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021-09-19张红波
张红波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不仅是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学生阅读课文也需要解读文本。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走进文本,与作者、编者深入对话,理解文本的意思,提高阅读效果呢?
一、细读法
细读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地研读文本的内容,提出问题,再根据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从中精选学习重点内容,聚焦主要问题,以主要问题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
比如,《火烧云》这篇课文从两个方面写清楚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学生读课文后给出解读结果,确定课文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接下来,教师提出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写清楚的,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一边阅读文本,一边圈画词句,在文本中加批注,找出写清楚的具体方法与路径。最后,学生汇报细读文本的收获,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学生解读的结果。通过细读文本,学生就能顺利地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写清楚的。
二、比较法
相同主题的课文、相同文体的课文、同一作者的不同课文,都适合运用比较法来解读。当然,比较的目的不是辨别文本的高下与优劣,而是比较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兩个文本中带有规律性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猫》和《母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这两篇课文的作者都是老舍先生,编者在《母鸡》的课后练习中明确要求学生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前后内容之间的对比:《猫》一至四自然段写猫的性格古怪,五至六自然段转写猫的可爱,两个部分之间是转折关系,有对比的意味。《母鸡》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后半部分写作者对母鸡的赞美之情,两部分之间也属于转折关系,内容对比意味强烈。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篇课文的表达方法:《猫》采用拉家常式的表述方式,无论是大猫的古怪,还是小猫的淘气,都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母鸡》采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由此可见,两篇课文的共同点是前后两部分都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不同的是《猫》是间接表达,《母鸡》是直接表达。
三、还原法
还原法,是指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这种恢复显然需要通过想象来达成,恢复之后再将现在的样子与本来的样子加以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从中发现文本表达上的秘妙所在。
比如,《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描绘的是放假了花孩子从花的学校里跑出来奔向妈妈的怀抱。其中,“花的学校”“花孩子”都是什么呢?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就需要借助还原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从文本里出现的时间、环境看,“六月”“雷云”“东风”“竹林”“树枝”等,暗示这是雷雨催开了大自然中无数的花儿,所以,“花的学校”就是大自然中生长着无数花草的地方,“花孩子”就是那些刚刚开放的花儿。经过这样的还原,学生就能够读懂课文是写雷雨和东风一下子把花儿催开,花儿在草丛中、风雨中摇摆,就像那狂欢的舞蹈,花儿穿着各色的衣裳就是五颜六色的花儿都开放时的情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还有很多,上述三种方法,值得教师根据课文具体内容选择运用,确保学生解读文本的效果。