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
2021-09-19钟东梅
钟东梅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细胞内溢出来的现象。标本溶血是指采血后,标本里的血清和血细胞融在一起,血细胞被破坏,细胞内成分释放到细胞外,并和血清融在一起,使得离心之后血清中有血细胞内成分,且血清呈现红色的一种现象。
1、产生标本溶血的原因
发生标本溶血包括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其中外在原因主要包括有: (1)
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不合格。(2)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淤血过久。
(3)技术欠佳,穿刺不顺利导致组织损伤过多。(4)抽血推速过快,或者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5)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时产生了大量气泡。(6)在有血肿的地方采集血样。(7)渗透压发生了改变。(8)抽血消毒时酒精未干就进行抽血。(9)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10)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内在原因主要包括有:(1)病人自身有溶血性疾病。
2、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标本溶血几乎会影响所有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溶血后显著升高的有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钾;溶血后显著降低的有葡萄糖以及肌酐等。溶血后红细胞内含量较高的酶等会释放到血清中,从而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
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机制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个方向:
2.1对临床检验的干扰与影响
(1)对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血细胞高浓度细胞在发生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会顺着浓度差溢出,使血浆分析物浓度增加,特别是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随着溶血后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
(2)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造成吸光度和散光度产生较大的误差,当被测溶液的颜色与有色物质的颜色接近时会发生正干扰,而与有色物质的颜色相差较远时会产生负干扰;溶血标本中血红素中的正铁离子,可被试剂中的氧化剂(如亚硝酸钠)氧化成为黄色的高铁血红素,进而会对两点比色法造成干扰.
(3)在血清总胆固醇CHODPAP终点法中,Hb高于2 g/L时会引起正干扰;在磷的测定中,溶血标本中红细胞内磷酸酯被水解,使的无机磷增加。
2.2对部分项目的影响
(1)对肝功能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血清酶活性、血清蛋白和血清胆红素测定三方面的影响。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因为红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显著,因此轻微的溶血可导致其结果出现假性偏高;由于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在红细胞内的含量比较低,溶血对标本导致的稀释作用对其造成负干扰,致使测定结果偏高;而溶血会导致制血清蛋白总蛋白会明显升高。溶血后,血红蛋白会一直胆红素和重氮试剂的偶氮反应,导致胆红素结果偏低。另外溶血可导致肝炎病毒检测结果呈假阳性。
(2)对肾功能各指标测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血、尿肌酐和血清尿素氮等指标测定的影响,其结果都会偏高。
(3)对血脂测定的影响,溶血都会导致对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这三方面的测定结果偏高。
(4)对血糖测定的影响,若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可竞争过氧化氢而导致结果偏低。
(5)对心肌酶谱分析的影响,溶血可干扰测定CK的偶联法的反应体系,人为地引起CK结果偏高。
(6)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标本溶血使RBC计数降低,溶血越严重,RBC计数降低越明显。
3、预防的方法与措施
正确采集血样是预防溶血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针对病人本身自身溶血性疾病的话,采血前对其进行基本的询问,方进行采血。对外在原因导致的溶血预防方法有如下几个方法进行预防。
(1)护士采血技术要熟练,“一针见血”是防止阻止损伤引起溶血的好办法之一,血液输入容器的过程中,推入的力道把握拿捏有度,避免产生大量的汽泡。
(2)试管倾斜度约30度,针头靠近试管壁,避免血液直接射向管底,减轻血液的震荡,嘱咐患者握紧拳头,减缓血液流入的速度。
(3)止血带尽量捆扎舒适,松紧合适。
(4)采血后快速送检,输送过程中动作轻,送入检验科后室温保存,避免血细胞遭到破坏。
(5)临床采血多选用肘正中静脉,嬰幼儿多选用颈外静脉或股静脉,避免选择过细的静脉,更不要从输液管处抽血。
(6)切勿在有血肿或者血管不连续的地方抽血,抽完之前酒精擦拭一定要等其挥发干了,再进行抽血动作。
(7)把控好注射器及试管的质量关,严格掌握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试管的进货渠道,杜绝有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和医疗单位,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8)一旦出现标本溶血后及时重新采血进行检测。
(9)当确实出现采血困难时,可局部热敷,热敷穿刺部位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提高采血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