本原。

教学环节三

问题4:如何理解第三段中“生命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的论述。

生7:感觉词语有些矛盾,其中“暂时与永久,消逝与存在”难以理解。

师:事物的辩证统一,需要我们掌握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如同房间中的事物在不同镜子中的投影,这儿给同学们三面镜子,一是存在的镜子,二是时间的镜子,三是关系的镜子。同学们试着从这三个角度再来理解生命与个体。

生8:个体的存在有其时间性,即使消逝了,但其因为存在过,所以它的存在是永远的;个体与生命的关系,是组成部分也是表现部分,从时间的排序上,可能同时出现,可能先后出现,在时间线上,个体生命从不缺失,是永久的。

师:存在、时间与关系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三面镜子,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观,存在反映了事物的社会性,时间反映了事物的运动而非静止,关系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观点。

生9:老师,我明白了,我们学过的文章《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如果用三面“存在、时间、关系”来理解,花与人的存在让生命存在;花与人从时间线上,是无止境的;幸与不幸都是属于这里的花与人,组成了完整的花与人。

设计意图:初中生对于哲学表象矛盾的事物常感觉很是困惑,究其原因是思维的方法不同于学科知识,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事物本原的认识论。

四、情感具身,升华美育教学

自我是生命长河的一朵浪花,精彩的演绎有我的参与,感动生命的神奇,为此我们更需要用行动书写好赞歌,给世界以色彩。需要我们情感具身,升华美育进行教学。

师:本文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生10:文章的情感由悲伤至舒畅。文章开头“过去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悲伤来源于个体事物的衰老;文章第四段结尾“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舒畅来源于作者对生命美好的感悟。

生11:我认为作者从生命的易逝,个体生命有限,生命自身不朽中发现生命的美好。作者对于个体生命有限、生命自身不朽的认识是发现生命之美的关键。如何坦然面对这种变化,作者在文中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个体的社会性,即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与个体蓬勃发展相互依存;二是个体的时间性,如同今日的你便是明日的我,生生不息,但在特定的时间都是舞台的主角;三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努力的基础之上。

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觀是美的基础,合理的理解方法是美的源泉。“永久的生命”讴歌生命的永存,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如何发现事物的美,结合我们自身,畅想你们将如何创造美的世界。

生12:世界的美好是我们创造的,我们的能力影响世界的美好,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决定我们能力的高低。

......

师: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阅读生命哲思的文章,如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等。

设计意图:哲理类散文的教学需要升华,从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升华到抽象,只有具身认知的介入,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类文章的美育价值。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梳理学到的方法,清晰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问题应从知、行、意三个层次设计。

五、小结

哲理类散文需要教师正确应用马克思哲学理论,采用方法论与认识论。本文中的方法论有矛盾分析法、辩证法,认识论有辩证思维方法与创造性思维方法。这些内容都非常抽象,不适宜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通过具身认知的方法,指导学生应用具身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方法学习哲理类散文,分析文章、揭示主题、升华内涵、实现美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陵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本原哲理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今日聚集让新闻回归本原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